熱門搜索:
營養飲食 食物相克 食物熱量

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 )

別名:
類風濕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類風濕中心型,龜背
傳染性:
無傳染性
治愈率:
20%(控製症狀治療為主,手術為輔。)
多發人群:
10~4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25...
發病部位:
脊柱 免疫係統
典型症狀:
腰脊椎疼痛 晨僵 骶髂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 持續性疼痛
並發症:
脊髓壓迫症 心肌炎 房室傳導阻滯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前列腺炎
是否醫保:
掛號科室:
風濕科 中醫科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一般治療

  一、治療目標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目標是:

  ①緩解症狀和體征:消除或盡可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症狀,如背痛、晨僵和疲勞。

  ②恢複功能:最大程度地恢複患者身體功能,如脊柱活動度、社會活動能力和工作能力。

  ③防止關節損傷—要防止累及髖、肩、中軸和外周關節的患者的新骨形成、骨質破壞、骨性強直和脊柱變形。

  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社會經濟學因素、工作、病退、退休等。

  ⑤防止脊柱疾病的並發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攣縮,特別是頸椎。

  二、治療方案及原則

  AS尚無根治方法。但是患者如能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可以達到控製症狀並改善預後。應通過非藥物、藥物和手術等綜合治療,緩解疼痛和發僵,控製或減輕炎症,保持良好的姿勢,防止脊柱或關節變形,以及必要時矯正畸形關節,以達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的。

  (一)非藥物治療

  ①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教育是整個治療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於患者主動參與治療並與醫師的合作。長期計劃還應包括患者的社會心理和康複的需要。

  ②勸導患者要謹慎而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取得和維持脊柱關節的最好位置,增強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其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

  ③站立時應盡量保持挺胸、收腹和雙眼平視前方的姿勢。坐位也應保持胸部直立。應睡硬板床,多取仰臥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枕頭要矮,一旦出現上胸或頸椎受累應停用枕頭。

  ④減少或避免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定期測量身高。保持身高記錄是防止不易發現的早期脊柱彎曲的一個好措施。

  ⑤對疼痛或炎性關節或其他軟組織選擇必要的物理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藥物治療

  (二)藥物治療

  1. 非甾體抗炎藥

  這一類藥物可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發僵,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及增加活動範圍,無論早期或晚期AS患者的症狀治療都是首選的。抗炎藥種類繁多,但對AS的療效大致相當。吲哚美辛對AS的療效尤為顯著,但不良反應較多。如患者年輕,又無胃腸、肝、腎及其他器官疾病或其他禁忌證,吲哚美辛可作為首選藥物。方法為: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飯後即服。夜間痛或晨僵顯著者,晚睡前用吲哚美辛栓劑50mg或100mg,塞入肛門內,可獲得明顯改善。其他可選用的藥物如阿西美辛90mg每日1次。雙氯芬酸通常每日總劑量為75~150mg;萘丁美酮1000mg,每晚1次;美洛昔康15mg,每日1次;及依托度酸400mg,每日1次;羅非昔布25mg每日1次;塞來昔布200mg每日2次,也用於治療本病。

  抗炎藥的不良反應中較多的是胃腸不適,少數可引起潰瘍;其他較少見的有頭痛、頭暈,肝、腎損傷,血細胞減少,水腫,高血壓及過敏反應等。醫師應針對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一種抗炎藥物。同時使用2種或2種以上的抗炎藥不僅不會增加療效,反而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帶來嚴重後果。抗炎藥物通常需要使用2個月左右,待症狀完全控製後減少劑量,以最小有效量鞏固一段時間,再考慮停藥,過快停藥容易引起症狀反複。如一種藥物治療2~4周療效不明顯,應改用其他不同類別的抗炎藥。在用藥過程中應始終注意監測藥物不良反應並及時調整。

  2. 慢作用抗風濕藥

  柳氮磺吡啶:本品可改善AS的關節疼痛、腫脹和發僵,並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實驗室活動性指標,特別適用於改善AS患者的外周關節炎,並對本病並發的前色素膜炎有預防複發和減輕病變的作用。至今,本品對AS的中軸關節病變的治療作用及改善疾病預後的作用均缺乏證據。通常推薦用量為每日2.0g,分2~3次口服。劑量增至3.0g/d,療效雖可增加,但不良反應也明顯增多。本品起效較慢,通常在用藥後4~6周。為了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一般以0.25g,每日3次開始,以後每周遞增0.25g,直至1.0g,每日2次,或根據病情,或患者對治療的反應調整劑量和療程,維持1~3年。為了彌補柳氮磺吡啶起效較慢及抗炎作用欠強的缺點,通常選用一種起效快的抗炎藥與其並用。本品的不良反應包括消化係症狀,皮疹,血細胞減少,頭痛,頭暈以及男性精子減少及形態異常(停藥可恢複)。磺胺過敏者禁用。

