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黑色素瘤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一)外科治療
1、活檢手術:
對疑為惡性黑色素瘤者,應將病灶連同周圍0.5cm~lcm的正常皮膚及皮下脂肪整塊切除後作病理檢查,如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則根據其浸潤深度,再決定是否需行補充廣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鉗取活檢,除非病灶已有潰瘍形成者,或因病灶過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毀容或致殘而必須先經病理證實者,但切取活檢必須與根治性手術銜接得越近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惡性黑色素瘤診療評價協作中心在一組前瞻性分析中認為切除活檢非但對預後沒有不良影響,而且通過活檢可了解病灶的浸潤深度及範圍,有利於製訂更合理、更恰當的手術方案。
2、原發病灶切除範圍:
老觀點主張切除病變時一定包括5厘米的正常皮膚已被摒棄。大多數腫瘤外科學家對薄病變,厚度為≤1mm,僅切除瘤緣外正常皮膚1cm,對病灶厚度超過1mm者應距腫瘤邊緣3cm~5cm處作廣泛切除術。位於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術。
3、區域淋巴結清除術
(1)適應症:
在美國大多數腫瘤外科醫生持如下治療態度:①病變厚度≤1mm者,轉移率甚低,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不能指望其能改變遠期預後;②病變厚度>3.5cm~4mm者隱匿性遠處轉移的可能性高,遠期存活率也相對的低(20%~30%),即使做了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亦難望在存活率上會出現有意義的提高。盡管如此,主張隻要尚無遠處轉移灶可查,便應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者大有人在;③厚度介於上述二類之間的病變,隱匿性淋巴結轉移率相當高,是做預防性淋巴結清除術可望提高生存期最佳對象。
(2)區域淋巴結清除的範圍:
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作頸淋巴結清除時,原發灶位於麵部者應著重清除腮腺區,頦下及頜下三角的淋巴結;如病灶位於枕部,重點清除頸後三角的淋巴結。發生於上肢的惡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窩淋巴結清除,發生在下肢者應做腹股溝或髂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發生於胸腹部的惡性黑色素瘤則分別作同側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4、姑息性切除術:
對病灶範圍大而伴有遠處轉移等不適於根治性手術者,為了解除潰瘍出血或疼痛,隻要解剖條件許可,可考慮行減積術或姑息性切除。
(二)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效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效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采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周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200~400cCy,總量3000cCy以上。
(三)化學治療
1、單一用藥
(1)亞硝脲類藥物:
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綜合文獻報道、BCNU治療122例黑色素瘤,有效率為18%,MeCCNU治療108例,有效率17%,CCNU治療133例,有效率13%。
(2)氮烯咪胺(DTIC):
由於DTIC的出現,使黑色素瘤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藥物。GaiIanl報道DTIC的療效最好,治療28例黑色素瘤,每次劑量為350mg/m2,連用6天,28天為一療程,有效率為35%。
2、聯合用藥:
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藥可提高有效率,減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1)DAV方案
(DTIc、ACNu、VCR)為黑色素瘤的首選化療方案。用藥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複1次。
(2)DDBT方案
(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靜注d1~3/3w、DDP 25mg/m2,靜滴d1~3w、BCNUl50mg/m2,靜注d1/6w、TAM10mgPO,2/d。有效率52.5%。
(3)CBD方案
(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靜注d3~7/6w、DDP 40mg/m2,靜注d8/6w。有效率48%。
