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黃斑裂孔一般治療
特發性黃斑裂孔西醫治療
一、治療
1995年,Gass根據一些病理組織檢查和玻璃體切割術後視力得到良好恢複的現象指出,黃斑裂孔的發生是從中心凹視網膜最薄弱的區域開始裂開,在玻璃體皮質牽引作用下離心性收縮的結果,而大部分病例均無視網膜組織的缺失,即Ⅱ期黃斑孔被牽引離心性收縮擴大,一般在400~600µm基本穩定。如早期成功地解除玻璃體牽引,光感受器組織重新向心性聚縮,視功能便會有較大程度的恢複和提高。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1997年Ezra在對18例裂孔前區蓋膜樣物質的病理組織學檢查中,發現7例有光感受器組織成分,說明在玻璃體突然的牽拉過程中可能有將視網膜組織撕脫下來的情況。此外在裂孔邊緣,往往有神經上皮的淺層脫離和水腫,進而發生變性壞死。因此手術治療的目的不僅在於解除玻璃體牽引,防止裂孔進一步擴大,還可以促進裂孔邊緣解剖複位,保存和恢複視錐細胞的功能。
手術目的及時機:特發性黃斑裂孔一旦發生,對視力損害嚴重,隨著發病年限的延長,裂孔會發展擴大,而且10%~20%為雙眼患病,因此目前多主張及時進行手術幹預。IMH手術療效在手術解剖成功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視功能恢複效果由於裂孔分期和裂孔發生後持續時間的不同而有顯著差別。從理論上講,越早手術效果越好,但手術的選擇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麵:
①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
②手術設備;
③患者症狀、視力下降程度、視力要求、是否伴隨眼部其他疾病、對側眼情況等及患者對本病的認識程度。過去,由於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及手術儀器設備的限製,多數采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隻在視力很差的患者(視力低於0.1)進行。近5年來,隨著玻璃體手術技術的逐步提高,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對該病發生機製的認識提高,其手術適應證也不斷擴大。目前特發性黃斑裂孔的手術治療並無統一標準,一般Ⅱ~Ⅳ期孔患者均為手術對象。部分學者甚至提出對Ⅰ期裂孔進行玻璃體手術,及早解除玻璃體的牽拉,以預防黃斑裂孔的發生,即所謂的黃斑裂孔前期手術。但在此期手術風險大,必須與患者充分溝通,慎重選擇。
二、預後
手術治療特發性黃斑裂孔的預後一般較好。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術前已經存在的黃斑部不可逆損害、明顯的視力下降和(或)視物變形等症狀的出現及持續時間、是否存在黃斑囊樣水腫、裂孔大小、有無晶狀體損傷、手術過程中有無視網膜損傷、病程長短以及有無術後並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