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腸套疊在縱斷麵上一般分為三層:外層為腸套疊鞘部或外筒,套入部為內筒和中筒。腸套疊套入最遠處為頭部或頂端,腸管從外麵套入處為頸部。腸套疊多為順行性套疊,與腸蠕動方向一致,腸套疊發生後,套入部隨著腸蠕動不斷推進,該段腸管及其腸係膜也一並套入鞘內,頸部緊束使之不能自動退出。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

目錄
1.腸套疊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腸套疊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腸套疊有哪些典型症狀 4.腸套疊應該如何預防 5.腸套疊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腸套疊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腸套疊的常規方法

1腸套疊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回盲部解剖因素: 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係膜相對較長,新生兒回腸盲腸直徑比值1:1.43,而成人為1:2.5,提示回腸盲腸發育速度不同。嬰兒90%回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2.飲食改變: 生後4~10個月,正是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3.病毒感染 :係列研究報道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 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也有人提出由於嬰幼兒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係統活動失調引起套疊。

  5.遺傳因素: 臨床上發現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2腸套疊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空氣灌腸治療腸套疊可引發腸穿孔,延遲性腸壞死,皮質盲等。現將空氣灌腸整複腸套疊的並發症簡單介紹如下:

腸穿孔

  空氣灌腸整複發生並發症腸穿孔在臨床上有以下特點:⑴病程時間在前48小時內有的會發生穿孔, ⑵穿孔部位可發生在結腸肝曲或橫結腸中部。腸套疊套入部及頂部主要發生瘀血性腸壞死,鞘部係缺血性壞死。腸管外觀呈斑點狀壞死,灰白色的缺血壞死區使腸管壁變薄。該穿孔並不是灌腸壓力高導致,而是當套疊部退縮到腸管壞死區,空氣從壞死處穿出而致。⑶由於病程時間長,腸管壁水腫增厚致套疊較緊,加之整複壓力偏高是導致穿孔的原因。⑷有的患兒手術證實為複型腸套疊且年齡偏小空氣灌腸難以成功。

延遲性腸壞死穿孔

  有的患者套疊複位後常規立位腹透,膈下無遊離氣體,口服炭末已排出,次日低熱仍有腹脹,B超檢查未發現套疊影,2天後腹部壓痛有腹膜刺激征,腹部X線平片見膈下有遊離氣體,剖腹證實有的患者肝曲及橫結腸部有多處漿膜撕裂。有的患者在回腸末端複位的腸管凹陷部有紫色點狀穿孔,考慮多為套入腸管係膜動脈栓塞致延遲性缺血壞死。

皮質盲

  有的腸套疊患者發生穿孔後並有呼吸窘迫和全身皮膚花白,發紺,有短暫抽搐史。空氣灌腸整複腸套並穿孔後致雙目失明雖然罕見,但不可忽視。其特點是:在穿孔急救和手術期很難發現,一般在手術後3-4天發現患兒對哺乳無反應,看不見玩具,進而無光感。眼底檢查雙視神經乳頭蒼白,進而萎縮。導致皮質盲。其原因,可能是腦組織急性缺氧致腦水腫,脂肪栓塞所致。

3腸套疊有哪些典型症狀

  ⒈陣發性腹痛伴腹脹、嘔吐,病兒則呈陣發性哭鬧不安,麵色蒼白、出汗。

  ⒉血便,多為果醬樣血便,肛診指套帶血便。

  ⒊腹部可捫及臘腸樣腫塊,稍活動、有壓痛,回-結腸型腫塊位於臍右上方而右下腹有空虛感。

  ⒋部分成年患者呈慢性複發性腸套疊,多有息肉、腫瘤等病變,呈不完全性梗阻,症狀較輕,血便少見。

4腸套疊應該如何預防

  小兒一旦確診腸套疊,應立即禁食、水,完善各項檢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心理護理

  由於患兒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家屬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因此心理護理應貫穿於整個診療護理過程,醫生及護士要提供熱情的服務,主動向家長講解病情及相關知識,護理操作做到穩、準、輕、快,有條不紊,讓家屬解除顧慮信任醫護人員,從而配合治療。

病情觀察

  仔細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及嘔吐、大便等情況,如腹部有無膨隆、肌緊張、臘腸樣包塊,嘔吐物的性質和氣味等。術後給予患兒低流量持續吸氧,頭偏一側,及時清除口腔及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痰。清醒後給予被動翻身和半臥位,以利於呼吸。遵醫囑給予營養液支持治療,觀察尿量以調節補液速度和補液量。保持胃管通暢,醫生應向家長講解胃管的重要性,以防自行拔出。待腸蠕動恢複,肛門排氣、排便後,方可拔除胃管。減壓期間護士每班應用生理鹽水衝洗胃管一次,防止胃內容物堵塞胃管,並準確記錄胃液的色、性質及量,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同時保持口腔、皮膚和會陰部、傷口清潔,敷料汙染時及時更換,當發現腹脹及傷口有淺紅色液體滲出時,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健康宣教