(四)免疫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說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集中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以達治療腫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膚劃痕法、瘤內注射和口服。對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腫瘤內注射,有效率可達75%~90%。近幾年試用幹擾素、白細胞介素-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取得一定效果。
惡性黑色素瘤辨證論治
二.中醫療法
1、藥物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乃本虛標實之病,從眾多病人的臨床表現來看,惡性黑色素瘤的辨證論治應抓住以下幾種證型,進行辨證施治。
(1)氣滯血瘀
證候:腫塊烏黑,甚或疼痛,伴有鬱悶不舒,或有脹痛、竄痛,或有肌膚甲錯,舌質暗紅,舌苔薄白;或舌邊尖有瘀斑瘀點,舌腹靜脈怒張;或伸舌初為淡紅,但4~5秒鍾內即轉紫暗。脈細澀,或弦細。
治法:活血行氣,化瘀通絡。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當歸、赤芍、川芎、三七、穿山甲、威靈仙各10g,丹參30g,桃仁、紅花、水蛭、蟅蟲各6g,生地、香附、陳皮各12g。
若鬱悶、脹痛甚者,可加柴胡6g,鬱金12g,延胡索、枳殼各10g,若腫塊烏黑、定痛不移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各10g,麝香1g,蒲黃12g。
(2)瘀毒熾盛
證候:腫塊烏黑,或焮紅,或潰爛流膿血汁,或散漫一片,流汙黃水,疼痛,伴心煩難寐,口幹口苦,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甚或紅絳,舌苔黃幹,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犀黃丸化裁:銀花、公英、地丁各30 g,野菊花60g,紫背天葵20g,黃連、山梔各15g,牛黃、製乳香、製沒藥、生大黃各10g,麝香1g。
濕毒偏盛,流汙黃水,苔膩者,加薏苡仁30g,金錢草、車前草各15 g;若腫塊疼痛劇烈,潰爛流血不止者,加雲南白藥外敷,並於湯劑中酌加白茅根30g,旱蓮草、仙鶴草各20g,蒲黃、靈脂各10g。
(3)氣血雙虧
證候: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汗出,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或於腫瘤行手術切除、化療、放療之後,體虛正虧,精神萎頓;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軟。
治法:益氣養血,扶正培本。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方藥:八珍湯加味:人參、白術、茯苓、白芍各10g,當歸、熟地各12g,川芎、木香、炙甘草各6g,黃芪、紫河車各30g,製首烏15g。
若兼瘀毒未盡者,可加用山豆根、山慈菇各15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g;若兼見腹脹納少、消瘦、便溏者,可加用陳皮、半夏各10g,炒三仙12g,砂仁6g。
(4)腎氣虧損
證候:老年體虛或孕期患者,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夜尿尤頻,或餘瀝不盡,或伴頭暈耳鳴,或滑遺早泄,或帶下清冷,或孕婦膝脛酸軟,腰眼空痛。舌質嫩紅,舌苔薄白,脈軟,尺弱。
治法:益氣補腎、壯腰強身。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熟地、山藥、山萸肉、桑螵蛸、覆盆子、枸杞子各15g,茯苓、澤瀉各10g,丹皮6g,杜仲、川斷各12g,桑椹30g。
若形寒肢冷,頭暈耳鳴,陽痿或不孕,即偏腎陽虛者,可加用製附子6g,肉桂3g,淫羊霍12g,冬蟲夏草15g;若頭昏健忘,五心煩熱,心煩不寐,口幹咽燥,或遺精,或崩漏,即偏腎陰虛者,可加用麥冬、玉竹各12g,沙參、女貞子各20g。
2、外敷中藥方劑
(1)茯苓拔毒散。
茯苓、雄黃、礬石適量,共研細粉,過7號篩,混合均勻備用。
功能主治:拔毒燥濕斂瘡。
使用方法:將患處皮膚按常規消毒後外敷茯苓拔毒散,每日換藥1~2次。若用散劑感到幹痛時,也可製成軟膏或用熟麻油調散。若患處出血較多,可撤少許三七粉。
(2) 木鱉子
50克、夏枯草100克、黃藥子100克、川芎100克、川椒50克、敗醬100克、大黃50克、白花蛇舌草300克、半枝蓮100克、甘草100克、冰片50克等。
使用方法:上藥研末,分次使用,每次劑量因人而異。
本方劑為基礎方劑,臨床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並配合口服方劑和茶飲,辨證加減,或添加保密成分,才能立見奇效。
(3)五虎丹:
水銀、白礬、青礬、牙硝各180克、食鹽90克,按降丹法煉製,煉成白色結晶為佳。
功能主治:拔毒消腐,軟堅消瘤。
使用方法:①五虎丹糊劑:五虎丹結晶1.2克,蟾酥、紅娘、斑蟊(去頭足)備0.5克,洋金花1克,以漿糊2克調成糊狀,塗於潰瘍麵,以普通膏藥覆蓋之,每日換藥1次。②五虎丹釘劑:藥物組成及份量同糊劑,用米飯賦形,搓成兩頭尖的棱形釘劑,長4cm,中間直徑0.3cm,重約0.72克,陰幹備用。在癌腫的基底部插入癌腫的中央,視癌腫的大小可一次插入2~5個半枝;瘤腫大的分期插藥,待第一次插藥處腫塊壞死脫落後再插第二次。用外科膏藥覆蓋之。
五虎丹為汞製劑,持續用過多,時間過長,部分患者可有急、慢性汞中毒現象。一般輕者囑服生綠豆粉,而重者則需停藥,予對症及支持療法。
3、中藥茶飲方劑:
白花蛇舌草500克、夏枯草100克、半枝蓮100克、黃藥子100克、甘草100克等。
上藥粗粉,每日1劑,煎水代茶,全天飲用。本方劑為基礎方劑,與外敷方劑和口服方劑配合使用,臨床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加減,或添加保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