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幹骨折一般治療
肱骨幹骨折治療
1.非手術治療
肱骨幹有較多肌肉包繞,骨折輕度的成角或短縮畸形,不影響外觀及功能,故多采取非手術治療。
(1)上臂懸垂石膏:
依靠石膏的重量牽引達到骨折複位並維持對位。要求病人站立時保持上臂下垂於胸前,臥位時上臂置於半下垂位。但懸垂石膏可引起骨折端分離,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肱骨的橫斷形骨折更易發生這種情況。懸垂石膏適用於肱骨中段短縮移位的斜形骨折及螺旋形骨折。
懸垂管型石膏,起於腋窩皺褶,止於掌指關節近端,肘關節屈曲90°,前臂處於中立位。腕部石膏上塑造3個環狀襻,分別位於掌側、背側及橈側。骨折對線如良好,則將頸腕吊帶係於橈側環襻,如有向後成角則放鬆頸腕吊帶,如有向前成角則緊縮頸腕吊帶,如有向內成角則將頸腕吊帶係在掌側環襻,如有向外成角則將吊帶係於背側環襻。
采用懸垂石膏,應每周攝X線片,以便及時矯正骨折端分離或成角畸形。2~3周後應改用其他外固定治療。
(2)U型接骨夾板:
適用於橫斷形骨折及無明顯移位的斜型螺旋形骨折,起維持骨折對位對線的作用以利於骨折愈合。
先手法複位骨折,患肢屈肘90°,石膏繃帶由內側腋窩皺褶,向下繞過肘關節至臂外側,再向上止於肩峰,再以寬繃帶纏繞固定並塑形。用頸腕吊帶將患肢掛於胸前。
(3)維耳波上肢支持帶製動(Velpean dressing):
適用於兒童及老年人很少移位的肱骨幹骨折。用以維持骨折對位,病人感覺舒適,無需行骨折手法複位。患肢置於屈肘90°前臂中立位,將維耳波持帶套在前臂及上臂,再將另一寬的頸腕吊帶套在前臂及上臂,頸腕吊帶從上臂外側繞肩峰、頸部、再轉向腕部製動,使上肢懸於胸前。胸側壁應置襯墊以利於遠骨折端外展。
(4)小夾板固定:
適用於移位、成角畸形不大、對線較好的肱骨幹中部骨折,小夾板由置於上臂前、後、內、外側,適合於上臂外形的4塊彈性板組成,皮膚表麵墊有襯墊。外側、後側板較長,從肩峰到鷹嘴。前方及內側板因受肘窩及腋窩的限製而較短。配有3~4固定墊以矯正成角畸形。夾板置於患肢後,用3~4根布帶分別綁紮,並應隨時調節綁紮帶的鬆緊,避免影響傷肢血循環及發生壓瘡。
(5)肩人字石膏:
骨折複位後,為了維持複位後的位置,需要將上肢製動於外展外旋位時,需用肩人字石膏。但石膏較重,影響呼吸、熱天易出汗等,病人都感很不舒適,故現已少用或以肩外展支架來替代。
(6)尺骨鷹嘴骨牽引:
適用於長時間臥床的病人和開放粉碎性肱骨幹骨折,或短期內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尺骨鷹嘴骨牽引應注意避免損傷肘內側的尺神經。
(7)功能支架:
Sarmiento於1977年首先應用。是一種通過軟組織的牽拉使骨折複位的裝置。功能支架由前後殼組成,用可調節鬆緊的綁帶固定,外側達肩峰,內側位於腋下,遠端與肱骨內、外上髁相適應,可最大限度地維持肩、肘關節的運動。但功能支架不宜用於有廣泛軟組織損傷、骨缺損、骨折端對線不良及不合作的病人。功能支架可應用於骨折早期或傷後1~2周。急性期使用時應注意肢體的腫脹程度,神經血管的狀況。應保持上臂懸垂於胸前,防止骨折端成角畸形。功能支架在4周內應每周隨診。支架至少應維持8周。
2.手術治療
(1)開放骨折:
應早期行軟組織及骨的清創及骨折內固定。
(2)合並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
