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肝膿腫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1、支持療法
應加強營養和全身支持療法,給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和低脂肪飲食,必要時可補充血漿及清蛋白。
主要治療措施:應用抗阿米巴藥物,輔以穿刺抽膿,必要時采用外科治療。
2.藥物治療
(1)甲硝唑
首選藥物,甲硝唑是一種廣譜抗厭氧菌和抗原蟲藥物。甲硝唑對組織型及腸腔型滋養體均有殺滅作用。劑量1.2g/天,療程10~30天,治愈率90%以上。無並發症者服藥後72小時內肝痛、發熱等臨床情況明顯改善,體溫於6~9天內消退,肝腫大、壓痛、白細胞增多等在治療後2周左右恢複,膿腔吸收則遲至4個月左右。甲硝唑的不良反應以消化道為主,但多可耐受。
(2)第二代硝基咪唑類藥物
抗蟲活力、藥代動力學特點與甲硝唑相同,但半衰期長得膿腫療效優於阿米巴腸病。東南亞地區采用短程(1~3天)治療,並可取代甲硝唑。
(3)氯喹
本藥在肝內濃度較血漿中高數百倍,對肝阿米巴病有較好的療效,但複發率較高。
(4)依米丁
直接殺滅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對腸腔內滋養體及包囊無效。使用於危重型病例。但有心髒毒性和胃腸道反應。一般使用於危重病人。
(5)抗生素治療
有混合感染時,視細菌種類選用適當的抗生素全身應用。
3.肝穿刺引流
早期選用有效藥物治療,不少肝膿腫已無穿刺的必要。對恰當的藥物治療5~7天、臨床情況無明顯改善,或肝局部隆起顯著、壓痛明顯,有穿破危險者采用穿刺引流。穿刺最好於抗阿米巴藥物治療2~4天後進行。穿刺部位多選右前腋線第8或第9肋間,或右中腑線上第九或十肋間或肝區隆起、壓痛最明顯處,最好在超聲波探查定位下進行。穿刺次數視病情需要而寂靜,每次穿刺應盡量將膿液抽淨,膿液量在200ml以上者應每3-5天1次,至膿液轉稀、膿腔縮小、體溫降至正常為止,穿刺後膿腔內可注入甲硝唑、依米丁等,對繼發細菌感染者,可注入抗菌素。近年出現的介入性治療,經導針引導作持續閉合引流,可免去反複穿刺、繼發性感染之缺點,有條件者采用。
4.外科治療
手術引流 需手術引流者一般<5%。其適應證為:
①抗阿米巴藥物治療及穿刺引流失敗者;
②膿腫位置特殊,貼近肝門、大血管或位置過深(>8cm),穿刺易傷及鄰近器官者;
③膿腫穿破入腹腔或鄰近內髒而引流不暢者;
④膿腫中有繼發細菌感染,藥物治療不能控製者;
⑤多發性膿腫,使穿刺引流困難或失敗者;
⑥左葉肝膿腫易向心包穿破,穿刺易汙染腹腔,也應考慮手術。
外科治療的同時,仍應加強抗阿米巴藥物治療。
5.治愈標準
肝膿腫的治愈標準尚不一致,一般以症狀及體征消失為臨床治愈,肝膿腫的充盈缺損大多在6個月內完全吸收,而10%可持續至一年。少數病灶較大者可殘留肝囊腫。血沉也可作為參考指標。
二、預後
應用藥物治療後預後一般良好,但若膿腫向周圍組織穿破,引起多器官病變以及感染則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