  甲氨蝶呤:活動性AS患者經柳氮磺吡啶和非甾類抗炎藥治療無效時,可采用甲氨蝶呤。但經對比觀察發現,本品僅對外周關節炎、腰背痛和發僵及虹膜炎等表現,以及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有改善作用,而對中軸關節的放射線病變無改善證據。通常以甲氨蝶呤7.5~15mg,個別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劑量,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療程半年~3年不等。同時,可並用1種抗炎藥。盡管小劑量甲氨蝶呤有不良反應較少的優點,但其不良反應仍是治療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這些包括胃腸不適,肝損傷,肺間質炎症和纖維化,血細胞減少,脫發,頭痛及頭暈等,故在用藥前後應定期複查血常規,肝功能及其他有關項目。

  3. 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主張口服或靜脈全身應用皮質激素治療AS。因其不良反應大,且不能阻止AS的病程。頑固性肌腱端病和持續性滑膜炎可能對局部皮質激素治療反應好。眼前色素膜炎可以通過擴瞳和激素點眼得到較好控製。對難治性虹膜炎可能需要全身用激素或免疫抑製劑治療。對全身用藥效果不好的頑固性外周關節炎(如膝)積液可行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重複注射應間隔3~4周,一般不超過2~3次/年。同樣,對頑固性的骶髂關節痛患者,可選擇CT引導下的骶髂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類似足跟痛樣的肌腱端病也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來進行治療。有下列情況者,可酌情予激素治療:對非甾體類抗炎藥過敏,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能控製症狀者,可代之以小劑量(相當於潑尼鬆每日10mg以下)治療;症狀嚴重或小劑量激素治療仍無效者,可加大劑量,每日如20~30mg,待症狀緩解、慢作用藥發揮作用後,逐漸減量以至停用;合並關節外損害,如急性虹膜睫狀體炎、肺損害者;常規治療為每早頓服,夜間疼痛嚴重且非甾體類抗炎藥無效者,可睡前口服5mg;如需較長時間使用,維持量不宜超過每日7.5mg;對病情進展急劇者,可用甲潑尼龍每日1g或地塞米鬆每日30~50mg靜滴,連續3日,能取得較長時間的緩解或較快的緩解,即所謂的“衝擊療法”。

  4.其他藥物

  一些男性難治性AS患者應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後,臨床症狀和血沉及C~反應蛋白均明顯改善。初始劑量50mg/d,每10天遞增50mg,至200mg/d維持,國外有用300mg/d維持。用量不足則療效不佳,停藥後症狀易迅速複發。本品的不良反應有嗜睡,口渴,血細胞下降,肝酶增高,鏡下血尿及指端麻刺感等。因此對選用此種治療者應做嚴密觀察,在用藥初期應每周查血和尿常規,每2~4周查肝腎功能。對長期用藥者應定期做神經係統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外周神經炎。

  5.生物製劑

  目前主要有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及抗白介素(IL)-17拮抗劑。抗白介素(IL)-17拮抗劑目前在國外上市的有蘇金單抗,但是在國內還沒有開展應用。

  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西單抗(infliximab)和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其治療AS已經過多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評估,總有效率達50%~75%。用法用量與RA類似。依那西普的推薦劑量和用法是25 mg/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50mg/次,每周1次。英夫利西單抗3 mg·kg-1·次-1,第0、2、6周各1次,之後每4~8周1次,可適當加大用量。阿達木單抗治療RA的劑量是40 mg/次,皮下注射,每2周1次。

  TNF-α拮抗劑治療6~12周有效者建議可繼續使用。1種TNF-α拮抗劑療效不滿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能對另1種製劑有較好的療效。但其長期療效及對AS中軸關節X線病變的影響,尚待繼續研究。TNF-α拮抗劑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輸液反應或注射點反應,從惡心、頭痛、瘙癢、眩暈到低血壓、呼吸困難、胸痛均可見。其他的不良反應有感染機會增加,包括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和機會感染(如結核),但與安慰劑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篩查結核可明顯減少TNF-α拮抗劑治療相關的結核發病率,現已成為常規。脫髓鞘病、狼瘡樣綜合征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加重也有報道,但發生率很低。用藥期間要定期複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

強直性脊柱炎手術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的手術指征包括幾個方麵:對有嚴重脊柱畸形的病人可作脊柱矯形手術(如胸椎、頸椎截骨術);對髖關節、膝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者,可采取關節置換或成形術,少數心瓣膜關閉不全嚴重者還需考慮換瓣術。

  AS晚期常伴發脊柱後凸畸形。手術指征:① 脊柱後凸畸形(Cobb角)>50。;② 矢狀麵失衡;③ 髖關節過伸功能良好但脊柱後凸畸形導致軀體前傾;④ 嚴重進展性的胸椎後凸畸形伴平視能力喪失而產生社會心理負麵影響,⑤ 急性 As患者經內科治療全身症狀明顯改善且炎症得到明顯控製,具體臨床征象表現為疼痛、晨僵減輕或消失,CRP、ESR可作為評價炎性活動性的重要指標。