應用骨折內固定及神經血管的修複。
(3)漂浮肘:
肱骨幹中下1/3骨折伴有肘關節內骨折時,手法複位及維持複位均比較困難,應行切開複位內固定。
(4)節段型骨折:
采用非手術治療時,易產生一處或一處以上骨的不愈合。應行內固定術。
(5)雙側肱骨幹骨折:
非手術治療可造成病人生活上不便及護理上的困難。應行內固定術。
(6)手法複位不滿意的骨折:
如螺旋形骨折,骨折端間嵌入軟組織,即使骨折對線滿意,也會導致不愈合,應行內固定術。
(7)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滿意:
如橫斷骨折應用懸垂石膏治療,因過度牽引致骨折不愈合;短斜形骨折用非手術治療骨折端有明顯移位者,也應行手術內固定。
(8)多發傷合並肱骨幹骨折:
非手術治療很難維持骨折端滿意的對位對線。一旦病情穩定,應積極行手術治療。
(9)病理性骨折:
手術治療可使病人感到舒適及增加上肢的功能。
手術治療方法有多種。臨床醫師應根據自身的經驗,器械設備,骨折類型,軟組織條件及全身狀況,選擇對病人最有利的方法施術。
①Rush針固定:
Rush針是一種預成弧形具有一定彈性的針。依據骨折的部位選用長度適宜的針,自鷹嘴窩上方孔後打入髓腔。一般用兩根針,使弧麵對骨皮質,兩針在髓腔內相互交叉形成張力,固定骨折。適用於肱骨中,下段骨折。
②Kuntscher 固定針:
屬髓內針的一種,適用於肱骨中上1/3骨折。選擇適當長度的針自肱骨大結節處打入,經髓腔穿過骨折端達鷹嘴窩上方。
以上兩種內固定法,操作較易但不夠堅強,不能有效地控製骨折端的旋轉及短縮。留於骨外的針尾,可影響肩或肘關節的活動,故臨床上使用不普遍。
③外固定架固定:
適用於開放骨折伴有廣泛的軟組織挫傷或燒傷的病例。也適用於無法進行堅強內固定及骨折部已發生感染的病人。
外固定架分單臂及雙臂兩種。少數病例需用三臂外固定架。臂與臂之間可使用環形杆式或直杆式聯結以增加架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使用單臂外固定架時,在骨折兩端應各穿入3根固定針,即6個固定點方。可達到較牢固的固定。
外固定架的並發症包括針道感染、神經血管及肌腱的刺傷、骨折不愈合等。使用外固定架後應定期行X線檢查,及時調整骨折端的對位對線,早期行功能練習,以期獲得滿意的效果。
④帶鎖髓內釘固定:
肱骨幹帶鎖髓內釘是從股骨幹及脛骨帶鎖髓內釘衍化來的。依靠髓內釘近端及遠端的螺絲釘提供骨折端對位對線的穩定性,防止骨折端短縮及旋轉。帶鎖髓內釘可以順行打入,即從肱骨大結節進釘經骨折部到肱骨遠端。也可逆行打入,即經鷹嘴窩上方3cm處鑽孔,用絲攻擴髓打入髓內釘以增加骨皮質與髓內釘的接觸麵,加強穩定性。
做髓內內固定時都需借助C型臂或G型臂透視機進行動態定位及觀察髓內釘進入髓腔的狀況和位置。操作方法是,病人仰臥於可透X線的手術床上,兩肩間墊沙袋抬高,頭轉向健側,最大限度顯露肱骨近端,從肩峰外側沿三角肌做3~4cm長切口,沿三角肌肌纖維分離軟組織,勿超過5cm,以免損傷腋神經。確定旋轉軸的位置,將其牽開,在肱骨大結節內側緣,用骨錐打孔進入髓腔。在熒光增強屏監控下將導針插入骨折近端,複位骨折,將導針插入遠骨折端。如果骨折端複位困難,可在骨折處前外方另做小切口,探入手指協助複位。如果插入導針困難時,可旋轉針方向或旋轉遠骨折端使導針能順利通過。肱骨幹髓內釘一般選用8~9mm粗細。年輕人髓腔較細,常需在打入髓內釘前先沿導針擴髓,而後沿導針打入髓內釘。老人髓腔多較寬,有時可打入較粗髓內釘。髓內釘的長度可用相同長度的導針測量,也可以健側上臂的長度來決定。髓內釘的尾部應置於肩旋轉軸下方。近端的鎖釘借助導向器由外上至內下擰入,不要穿透內側皮質。遠端的鎖釘由前向後或由後向前擰入。髓內釘術後應早期行肩關節功能練習。
