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rotavirus)性腸炎是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輪狀病毒(rotavirus)性腸炎是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一、發病原因
1、輪狀病毒屬於呼腸病毒科,為雙鏈RNA病毒,直徑約為70nm,呈球形。電子顯微鏡下輪狀病毒有獨特的形態,如車輪狀,故名。其兩層外殼包裹著中心的蛋白核心,外層殼體呈輪緣狀,環繞核心基因編碼蛋白。Vp1~Vp7及五個非結構蛋白(NSPI~4)。單層外殼的顆粒是不完整病毒,沒有傳染性。
2、根據衣殼蛋白組特異性抗原Vp6不同,可分為七個血清型(A~G)。兒童感染多為A型所致。而B和C型則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為動物感染的病原體。非A組輪狀病毒亦稱為不典型輪狀病毒或副輪狀病毒,感染可見於人、豬、牛、羊、雞等。
3、輪狀病毒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室溫中可存活7個月,在糞便中可存活數日或數星期。耐酸、耐堿。55℃,加熱30min或甲醛可使其滅活。
二、發病機製
1、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後能否致病取決於感染病毒的數量、機體免疫狀態及機體的生理特征。入侵病毒量多及免疫功能低下時,有助於病毒侵入。機體腸上皮刷狀緣的乳糖酶(為輪狀病毒受體)含量較多時,如在嬰兒時期,則容易感染輪狀病毒。隨年齡增長,此酶量減少,易感性下降。
2、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後通過兩個途徑引起腹瀉:一是輪狀病毒直接對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損害,引發病理改變;二是輪狀病毒在複製過程中的代謝產物作用於小腸內皮細胞,破壞了腸內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瀉。
3、輪狀病毒侵入人體到達小腸後,通過其外殼蛋白Vp4(吸附蛋白)與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上的乳糖酶結合而進入上皮細胞。在上皮細胞質內增生並使其受到破壞、脫落。由於絨毛上皮細胞受到破壞,使乳糖酶等二糖酶減少,導致乳糖向其他單糖轉化受阻,乳糖在腸腔內積聚造成小腸及結腸腔內高滲透壓,使水分移入腸腔,導致腹瀉和嘔吐。隨後,來自隱窩底部的立方上皮細胞上移、替代已脫落的絨毛上皮細胞,由於其細胞功能未成熟,仍處於高分泌、低吸收狀態,結果導致腸液瀦留,使腹瀉時間延長。輪狀病毒複製過程中合成的非結構蛋白NSP4,在輪狀病毒致病過程中起腸毒素的作用,可引起細胞內Ca2水平升高,促使小腸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參與腹瀉的形成。如腹瀉及嘔吐嚴重,可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的發生。
本病為可逆性病理改變,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損部位在小腸。活檢可見小腸絨毛縮短而鈍,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上皮細胞不規則,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壞死。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和少數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將會引起較嚴重的並發症。
1、可並發腸套疊、直腸出血、溶血尿毒綜合征、腦炎及Reye綜合征等。
2、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並發症導致死亡。中毒性心肌炎是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除白喉、傷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外毒素、內毒素對心肌損害外,某些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河豚、烏頭等,以及某些藥物或化學物質如:依米丁、銻劑、有機磷、有機汞、砷、一氧化碳、鉛、阿酶素等,均可引起心肌損害產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往往是全身中毒的一部分重要表現。
1、嬰幼兒患者潛伏期為24~72h,起病多急,嘔吐常為首發症狀,伴有腹瀉1天數次不等,多為大量水樣便,黃綠色,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可呈假性霍亂腹瀉,患者有低熱,很少超過38℃,發病初期多數伴有流涕,噴嚏與輕咳,半數以上的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與酸中毒,可因嚴重脫水,病情在數小時內惡化而死亡,一般發熱,嘔吐多在48h內消退,而腹瀉可持續1周以上,病情重者,對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常需數周至半年方能恢複。
新生兒也可發病,腹瀉較輕,可有腹脹及排血便,X線檢查可見異常腸型,甚至可發生腸穿孔。
2、成年患者潛伏期最短數小時,最長可達1周,平均2~3天,本病多起病急,以腹痛腹瀉為主,乏力,伴惡心嘔吐等,大便多為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腹瀉一般每天5~9次或10餘次不等,嚴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腸鳴音增強,腹部壓痛以臍周明顯,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脫水,多數患者體溫正常,少數患者有低熱,病程短,一般3~5天,多呈自限性,少數可達9天以上。
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應及早發現和隔離病人,對病人糞便應消毒處理;重視水源及食物衛生,餐具中進行消毒;嬰兒室應有嚴格的消毒隔離製度,應提倡母乳喂養嬰兒;對6-24月齡幼兒口服含各型輪狀病毒的減毒疫苗,可刺激局部產生IgA抗體,為目前最為有效的預防措施。
1、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為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糞便檢查:外觀為黃色水樣稀便,無黏液膿血,鏡檢多無異常。
2、病毒抗原檢測
電子顯微鏡檢測糞便中的病毒:電子顯微鏡通過典型形態的觀察作出特異性診斷,其陽性率可達90%,本法快速準確,但設備昂貴,操作要求高,故多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病毒特異性抗原的檢測:許多免疫學方法可用於檢測輪狀病毒特異性抗原,如酶免疫測定(EIA),補體結合試驗(CF),免疫熒光(IF)方法等,其中EIA法特異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簡便。
3、糞便中病毒核酸的檢測
可應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核酸雜交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其中核酸雜交法特異性較高,PCR法敏感性較高,多用於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
4、輪狀病毒的血清抗體檢測
采用EIA等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發病急性期與恢複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增高,則具有診斷意義。
患有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小兒暫停乳類及雙糖類食物,不要吃不潔食品。母乳中存在特異性輪狀病毒IgA,母乳喂養嬰兒少得或不得輪狀病毒性腸炎,故嬰幼兒提倡母乳喂養。
輪狀病毒性腸炎無特效療法,以對症治療為主。暫停乳類及雙糖類食物;吐瀉較重時用止吐劑及鎮靜劑;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和電解質紊亂。
由於抗生素可能會引起腹瀉或促進耐藥菌生長,即使胃腸炎的致病菌已經明確,抗生素通常也不建議使用。但是,其他病原菌(如彎曲杆菌、誌賀菌、霍亂弧菌等)感染或患者有旅行者腹瀉,可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