  目前手術治療腰椎後凸畸形的兩種標準矯形方法是單節段經椎弓根椎體截骨術 (transpendicularwedge osteotomy,TWO)和多節段經關節突“V”形截骨術(polysegmental wedge osteotomy,PWO)。TWO經椎弓根進行截骨,是三柱截骨,利用截骨椎的塌陷矯正後凸畸形,由於矯正不依賴於椎前間隙張開,因此該方法適用於椎問盤完全骨化,脊柱嚴重竹節樣變的患者;PWO可使後凸畸形的矯正分布在各個節段,有利於恢複矢狀麵的圓滑生理彎曲。但在閉合後份截骨時,椎前間隙會有不同程度張開,可以損傷椎前血管、神經,因此,此種手術要求患者脊柱前柱骨化較輕,椎間隙無明顯狹窄,無病理性骨折。

  對於少數晚期椎體間完全骨性融合的患者TWO治療效果有限,PWO手術風險較大且後凸畸形糾正有限。伴髖關節強直患者的手術:駝背並髖關節強直時,因髖關節屈曲畸形加劇了已重心前移的身體上部,使脊柱、髖關節的應力進一步加大。要想有效、準確地糾正駝背,恢複脊柱正常受力特點,避免因脊柱前傾造成的錯覺致糾正後凸過度,引起前凸;糾正駝背角度不夠;糾正駝背後因脊柱前傾造成複發等並發症,就必須針對兩個部位進行矯形。由於脊柱縱軸因髖關節強直而前傾,因此必須使脊柱縱軸基本垂直,駝背矯形才能取得較確切的效果。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先行髖關節矯形手術,再矯正駝背是合理手術方式。

強直性脊柱炎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本病主要病機在腎虛督寒,故本病的治療原則是以補腎強督為主,佐以祛寒化濕,通活血脈,強化筋骨。如有邪鬱化熱者,可佐用苦以堅腎,化濕清熱之品;痹阻肢節者,可適加疏風、散寒、通利關節活血通絡之品;犯於肝者,助以疏肝養肝之品;脾虛濕盛者加以健脾化濕之品;痰瘀重者,加以化痰祛瘀之品。

  (一)腎虛督寒證

  症狀:腰胯疼痛,喜暖畏寒,膝腿酸軟或腰腿疼痛,腰部不能轉搖,俯仰受限,遇寒加重,得熱則舒,或兼男子陰囊寒冷,女子白帶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脈象多見沉弦或尺脈沉弦略細,或弱小。

  治法:補腎祛寒,強督助陽,活瘀通絡,壯骨舒筋

  方藥:補腎強督治

  骨碎補18g、補骨脂12g 、熟地15g 、淫羊藿12g 、金狗脊30g 、鹿角膠( 或片、霜) 6~9 g 、羌活12g 、獨活10g 、川斷18g 、杜仲20g 、川牛膝12g 、地鱉蟲6g 、桂枝15g 、赤白芍各12g 、知母15g 、製附片12g 、炙麻黃5g 、幹薑6g 、白術6~9g 、威靈仙15g 、白僵蠶12g 、炙山甲6g 、防風12g 。

  方解;本方以仲師桂枝芍藥知母湯合補腎強督之品化載而成。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溫,質重而沉,能補腎肝二經,生血填精,長骨中、腦中之髓,金狗脊補腎健骨,堅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脈,強腳壯腰,淫羊藿補腎陽,堅筋骨,除風冷,益氣力,共為主藥。鹿角膠能通督脈,補腎生精血,強骨壯腰膝,骨碎補、補骨脂補腎行血,壯骨接骨,善祛腎風,附片大補腎命真火,祛在裏之寒濕,善醫“拘攣風痹,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羌活辛溫散風,入太陽、督脈二經,主治脊強而厥,剛痙柔痙,脊項強痛,獨活善搜少陰腎經伏風而治脊痙濕痹,川續斷補肝腎,壯腰膝,強筋骨,共為輔藥。以桂枝溫太陽經而通血脈,赤芍行血散血滯,白芍養肝緩筋急,知母潤腎滋陰,能防辛燥之藥化熱,地鱉蟲搜剔血積,接骨療傷,防風祛風勝濕,善治背項強痛,麻黃散寒祛風,幹薑逐寒溫經,白術健脾益氣,威靈仙通十二經,祛風邪,白僵蠶祛風,除僵結,共為佐藥。懷牛膝引藥入腎,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絡,引藥力直達病所,合為使藥。諸藥共同組成補腎強督、祛寒活絡、強壯筋骨之劑。

  加減法:寒甚疼重者加製川草烏各3g;舌苔白厚膩者去熟地,加蒼術10g,炒白芥子6g,茯苓10~20g;大便溏軟者減羌活、川牛膝用量,加茯苓20g,白術加至12g;久病關節強直,不能行走者加透骨草 15g,自然銅 6~9g( 先煎),炒神曲12g。