  為了降低小兒腸套疊複發率,出院時醫生要教會家長對患兒的生活護理,嬰幼兒盡可能實行母乳喂養,指導家長正確添加輔食,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多種食物對腸道的刺激,避免腹瀉和飯後劇烈運動,提高患兒抵抗力,防止感冒。患兒腹脹、腹瀉時,應暫停添加輔食,嘔吐時,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出現腸套疊的臨床症狀,應及時就診。

5腸套疊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當患兒出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嘔吐、果醬樣血便,腹部檢查觸到臘腸樣包塊時,即可確定診斷。但臨床約有10%~15%病例,來院就診時缺乏急性腸套疊的典型表現,或隻有其中1~2個症狀,此時應仔細檢查腹部是否可觸及腫塊,右下腹是否有空虛感,肛門指診觀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醬樣黏液便,以便進一步確診。必要時做腹部超聲等輔助檢查,協助診斷。

  1.空氣灌腸 在空氣灌腸前先作腹部正側位全麵透視檢查,觀察腸內充氣及分布情況。注氣後可見在套疊頂端有致密軟組織腫塊呈半圓形,向結腸內突出,氣體前端形成明顯杯口影,有時可見部分氣體進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鉗狀陰影。診斷明確的同時也可加壓進行複位治療。

  2.腹部超聲 為首選檢查方法,可以通過腸套疊的特征性影像協助臨床確定診斷。在腸套疊橫斷麵上顯示為“同心圓”或“靶環”征,縱切麵上,呈“套筒”征。

6腸套疊病人的飲食宜忌

腸套疊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實症

實熱下迫型

  多因風挾熱所致,臨床上見有便血、肛周腫痛、肛門部皮膚潮紅等症。在中藥疏風清熱的同時飲食可配以:⑴敗醬草60g,豬大腸250g,煲湯服,可清熱解毒,消痛排膿,祛疲止痛,並善治內痛。⑵新鮮綠豆50g,洗淨放入熱水瓶中泡水當茶喝,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用於暑熱煩渴或痛腫瘡毒等症。

濕熱下注型

  因外感濕邪,鬱而化熱或內傷飲食,濕熱蘊結,下迫肛腸。臨床上可見有便血,或膿血便,腫痛,墜脹,內痔脫出嵌頓,漏膿水等。在中藥清熱利濕同時飲食佐以: ⑴薏米50g,蓮子肉50g,豬小腸250g,煲湯服可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2)生地30g,土茯苓30g,瘦肉250g,煲湯服。(3)馬齒莧不論幹鮮煮熟食之。(4)蒲公英30g,豬大腸250g,煲湯服。

熱結腸燥型

  多因飲食積滯,蘊濕化熱,熱結陽明,約束太陰,致脾胃升降失常,腑氣不降,津虧液耗。多見便血、便秘。中藥擬增液潤燥通腑,飲食佐以: ⑴當歸20g,生地黃30g,瘦豬肉250g,燉服。(2)赤小豆30g,銀耳20g,黑糯米200g,熬粥喝。

二、虛症

氣血虛型

  對於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虧,常可見一係列血虛虧之症,如:便血不止、腹瀉、粘液便、便秘、墜脹、痔核脫出不納等症。中藥擬益氣養血,飲食相配用:(l)西洋參20g,豬小腸250g,煲湯服可補氣養陰,清火生津。(2)黃芪30g,黨參30g,瘦豬肉200g,燉服。如氣虛甚則加大生黃芪量,血虛甚則加入養血補血之品,如紅棗等。

7西醫治療腸套疊的常規方法

腸套疊的西醫治療方法如下:

非手術治療

  早期可用空氣(或氧氣、鋇劑)灌腸複位,療效可達90%以上。該方法操作方便、簡單易行、不需特殊儀器,在X線下就能進行。對於危重腸套疊患兒,可采用持續灌氣,避免了間斷灌氣的間歇時套頭退縮後又前進的反複;采用間歇性多次灌腸;使腸壁一緊一鬆,間歇性降低腹內壓、降低套疊阻力,可使鞘層腸管鬆弛瘀積於套頭的血液快速回流,使水腫減輕,從而有利於腸套疊整複。腸套疊診斷治療儀的治療效果也較好,其主要優點為:設備簡單,操作方法簡便;醫療費用低;避免了鋇劑整複時腸穿孔後鋇劑汙染腹腔;避免了常規開腹手術所造成的創傷和手術帶來的腸粘連等並發症;同時具有較高的診斷和治療的價值。此外,也可采用分次加壓空氣灌腸加按摩治療、超引導下水壓灌腸複位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鋇劑灌腸整複嬰幼兒腸套疊等措施。

手術治療

  如采用Cope法,切口可作右中腹部腹直肌縱切口,顯露套疊腸段後用手指輕柔地在遠端將套入部的頂部向近側擠壓,至套入腸段全部複位為止。擠壓複位有困難時,可用一小手指插入外鞘和反折腸段間,輕輕分開粘連以便於整複。另外,腹腔鏡、經闌尾行腸道減壓術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