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說的腸道病原性大腸杆菌感染是由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5天。起病一般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飲食不調、添加輔食不當等誘因。輕症不發熱,主要症狀為腹瀉,大便每天3~5次,呈黃色蛋花樣帶奶瓣,量多。病情繼續發展則出現發熱、嘔吐、食欲缺乏、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在出現腸麻痹前腹瀉加重,可出現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臍周隱痛、腹鳴,偶有裏急後重,表現為“痢疾樣”。相對的治療應采取抗菌消炎、控製腹瀉、糾正脫水酸中毒等綜合措施。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是該病也是有一定危險的,所以應重視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