  (二)督寒標熱證

  症狀:腰胯疼痛,性情急躁,五心煩熱,膝腿乏力、腰脊僵困,下午( 或夜間) 低熱,喜涼爽,大便或幹,或欠爽,舌苔薄黃或少津口燥,脈象多見沉弦細數,或數大有力。

  治法:補腎強督,清熱化濕,活血通絡

  方藥:補腎強督清化湯

  骨碎補18g、生地 15g、炒黃柏 12g、川續斷 18g、杜仲 20g 、蒼術 10g、川牛膝 12g 、金狗脊 30g、鹿角霜6g、羌活10g 、秦艽 15g 、地鱉蟲6~9g、桑枝30g、桂枝6~9g 、赤、白芍各12 g、知母 15g、製附片6~9 g 、白術6g、威靈仙15g 、白僵蠶12g、生苡米30g。

  方解:本方以骨碎補祛骨風,療骨痿,活瘀堅腎;生地甘寒益腎,涼血清熱;黃柏清熱堅腎,共為君藥。川斷補肝腎,強筋骨;杜仲補腰膝,健筋強骨;鹿角霜主入督脈,補腎強骨,壯腰膝;金狗脊補肝腎,強機關,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共為臣藥。蒼術化濕健脾;秦艽治潮熱骨蒸,通身攣身;地鱉蟲剔積血,有接補骨折之能;桑枝祛風清熱,通活經絡;桂枝辛溫和營衛通經絡,本方配附片在涼藥中稍佐辛溫,以防寒凝;赤白芍活瘀養血;知母滋腎清熱;白僵蠶祛風除僵;威靈仙疏十二經風邪;生苡米利濕舒筋;白術健脾化濕;共為佐藥。川牛膝引藥入腎為使藥。諸藥共同組成既補腎強督又能清熱化濕、活血通絡之劑。

  加減法:下午潮熱明顯者加銀柴胡10g,地骨皮12g,青蒿12g;腰部怕風明顯者加獨話10g;口燥咽幹(或痛) 者加元參15g,並加重生地為20g;兼有腿疼痛者加地龍6g,焦檳榔10g,伸筋草20~30g;疼痛遊走者加青風藤15~20g,獨活10g,防風10g;病久腰背僵曲者骨碎補加量為20g,白僵蠶為15g,另加炒白芥子6g,透骨草 15~18g,自然銅6~9g(先煎)。

  (三)痹阻肢節證

  症狀:除腰、脊、胯、尻疼痛外,並兼見膝、踝、肩、肘等關節疼痛或上下肢遊走串痛,一般痛處喜暖怕涼,女子或兼有痛經、乳少等症。但邪氣久鬱化熱或從陽化熱者,則痛處不怕寒反喜涼爽。不化熱者舌苔多白,脈多沉弦或浮大兼弦,化熱者脈象可兼數,舌苔可見薄黃或黃。

  治則:補腎壯督,疏風散寒,通利關節

  方藥:補腎強督利節湯

  骨碎補18g,補骨脂12g,金狗30g,鹿角膠 ( 或片、霜) 6~10g,地鱉蟲6~9g,杜仲20g,防風12g,羌獨活各10g,川牛膝 12g,片薑黃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 15g,製附片12 g,製草烏3~5g,炙麻黃5g,白術6g,青海風藤各30g,鬆節 30g,威靈仙15g,白僵蠶12g、伸筋草30g 。

  方解;本方以骨碎補活瘀強骨,補腎,祛腎風:補骨脂溫補腎陽,暖丹田,壯腰膝,共為君藥。鹿角膠補督脈,養精血,益督陽;金狗脊補腎督,強腰脊,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杜仲補腎強筋骨;製附片性溫熱大壯腎督陽氣,共為臣藥。防風散風勝濕;製草烏祛寒助陽;獨活搜少陰伏風;桂枝和營衛,助行陽氣,通達四肢;赤白芍養血活血;知母滋腎以防溫性藥生熱;麻黃散風寒;鬆節通利關節;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而祛風邪;白術健脾益氣,配附片為術附湯能冶四肢關節痛;白僵蠶祛風邪,化僵結;青風藤、海風藤達四肢,祛風止痛;伸筋草通經絡祛風邪;共為佐藥。以川牛膝引藥力入下肢,益腎活絡;以片薑黃配桂枝橫走肩臂,活血通絡引藥力祛除上肢疼痛,共為使藥。諸藥共同組成補腎強督、祛寒濕、利關節之劑。

  加減法:有化熱征象者去草烏、麻黃,減小附片、桂枝用量,加秦艽 12~15 g、炒黃柏10g ;若同時關節疼痛喜涼爽者加忍冬藤30g、絡石藤 30g;踝關節腫痛喜暖者加地龍6g 、吳萸6g;上肢關節痛重閉者改羌活為12g,片薑黃12g;上肢關節痛而不怕涼者加桑枝20~30g;關節痛喜暖怕冷明顯者加製川烏3g。餘可參考上兩方的加減法。

