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頓性腹股溝斜疝一般治療
嵌頓性腹股溝斜疝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手法複位
一般情況下,嵌頓疝一經確診即應急診手術,解除嵌頓,以防腸壞死。僅在下列情況下可先試行手法複位。
(1)適應證:
嵌頓時間在3~4h以內,局部壓痛不明顯,也無腹部壓痛或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者;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較嚴重疾病而估計腸襻尚未絞窄者。
(2)複位方法:
給予患者足量的解痙劑及鎮靜劑,如阿托品、地西泮(安定)等,使其安靜入睡;令患者仰臥、頭低腳高位(抬高床尾20°);術者一手輕柔外環處,以減輕局部水腫,使肌肉鬆弛;然後在外環處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持續加壓。複位後常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然後疝塊消失,有時可聽到“咕嚕”聲。此後腹脹減輕,排氣排便。2~3天後局部組織水腫消退,可考慮手術治療。
(3)注意事項:
行手法複位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高度懷疑絞窄者不可試用手法複位。
②切忌粗暴擠壓疝塊,以免擠破腸管,使腸管回納後造成彌漫性腹膜炎。
③回納後繼續觀察24~48h。臨床上某些患者疝嵌頓的時間不長,可能亦無腸絞窄表現,但由於疝環壓迫腸壁,已形成條形壞死,複位後因腸管脹氣,可出現遲發性破裂,所以複位後需嚴密觀察腹部病情變化。
④手法複位失敗者應積極準備手術治療。手法複位成功率可達97.1%。
(4)手法複位合並症:
①腸穿孔:手法複位後如出現腹脹、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麵色蒼白等情況,行腹部透視膈下有遊離氣體,應立即收入院急診手術。有資料記載,小兒腹股溝疝手法複位後腸穿孔的發生率占0.3%。
②便血:因嵌頓的腸管黏膜水腫、出血、複位後有血便,經止血藥及輸液、禁食等治療可緩解。
③發熱:手法複位後第1天,患者可有發熱,可能與嵌頓腸管內滲出再吸收有關,適當給予抗生素治療。
2.手術治療
(1)適應證:
嵌頓疝如有下列情況應緊急手術:
①嵌頓時間已超過12h者;
②疝發生嵌頓已有便血,或全身情況嚴重者;
③女孩嵌頓疝,因其疝內容常常是卵巢和輸卵管,多不能手法複位;
④新生兒嵌頓疝因不能明確發病時間,往往是發病很久才發現,而且腸管及睾丸發生壞死率很高;
⑤手法複位未成功者。
(2)手術方法:
①術前準備: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置胃管胃腸減壓;給予廣譜抗生素。
②手術:宜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切口要能完全暴露疝塊。術中應剪開內環外側,盡快解除疝內容物的嵌頓狀態。同時須將疝內容物輕輕按住,防止還納腹腔;將疝內物遠近兩端約20cm的腸管牽出觀察,包括:腸管的色澤、腸管的張力、腸壁的蠕動及蠕動腸壁能否通過嵌閉腸曲、腸係膜血管搏動、疝囊內的滲液是否混濁、帶有臭味等。如嵌頓的腸襻較多,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襻是否壞死,警惕逆行性嵌頓的發生。若懷疑壞死時,可在腸係膜根部注射適量0.25%普魯卡因5~10ml,同時用溫熱生理鹽水熱敷腸管,也可將腸管暫時放入腹腔內,觀察15~20min後,如腸管轉為紅色,腸蠕動及腸係膜動脈搏動恢複,可送回腹腔,然後按一般複發性疝處理。經上述處理,腸管仍不能肯定活力,則按腸管壞死處理。
絞窄性疝,腸管已壞死、穿孔致疝囊積膿和疝囊被蓋組織發生炎症時,應行局部切開引流。此時,勿切開嵌頓環,防止腸管回納腹腔,引起腹膜炎。若局部引流後,腸梗阻並未解除,應作腹部探查,酌情施行腸切除吻合術,或施行病變腸管遠近兩側正常組織腸管間側側吻合,待病情好轉,再切除壞死腸管。絞窄疝僅腸壞死者,可施行腸切除吻合術,但不宜做疝修補術,僅行疝囊高位結紮,因手術區汙染嚴重以免因感染致修補失敗。
此外,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因麻醉後疝環鬆弛,加之消毒時擠壓局部,致腸管回縮入腹腔,手術切開疝囊無內容物。此時必須仔細探查腸管或大網膜,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確定被嵌頓腸管或大網膜是否壞死,而作相應處理。
大網膜出血嚴重,或睾丸壞死者,應予以切除。
(3)術中副損傷的原因和預防:
①腸管損傷:由於疝內容物腸管未完全還納,特別是難複性疝,腸管與疝囊有粘連,嵌頓疝時,切開疝囊可能誤將腸管切破,故在切開疝囊前,應用鑷子將疝囊提起,確定下麵無腸管後再切開;嵌頓疝內環狹窄又未鬆解,勉強還納易將水腫脆弱的腸壁損傷,造成漿肌層撕裂,故應在內環充分鬆解的情況下還納腸管,如有漿肌層撕裂,應及時縫合;縫合結紮疝囊頸時,特別是麻醉不理想,呼吸不平穩時,腸管向外突出,易將其刺傷或誤紮,故應在直視下縫紮疝囊頸;另外對滑疝如腸管遊離不充分,也易誤傷誤紮。
②輸精管損傷:小兒的精索不像成人那樣呈束狀,血管與輸精管分散貼敷於疝囊的外下方,輸精管很細,呈銀白色,屈曲狀,術中如不仔細辨認,偶可發生損傷。造成輸精管損傷的原因可能為:遊離疝囊時,誤將輸精管當成纖維條索而切斷;未把輸精管從疝囊壁上分開即橫斷疝囊;輸精管遊離不夠高,未達疝囊頸部,縫紮疝囊頸時被誤紮。
③膀胱損傷:疝手術時偶可損傷膀胱,如小兒膀胱位置較高,壁較薄,靠近前腹壁;術前未排尿,致使膀胱充盈;皮膚切口偏內,外環顯露不清,有時可將膀胱提出,誤認為疝囊而切破,故應十分注意。在分不清疝囊和膀胱時,應行穿刺或導尿,切忌盲目切開。膀胱被切開後,應立即進行修補手術,用可吸收羊腸線作黏膜和肌層內翻縫合,術後保留導尿管1周,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
④神經損傷:在腹股溝區主要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這些神經與提睾肌和精索關係密切。在手術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環時,未將神經從腱膜下推開而被切斷;切開提睾肌時未注意而切斷;疝修補時,重複縫合腹外斜肌腱膜時或在精索周圍組織鉗夾止血時將神經結紮。神經損傷後可造成該部位腹壁肌肉萎縮,易致疝複發。另外也可引起恥骨上方及陰囊區或大腿內側皮膚疼痛或麻木。症狀輕者可做局部理療或封閉治療。保守治療無效者,可沿髂前上棘平麵做切口,於腹外斜肌腱膜處找到該神經將其切斷。
⑤血管損傷:血管損傷及出血是疝手術的嚴重並發症。腹壁下動脈在腹股溝韌帶的深麵,起於髂外動脈。其體表投影為腹股溝韌帶中、內1/3的交點與臍的連線。在手術縮小內環時,進針過深可刺傷該血管;在內環的內下側剪開時,可傷及腹壁下動脈造成大出血。該血管位置較深,不易止血,故需將食指經內環伸入腹腔,在內環的內側向前壓迫腹壁控製出血。然後清除血腫,在直視下結紮該血管。
另外,在行疝修補術縫合腹股溝韌帶時進針過深,可能刺傷股動、靜脈致出血。應立即去除縫線,用熱鹽水紗布壓迫止血,多能達到目的。如仍不能止血,則可能有血管撕裂傷,應擴大切口,在直視下進行血管縫合修補。
(4)術後並發症的防治:
①陰囊血腫:腹股溝斜疝術後發生陰囊血腫者較多,有人報告占10%,在此基礎上也易發生感染。其主要原因是疝囊大,剝離麵較廣,滲血較多,止血不完善所致。
對巨大疝不必將全部疝囊剝離,應橫斷疝囊,並將遠端疝囊保留,以減少損傷;此外應徹底止血,即或是很小的出血點,也應結紮。如已發生血腫,可穿刺抽吸積血,多數血液滲入組織間隙,可做理療促進吸收。全身應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②睾丸移位:遊離疝囊時將睾丸牽出,又未將其複位;或縫合外環時誤將精索縫住,致使睾丸移位。故術中應常規檢查睾丸位置,並用手適當牽拉睾丸1~2次,以使睾丸及精索置於適當位置。
③睾丸萎縮:多因嵌頓的腸管壓迫睾丸的血液供應,導致睾丸壞死及萎縮;或術中損傷精索血管,特別是睾丸動脈,也可致睾丸萎縮。因此遊離疝囊時手法要輕柔,特別是巨大疝囊,不必全部剝離,以減少損傷血管的機會。有文獻記載手術後睾丸萎縮的發病率為2.3%~15%,急診手術睾丸萎縮的發生率更高,所以手法複位後擇期手術較急診手術更安全。
④鞘膜積液:殘餘疝囊的口較小,閉合後形成無效腔而積液。如將殘餘疝囊之口開大,即可避免。如已發生積液者穿刺抽液1~2次多可痊愈。
⑤疝複發:除與切口感染、腹壁肌肉薄弱等因素有關外,手術結紮疝囊的高度不夠,在疝囊頸部留有盲袋;疝囊結紮不緊,或結紮線剪得過短,致結紮線脫落;或疝囊頸結紮後殘端保留過短,致使部分疝囊壁回縮;內環荷包縫合時針距不均或過大,緊縮荷包後留有較大的空隙,形成疝再發的通道;遊離疝囊頸,致其撕裂,未及時修補造成裂隙,而致疝再發;嵌頓疝切開內環複位後,如內環未加修補,也可能成為複發的原因;對巨大疝,術中未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由於腹壁鬆弛使疝再發。故此,術中縫紮疝囊頸一定要確切,結紮三扣,距第三結0.3cm剪斷結紮線。疝囊壁殘端不宜過短,應保留0.5cm,不做懸吊固定。荷包縫合的針距要均勻,裏麵針距要小,外麵針距可稍大,結紮後不會留有空隙。複發疝需再次手術,疝囊做高位結紮及加強腹股溝管修補術。
二、預後
嬰幼兒腹股溝嵌頓疝的手法複位成功率為97.1%;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高達97.5%以上。小兒腹股溝疝治愈後患兒的生長發育均不受影響,術後出現睾丸萎縮的發生率文獻記載為2.3%~15%,疝複發率為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