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正常人的體溫受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保持體溫在相對恒定的範圍內。發燒,醫學術語又稱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一般為36~37℃,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檢測10分鍾)超過37.4℃可定為發燒。

  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如: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無法明確歸類。

  一定限度內的發燒是人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此時白細胞生成增多,肝髒的解毒功能增強,物質代謝直接速度加快,有利於人體戰勝疾病。但發熱過高或過久會使人體各個係統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謝發生嚴重障礙。小兒體溫過高,腦細胞就可能遭受損傷,甚至出現抽搐,並逐步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考慮發熱時人體營養物質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下去可引起人體消瘦,蛋白質及維生素缺乏以及一係列的繼發性病變。所以過高過久的發熱是對人體不利的,因此遇到高熱病人應及時采用退熱措施,並立即積極治療。

目錄
1.發燒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發燒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發燒有哪些典型症狀 4.發燒應該如何預防 5.發燒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發燒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發燒的常規方法

1發燒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對於不同類型的發燒,原因也是不一樣的。

  1、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燒:主要原因有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三大類。

  (1)感染:如粟粒性結核與播散性結核;傷寒與副傷寒;敗血症與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膿腫;膽道感染;泌尿生殖係統感染;腹腔內膿腫等。

  (2)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肺癌、腎癌、結腸癌等。對於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不能忽略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合並近段時間消瘦史的時候。

  (3)結締組織病:成人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變應性亞敗血症、係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等。

  (4)其他:肉芽腫性肝炎、藥物熱、假熱、體腔積血等,及一些內分泌性疾病,如甲亢。

  2、超高熱:是指發熱超過41°C以上,主要見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如:中暑或日射病;腦部疾病、輸血、輸血汙染引起嚴重熱原反應與敗血症;麻醉藥引起的惡性高熱;臨終前超高熱等。

  3、反複發熱:幾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疾病都可引起反複發熱,主要傳染病(瘧疾、回歸熱、黑熱病、布氏杆菌病、傷寒複發等)、細菌性感染(間歇性膽管熱、泌尿道感染、支氣管擴張合並感染等)、腫瘤(淋巴瘤引起反複發熱與周期熱)等。

2發燒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平衡。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產熱增加或散熱減少,則出現發燒。發燒是下丘腦前部對炎症介質所產生的反應。小兒長時間發燒或者發燒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一些並發症。

  1、部分患兒可能會抽筋,甚至高熱驚厥。抽筋多發生於高熱驟起之時,一次發熱僅抽一次,很少超過2次以上,隻要抽搐時間不長,處理得當,對孩子健康影響不大。

  2、由於高熱容易造成脫水,也因服退熱藥大量出汗時體內喪失水分就更多。脫水不僅使退熱困難,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發生酸中毒等,所以必須鼓勵患兒多飲水。同時血中鈉濃度升高,血液高滲,患兒會發生口幹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說胡話或抽筋,熱度非但不退且會更高,可能會發生低鈉血症,多見於平時有營養不良的嬰幼兒。

  3、一般發熱對身體組織器官的影響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產生,但當體溫超過41°C時,體內蛋白質會發生分解,引起腦水腫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腦病後遺症。因此,孩子出現40°C以上高熱就必須緊急處理。

  4、小嬰兒可能會因為高熱會引起心跳加快,還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3發燒有哪些典型症狀

  小兒發燒程度分級:低熱:37。5℃-38℃;中等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40℃以上。

  如果患兒皮膚出現皮疹,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如果患兒發現皰疹,可能為水痘;如果患兒發現皮膚有瘀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亦應考慮血液係統疾病;如果發現患兒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如果發現患兒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能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如果發現患兒口腔粘膜有斑點,可能為麻疹;如果患兒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如果患兒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它體征,應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4發燒應該如何預防

  發燒是由於發熱激活物作用於機體,進而導致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並入腦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更進而導致發熱中樞介質的釋放繼而引起調定點的改變,最終引起發燒。長時間高燒不退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的,尤其是小兒,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做好預防。預防發燒的具體措施如下:

  1、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必要時可以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藥物。

  2、在氣候轉變的時候及時增減衣服,防止過冷或過熱引起發燒。

  3、感冒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小兒去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4、家裏要經常開窗,使新鮮空氣流通。衣著要涼爽透氣,切忌采用捂被子發汗。

  5、及時接受預防注射,減少傳染病發生。

  6、平時多喝水,尤其是包含礦物質的水,避免攝入咖啡因和酒精。

5發燒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對於大多數發燒患者診斷性治療並無診斷價值。對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慎重,選擇特異性強、療效確切、副作用最小的藥物,如甲硝酸治療阿米巴肝病、抗瘧藥治療瘧疾。大多用於診斷性治療藥物有抗生素、抗原蟲藥、抗風濕藥等,這些藥物均有副作用,如應用不當,反而延誤病情。

  發燒可以有很多疾病引起,因此,發燒患者做一些輔助檢查,對於原發病的診斷及治療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發燒患者可以根據具體的病情做血常規,尿常規,血沉,血鉀、鈉、氯化物檢查,肝功能,腎功能,CO2結合力測定,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血肥達反應,外斐反應,血塗片找瘧原蟲,腦脊液常規、生化及培養,病原體檢查(直接塗片、培養、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X線、B型超聲、CT、MRI、ECT檢查,組織活檢(淋巴結、肝、皮膚黍膜)、骨髓穿刺等輔助檢查。

6發燒病人的飲食宜忌

  病人發燒時由於體溫升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胃腸道的消化與吸收功能減退,無論是服用退熱藥還是自然退熱,都是以出汗的形式來實現的,人體在發汗散熱的同時會丟失大量水分及鹽分。因此,發燒時最需要的是水,其次才是營養物質,發燒病人的飲食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多喝水,供給充足水分。

  2、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補充大量維生素。供給適量的熱量及蛋白質,且飲食應以流質、半流質為主。

  3、忌多吃雞蛋:這是因為雞蛋內的蛋白質在體內分解後,會產生一定的額外熱量,使機體熱量增高,加劇發燒症狀,並延長發熱時間,增加患者痛苦。

  4、忌多喝茶:喝濃茶會使大腦保持興奮的狀態,且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進而使患者體溫升高、煩躁不安。同時,茶葉水會影響藥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藥物的療效。

  5、忌多喝冷飲:如果是不潔食物引起的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導致的發燒,胃腸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飲會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

  6、忌多食蜂蜜:發燒期間應以清熱為主,不宜滋補。如果多服用蜂蜜,會使患者內熱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還容易並發其他病症。

  7、忌多食辛辣食物:由於體溫升高,體內新陳代謝旺盛,在此情況下亂吃薑、蒜、辣椒之類的溫熱辛辣食品,會以熱助熱,加重病情,不利於退熱與早日康複。

7西醫治療發燒的常規方法

  西醫治療發燒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降溫和藥物退燒,具體措施如下:

  一、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作用迅速、安全,尤適用於高熱。在做物理降溫時應注意每隔20~30分鍾應量一次體溫,同時注意呼吸、脈搏及皮膚顏色的變化。

  1、冷濕敷法:如果高燒無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法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複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裏,放在額頭上。

  2、熱敷降溫:如果體溫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複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

  4、酒精降溫:將75%酒精兌水一倍稀釋,用小毛巾蘸濕擦抹頭、頸、腋窩、胸背和四肢。若小兒四肢冷或擦抹後皮膚起“雞皮”,應改用稍低於皮膚溫度的溫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紅轉暖。

  3、溫水浴:溫水浴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症狀。嬰兒應以溫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鍾換一次。

  二、藥物退熱

  宜選用退熱緩和的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複方阿司匹林等。劑量宜小,以免出汗過多,體溫突然下降而引起虛脫。尤其是年老體弱、幼兒及體溫在40°C以上的發熱病人,更應使用小劑量。嬰兒高熱易驚厥,可用15%~30%安乃近溶液1~3滴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