  (四)肝失疏養證

  症狀:脊背僵痛,俯仰受限,遇寒加重,得熱則舒,腰膝酸軟,胸部憋悶,氣短,兩脅隱痛深吸氣脅痛,生氣時症狀加重,脘腹脹悶不舒,舌苔白,脈象弦急,尺脈弱。

  治則:補益肝腎,壯督散寒,理氣祛瘀

  方藥:補腎強督調肝湯

  骨碎補18g,補骨脂12g,川斷18~20g,炒杜仲20g,川牛膝10~12g,澤蘭15g,金狗脊30g,地鱉蟲6~9g,鹿角鎊6~10g,白蒺藜10~12g,炒枳殼10~12g,片薑黃10~12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防風12g,製附片12 g,炙麻黃5g,羌、獨活各10g,幹薑3~6g,白僵蠶12g,炒白術10g。

  方解:本方由補腎強督治

湯加減而成,可參考補腎強督治

湯的方解。是在補腎祛寒治

湯中去掉威靈仙、生薏苡仁、淫羊藿,加入了白蒺藜、枳殼、片薑黃,後兩藥是“推氣散”的主要藥物,功能調和肝經氣血,活瘀定痛。又加白蒺藜入肝腎肺三經,補腎氣,瀉肺鬱,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是治療氣血鬱滯兩脅的有效藥物。本方特點是加了這三味調理肝肺的藥。

  本證不宜用柴胡,因柴胡有升提作用,加用後常使病情從下向上發展較快。此證相當於焦老所稱“邪及肝肺證”,但在臨證中,以腎督虧虛、肝失疏養的證型更為多見,焦老的補腎強督調肝湯已涵蓋該證候的病機,故沿用此方。

  加減法:兼有胃部脹滿,食欲不振者,加厚樸12g,枳實10,陳皮10g,有微咳者,可加杏仁10g,炒蘇子10g,紫菀15g,深吸氣脅痛者,加絲瓜絡10g,茜草10~15g,烏賊骨5g,有低熱者,去麻黃,減少幹薑用量,加炒黃柏10g,秦艽10~15g,玄參12g,附片用量可酌減;頸部僵硬明顯者加葛根10~12g,羌活改為12g。

  (五)督寒脾濕證

  症狀:脊背僵痛,遇寒加重,得熱則舒,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頭身困重,口淡不渴,口膩納呆,大便溏泄不爽,舌淡有齒痕苔薄膩,脈細。

  治法:補腎壯督,化濕健脾,祛寒止痛

  方藥:強督健脾治

湯:

  骨碎補18g,補骨脂12g,淫羊藿12g,金狗脊30g,鹿角膠( 或片、霜) 6~9 g,羌、獨活各10g,川斷18g,杜仲20g,川牛膝12g,地鱉蟲6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製附片12g,炙麻黃5g,幹薑6g,土炒白術12~15g,炙山甲6g,防風12g,黨參20g,黃芪20g,茯苓20~30g。

  方解:本方可參考補腎強督治

湯的方解。本方是在補腎強督治

湯基礎上,去熟地,改白術為土炒白術,加黨參、黃芪、茯苓而成。腎精不足,腎陽虧虛,火不生土,可致脾胃虛弱。脾胃虛氣血生化乏源可致氣血虧虛。加適量補氣健脾藥物如黃芪、白術、黨參可扶正,既可補氣助祛邪之力又可通過補後天以養先天。熟地性滋膩,脾胃虛弱,中滿痰盛及便溏者慎用,故去。土炒白術,是以伏龍肝細粉,作炒,燥濕力量增加。黨參,甘平,補中益氣。黃芪,甘,微溫,補氣升陽,利水消腫。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為利水滲濕要藥。本方在補腎壯督、祛寒止痛基礎上又起到化濕健脾作用。

  加減:寒甚疼重者加製川草烏各3g;舌苔厚膩者,加蒼術15g;大便溏泄者,加藿香15g,布渣葉15g;血虛痹痛者,加當歸10g。痰濁重者,加白芥子10g,製南星15g;血瘀重者,加莪術10g。

  (六)腎督痰瘀證

  症狀:脊背僵硬,甚至板硬,關節強直,難以屈伸轉動,動則痛劇,甚至不能屈伸,疼痛,以刺痛為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膩,脈滑。

  治法:補腎強督,蠲痹通絡,滌痰止痛

  方藥:強督祛濁治

  骨碎補18g,補骨脂12g,金狗脊30g,鹿角膠( 或片、霜) 9~15 g,羌話12g,獨活10g,川斷18g,杜仲20g,川牛膝12g,地鱉蟲6 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製附片12g,炙麻黃5 g,幹薑6 g,白術6~9 g,炙山甲9~15 g,防風12g,白芥子10g,製南星15~30g,當歸15g,三棱10g,莪術10g。