⑤AO動力加壓鋼板螺絲釘內固定:
根據肱骨幹骨折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形狀、不同寬度及厚度的鋼板。較寬的鋼板用於肱骨中段骨折,上段及下段的骨折使用較窄的鋼板及弧形異形鋼板。
使用AO動力加壓鋼板時,要考慮到肱骨幹的生物力學特性。肱骨幹的皮質易劈裂,即使在長螺旋型骨折,使用拉力螺絲釘固定後,仍需用中和鋼板加固,而且要使用螺孔交錯的寬鋼板以增加相鄰螺釘的距離。不應僅僅信賴拉力螺絲釘固定骨折,以避免肱骨在長軸方向劈裂的可能性。
肘關節功能正常的病人,肱骨的後方是張力側,肘關節僵直的病人,肱骨的前方是張力側。因此,有正常活動的肘關節,行肱骨幹內固定時,鋼板應放置在後麵,肘關節僵直的病人,鋼板應置於肱骨前方。然而,實際應用時,由於橈神經位於肱骨後方橈神經溝內,後方入路有損傷橈神經的危險,故肱骨上段及中段骨折時,仍采用Henry前入路,將張力帶鋼板置於前外側。雖不完全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但不致造成手術失誤。肱骨下1/3骨折時將動力加壓鋼板置下後方,除張力帶原則外,肱骨下1/3後方扁平,易於使用寬鋼板,最遠端的螺絲釘也易擰入。又由於鋼板避開了鷹嘴窩,故不影響肘關節的屈曲功能。如果從前方或前外側入路,由於肌肉止點集中,顯露骨折端困難,且有損傷橈神經的危險。肱骨接近遠側幹骺端的骨折,為了增強內固定,常使用兩塊半圓形鋼板或兩塊窄的動力壓鋼板。固定小的骨折片或做肱骨髁上區骨折固定時,應用3.5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或4.0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及相應的鋼板。4.5mm直徑的骨皮質螺釘及相應的鋼板隻適用在肱骨幹中部。發育較細的肱骨可使用窄的4.5mm直徑的動力加壓鋼板。肱骨下1/3,隻有小部分肱橈肌將橈神經與放置於前外側的鋼板隔開,甚至橈神經可與鋼板直接接觸,故術後應仔細記錄在案,以便日後取內固定物時不會誤傷橈神經。
在肱骨近端,肱骨幹擴張,皮質很薄,絲攻不應穿通對側皮質,以免形成假道,造成內固定鬆動。要獲得肱骨下較強的內固定,至少需用6~7孔的動力加壓鋼板。骨質疏鬆的病人,應增加鋼板的長度及螺釘的數量,使骨折兩端的內固定強度相等。接近幹骺端的骨折,使用雙鋼板或異形鋼板,使較短的鋼板內能擰入較多的螺絲釘,以增加內固定強度。
肱骨上1/3骨折將用前方經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入路,必要時將三角肌前1/3由鎖骨止點上切斷,以加大顯露。
前外側入路用以顯露肱骨幹中1/3,此切口可延長至肘關節。
後入路用於肱骨下l/3骨折。將肱三頭肌做一舌狀瓣翻向遠端。切口遠端內側應注意保護尺神經,切口近端應注意保護橈神經。肱骨中上l/3骨折有時也采用後入路,由肱三頭肌長頭和外側頭之間進入。在切口的上部,三角肌止點水平的後方,將橈神經顯露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