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壞死性筋膜炎一般治療
腹壁壞死性筋膜炎西醫治療
一、藥物治療:
大劑量聯合應用抗生素 壞死性筋膜炎的致病菌常是混合性的,在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尚無結果前,應大劑量聯合應用抗生素或選用廣譜抗生素;以後再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的結果及時調整。常用的廣譜抗生素有頭孢類、甲硝唑或替硝唑等。
二、手術治療
1.本病一經診斷應立即行切開引流。手術應注意:
(1)廣泛切開:多處切開並達深筋膜,將匍匐潛行的皮膚完全敞開或擴大切口,以達到充分引流的目的。
(2)徹底清創: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直到健康的出血組織,這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關鍵。深入肌肉間的壞死性筋膜組織,應在盡可能保留正常的神經血管前提下予以清除。
(3)破壞厭氧環境:應用過氧化氫(雙氧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於清創後反複衝洗術區。
2.上述措施能使切口內的氧化還原電位差升高,造成不利於厭養菌繁殖的環境,以利於控製感染的繼續蔓延和擴散。
(4)充分引流:放置優鎖溶液紗布條或活力碘紗布條引流,紗條應疏鬆放置並抵達深部,切勿填塞過緊或留有無效腔。
3.術後換藥
術後勤換藥以加速壞死組織脫落。一般情況下,每天至少用氯己定(洗必太)、過氧化氫(雙氧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傷口3次,然後用浸泡了過氧化氫(雙氧水)的紗布條、敷料引流和覆蓋傷口,直至傷口內肉芽開始生長,無壞死組織時,改用鹽水浸泡的紗布條、敷料引流和覆蓋傷口。換藥時需重複作細菌培養,以早期發現繼發性感染。當創麵感染控製、肉芽新鮮時,可植皮覆蓋創麵。
4.加強炎症
介質拮抗劑的應用 近年來發現炎症介質,如內毒素、TNFα、IL-1等在本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不同水平阻斷過度釋放的炎症介質、積極補充嚴重不足的內源性抑製物具有積極意義。目前常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抗內毒素單抗、IL-1受體拮抗劑、抗TNFα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細胞因子調節劑等。
5.全身支持療法
支持治療是治療成功的重要保證。對全身情況較好能進食者,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對全身症狀明顯,病情危重的患者,須及時糾正低蛋白血症和水電解質紊亂,加強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營養熱卡至少應為基礎代謝熱卡的2倍以上。根據病情,輸注新鮮全血或血漿。
6.高壓氧輔助治療
在高壓氧環境下機體組織的氧分壓較高,對壞死性筋膜炎具有下列治療作用:抑製厭氧菌的生長繁殖;改善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將需氧菌的巰基氧化成為二硫基,致使其代謝發生障礙、生長和繁殖受到抑製;高壓氧可使血管發生明顯收縮,進而使其通透性降低、炎症滲出減少,可迅速減輕組織水腫;高壓氧下,血液中氧濃度增加,血PaO2升高,可迅速糾正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及代謝障礙,促進肉芽組織再生,加快側支循環的形成和建立,有利於炎症及壞死組織的消除,加快局部疾病的好轉。
因此,臨床上一旦確定或疑為本病,應在清創和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時,立刻行高壓氧治療。
7.並發症治療
嚴重感染時應注意加強心功能、保護腎功能等綜合治療,警惕並治療膿毒血症、中毒性休克等嚴重並發症,對於並發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的患者,要積極進行呼吸和循環支持。
8.免疫治療
可用γ-幹擾素100萬U肌注,1次/d,共10次。
9.治療控製原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
三、預後
盡管近年來在本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麵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其病死率仍0%~50%。綜合文獻報道,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
1.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如合並有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先天性白細胞減少、惡性腫瘤、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應用化療、放療、免疫抑製治療,以及衰老、營養不良和感染等高危因素,其預後較差。有學者報道,危險因素小於3個者,生存率為79%,病死率為17%,當存在3個危險因素者預測病死率為50%。
2.早期診斷和手術引流 Freischlag認為,手術的時機直接與病死率有關,當皮膚出現大麵積發黑壞死、休克、DIC時,病程進展多難以逆轉,往往喪失了治療機會。他發現,發病24h內手術引流者,病死率36%;超過24h或更遲,則達70%。Ivan等報道,早期(發病後0~4天內,平均21h)采用創麵組織冰凍切片確診並早期行外科治療的患者,效果良好,8例病人中僅1例死亡;而根據臨床表現確診較晚者,由於延誤了早期治療時機,病死率較高。國內一些學者也發現,治療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對本病的病理改變認識不足,延誤了手術治療的時機,以致感染加重及毒素吸收引起膿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並發症,致使病人死亡。由此可見,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引流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