  方解:本方可參考補腎強督治

湯的方解。本方在補腎強督治

湯基礎上,加重炮山甲用量,並加白芥子、製南星、當歸、三棱、莪術。炙山甲,通經絡,引藥直達病所,加量後通經絡作用加強。白芥子,辛溫,能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善除皮裏膜外之痰。天南星,苦辛濕,善治寒濕頑痰,性走竄,專走經絡,善祛經絡中的風痰,散結消腫止痛。當歸,甘辛溫,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能活血止痛,溫散寒滯。莪術,辛苦溫,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為破血消癥要藥,每與三棱相須為用。本方為補腎強督,蠲痹通絡,滌痰止痛之劑。

  加減:寒甚疼重者加製川草烏各3 g;有化熱征象者去草烏、麻黃,減小附片、桂枝用量,加秦艽 12~15g,炒黃柏10g ;瘀血明顯者,加三棱、莪術用量至15g,或加桃仁15g,紅花15g;久病關節強直,不能行走者加透骨草 15g,炒神曲 15g,自然銅 6~9g( 先煎)。

  AS是致殘率較高的疑難病之一,臨床上多采用內外兼治的綜合方法積極治療,綜合治療對改善關節炎症、控製疾病發展,以及提高遠期療效,增強患者肢體關節功能和提高生存質量均有較好的效果。綜合療法包括中藥內服及外治療法,如體針、督灸、蜂針、推拿、小針刀、熏蒸療法等。

  二、外治法

  (一)體針

  毫針刺入人體穴位,可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補虛瀉實的效果。根據大

的不同證候特點,可選用不同的體針取穴部位。

  1.腎虛督寒型

  治法:補腎祛寒

  取穴:督脈穴及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主,關元、命門、腰陽關、腎俞。

  加減:腰膝酸軟者可加太溪補腎固本;遺精者可加三陰交,調補肝、脾、腎三經之氣而固攝精關;陽痿者可加中極溫補元氣,直接興奮宗筋。

  2.痹阻肢節型

  治法:溫經散寒、除濕利痹

  取穴:病變涉及的華佗夾脊穴、大椎、風門、風池、委中、飛揚、昆侖、陽陵泉。

  加減:肢體困重者加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

  3.濕熱瘀阻型

  治法:清熱祛濕除痹

  取穴:病變涉及的華佗夾脊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陰陵泉、中極、豐隆、足三裏。

  加減:發熱者加大椎、曲池、合穀、外關;目赤腫痛者加攢竹、瞳子髎、太陽、合穀、太衝;大便幹、小便黃加曲池、支溝、豐隆、上巨虛、下巨虛。

  4.肝腎虧虛型

  治法:補益肝腎、充養氣血

  取穴:相應病變部位的夾脊穴,肝俞、腎俞、命門、腰陽關、太溪、氣海、關元。

  加減:肌肉消瘦者可加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以健脾和胃;盜汗、手足心熱者可加照海、複溜以滋陰降火

強直性脊柱炎其他

  (二)督灸

  督灸是指在督脈的脊柱段上的大椎穴至腰腧穴部位施以隔藥隔薑發泡灸的中醫外治法特色技術,獨取督脈脊柱段,通過彙經絡、腧穴、艾灸、藥物及發泡的綜合治療作用於一爐,達到補腎脈祛寒邪的目的。適應症:寒濕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操作:患者裸背俯臥於床上,取督脈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規消毒後在治療部位塗抹生薑汁,再在治療部位上撒上督灸粉(主要成分丁香、肉桂、麝香、斑蝥)呈線狀之後,敷貼250px×2500px大小桑皮紙,其上再鋪薑末呈梯形,上窄下寬,厚度在1~50px,寬度100px,最後在薑末的上麵置三角錐形艾柱,艾柱要放穩以免掉落,艾柱要搓緊,前後放置要均勻,銜接要緊湊,以線香點燃艾柱的頭、身、尾3點,任其自燃自滅,1壯灸完後再換1壯,連續灸完3壯後移去薑末,取下桑皮紙,用溫水、毛巾輕滾擦藥粉和薑末,不能損傷皮膚,待自然起泡。灸後局部皮膚紅赤,4 h~6 h後起泡(泡的大小、多少因個體略有差異),24h後在無菌操作下刺破所起水泡,將泡液放掉,囑患者要保持局部幹燥,敷以消毒紗布,自然結痂,自然脫落,或塗上龍膽紫,讓其結痂脫落。每月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三)蜂針

  蜂針療法是將民間蜂蟄療法與針灸學原理相結合的一種療法。蜂針的機械性刺激作用、蜂毒的藥理作用和腧穴的調整作用,三者協同,對緩解炎性症狀、消除疼痛、防止脊柱、髖關節強直畸形等有一定的幫助。

  操作:患者首次蜂針時均需做蜂毒過敏試驗,用乙醇在患者一側足三裏穴無菌操作後,用鑷子夾取一隻中華蜜蜂直接蟄刺在穴位上,並立即將蜂刺拔出,15~30 min後觀察其反應情況,無全身反應者,為試針陰性,可接受蜂針治療。常規治療操作:用鑷子輕夾住蜜蜂的腰部,蟄刺在患者已無菌操作的穴位,一般留針5~10min後.將蜂刺拔出。蜂針治療後觀察l5~30min,若局部紅腫直徑小,且無全身反應者,可接受常規的蜂針治療。1隻蜂蟄1個穴位。

  辨證取穴:以病變脊柱及其附近的夾脊穴為主穴,頸夾脊、腰夾脊、華佗夾脊穴,配合大杼、膈俞、腎俞、秩邊、陽陵泉、委中等穴交替進行,再配合阿是穴;骶髂關節疼痛明顯加環跳、陰廉、阿是穴;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加承扶、殷門、委中等穴;雙膝關節腫痛的選犢鼻、內膝眼穴;頸椎疼痛不適.選大椎穴。平均每次取10個穴。最初治療蜂量為l~2隻,隔次加2~3隻。視患者的體質和病情而定,一天蜂量可達8~20隻,每1~2 d蜂療1次。

  不良反應:有的初針患者可有全身發熱、皮膚瘙癢、淋巴結腫大、食欲減退、風疹等現象,一般開始蜂針後的20天以內,約5~8次時達到高峰,以後自行消退,食欲恢複。一般可不做特殊處理,反應明顯者可減少蜂量或延長間歇時間,必要時對症處理。

  (四)推拿療法

  1.一般常規手法

  手法:為一指禪推法、袞法、揉法、彈撥法、踩背法。部位為脊柱、雙側骶髂關節、膝關節。取穴在胸背部兩側膀胱經背腧穴及骶髂關節、膝關節周圍穴位。

  操作要求:患者取俯臥位,盡可能放鬆整個背部及雙側骶髂關節、膝關節周圍的組織。按照手法操作由麵到點、由上而下、由輕到中的原則。總時間為30分鍾。

  2.推拿整脊平衡治療

  (1)預備手法:患者取俯臥位,解除腰帶、全身放鬆,術者位於床邊,用袞法自頸肩、胸背、腰臀、腿至足跟袞法反複10次,主要使組織放鬆和溫通足太陽膀胱經脈,再用左右拇指分別置於脊柱兩側,順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柕、肺俞、心俞直至膀胱俞進行推按,順雙下肢膀胱經和少陽經自臀部至足跟推按。一指禪推大椎、命門、腎俞、腰俞、腰陽關、肝俞、脾俞、膀胱俞、四髎穴、歡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承山、昆侖等穴3~5遍,一呼一吸為一息,以上手法要10分鍾的治療前準備,使局部肌膜放鬆,以利於推拿整脊平衡治療。

  (2)推拿整脊平衡手法:采取脊柱生物學的被動運動法。其方法是:①脊柱前後運動法:令患者俯臥或側臥,術者雙手拇指按壓兩棘突間做前後運動200次。②棘突左右側運動法:令患者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放置於棘突左右旁側,向對側推動200次。③棘突左、右斜45度運動法:術者雙手拇指置於棘突旁側,用力方向向對側呈45度推動200次。④脊柱小關節前後運動法:術者雙手拇指按壓棘突旁小關節,力的方向向腹側直線進行,起伏按壓200次。治療順序為自上而下,上自環椎下至骶椎,每個運動節進行手法調整平衡運動頻率以60次/分鍾為宜,手法中應在肩、肘、腕關節放鬆空虛進行起浮性按壓局部,動作要柔和、輕、巧,手到心會,由輕到重,逐漸用力,達到局部力學平衡的治療作用,每20次1個療程。

  3.推拿特效手法

   手法:為擦法、拿法、振法、不倒翁動作、捏脊法、側扳法。

   操作要求:上述手法在一般手法完成後進行。擦法要求力透脊柱深層,以擦至全身出汗為度;拿法要求兩手同時分上下拿住一側脊柱旁的深層肌,同時用力往上提,以聽到“喀”的一聲聲響為度;振法要求兩手分置脊柱兩側,邊振邊移動,以振後患者有明顯舒適感為度;捏脊法要求每個脊柱節段都能聽到“喀”的一聲聲響為度;側扳法要求力點集中於病變節段;不倒翁動作為結束手法,患者坐床上,雙手交叉疊抱緊膝關節,胸部向前貼緊,頭部盡量前屈,醫生一手扶住病人胸背部,另一手扶住病人膝關節,兩手協同用力,使患者身體以臀部為中心進行前後滾動,反複10次,在操作過程中勿使患者身體左右搖晃,並囑患者始終抱緊膝關節。

  (五)小針刀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不開刀的閉合性微創手術療法,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操作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鬆的切割、剝離等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小針刀療法它可以鬆解組織粘連、消除硬結條索、減輕組織壓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加快水腫吸收、解除血管神經卡壓,達到消炎鎮痛、祛除麻木、恢複功能的目的。

  適應症: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關節病變。

  術式:1)頸背部軟組織小針刀鬆解術: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首先用2%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為鎮痛液進行鬆解部位注射,在寰椎棘突至第七頸椎棘突上捫診敏感的壓痛點、機化點、彈響點及鈣化點,小針刀刀口線與頸椎棘突頂線平行,針身與頸部平麵成90度角垂直進針,達頸椎棘突骨麵,作左右橫行剝離鬆解,在將小針刀退至項韌帶機化、鈣化點處,作縱行切開鬆解。在項韌帶兩側緣、斜方肌、頭夾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淺層肌和深層半棘肌的分布觸診,確定肌纖維組織的攣縮、機化點和腫脹的壓痛範圍,用小針刀對這些損傷點進行切開鬆解。2)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小針刀鬆解術:患者取仰臥或側臥,從前側進針時,選腹股溝韌帶下相當髖節投影處,應避開股神經、動脈及靜脈。一般前側選3~4點小針刀縱行切割減壓關節囊。側路進針,取健側臥位,也選擇髖關節投影處以及股骨大轉子尖部與其前後方,每次選8~9點小針刀縱行鬆解局部軟組織

  注意事項:注意無菌操作,特別是做深部治療,重要關節如膝、髖、肘、頸等部位的關節深處切割時尤當注意。必要時可在局部蓋無菌洞巾,或在無菌手術室內進行;小針刀進針法要速而捷,這樣可以減輕進針帶來的疼痛。在深部進行鏟剝、橫剝、縱剝等法剝離操作時,手法宜輕,不然會加重疼痛,甚或損傷周圍的組織;在關節處做縱向切剝時,注意不要損傷或切斷韌帶、肌腱等。

  禁忌症:孕婦、嚴重高血壓、心髒病、麻醉藥過敏患者。

  (六)熏蒸療法

  熏蒸療法,是通過藥物蒸汽的作用,使患部瘀滯通暢,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熏蒸時,藥物煎煮中產生大量藥蒸氣,中藥有效成分呈離子狀態,以離子特性滲透皮膚,進入體內;運用中藥熏蒸,充分利用熱效應改善給藥途徑,擴張毛孔,使蒸氣中的藥物成分通過全身大麵積皮膚吸收,直達病所,增加了局部的藥物濃度,使藥物產生最大效能。

  適應症:強直性脊柱炎各證型患者。

  基本處方:青風藤30g,雷公藤15g(先煎),海風藤20g,絡石藤20g,忍冬藤30g,赤芍15g,當歸15g。加減法:寒甚者加製川草烏、桂枝溫經散寒;熱甚者加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熱解毒;濕重者加米仁、蒼術健脾利濕;痛甚者加全蠍、蜈蚣、蘄蛇等蟲類藥物以搜風透骨、通絡止痛;肝腎不足者加牛膝、千年健、枸杞子、杜仲、仙靈脾等。

  操作:預先配製好的上述藥物和水倒入中藥熏蒸儀的藥箱內,煎藥沸騰20min後開始使用,此時產生含藥蒸氣使熏蒸艙內溫度達38℃。按患者的個體差異及耐受能力設定時間及溫度,一般溫度在37℃~ 41℃ 之間,每次治療20min左右,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20天,連續進行三個療程。注意事項:高血壓、心髒病、重度貧血、傳染病、傷口感染患者及年老體弱,處於發熱、月經、妊娠期等的患者不宜進行中藥熏蒸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相關醫生

更多>

  • 鍾秋生,主任中醫師
    鍾秋生 主任中醫師
    未開通
    東莞市鬆山湖中心醫院 中醫科

    擅長疾病:風濕免疫、骨關節、皮膚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 楊淩閣,主任醫師
    楊淩閣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長沙市第四醫院 中醫科

    擅長疾病:從事臨床工作40餘年,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肺係疾病、急慢性骨病、糖尿病、痛風性關節炎、急慢性肝病、腫瘤。各種結石病、老年性病變,積累了豐富經驗。治療外、婦科等疑難雜症有獨道之處,對皮膚病的治療亦有很深的造詣。

  • 羅水泉,主任醫師
    羅水泉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長沙市第四醫院 中醫科

    擅長疾病:主治內科各種疾病,擅長心、腦血管疾病和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治。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期刊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

  • 柳葉,主任醫師
    柳葉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長沙市第四醫院 中醫科

    擅長疾病: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相關醫院

更多>

相關醫院

專家推薦

  • 李秀蓮

    李秀蓮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 盧秀英

    盧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時華

    席時華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 熱西提

    熱西提 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