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肝膿腫是指肝實質內的一種化膿性感染,臨床以發熱寒戰、右上腹脹痛和叩壓痛為主要特征。感染途徑多為血源性。以右葉占絕大多數,可為多發性,也可為孤立性。常見細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及變形杆菌等。
細菌性肝膿腫屬於中醫學“肝癰”、“脅痛”、“黃疸”等範疇,由於肝膽互為表裏,連膜同脂,因為七情內鬱或惱怒傷肝,導致肝失疏泄,膽失潔淨,鬱則氣結血凝,清熱化火,膽虛則不能決斷,火熱愈熾,因而形成肝癰。
一、辨證論治
1、十味消毒飲
組成與用法:黃連6g、大黃3g、黃芩、龍膽草、梔子、柴胡、皂角刺各8g、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各15g、每日1 劑,清水煎,分2~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通瘀排膿。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本方對細菌性肝膿腫療效肯定。
2、金銀消毒湯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30g、生石膏、生地、赤芍、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丹皮、柴胡、知母、黃芩、延胡索各10g。大黃5g、細辛2g、每日1 劑,清水煎,分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肝解毒、涼血、消癰。臨床實踐表明在重用清熱解毒藥物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可促進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使初起的膿腫消散或轉重為輕。
3、青紫膿瘍散
組成與用法:青黛3g、紫草、寒水石各9g,乳香、牙皂各6g。每日1 劑,清水煎,取汁100ml~200ml分3 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排膿消腫本。臨床觀察本方能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環,減輕其病理損害,促進炎症吸收。是細菌性肝膿腫的有效良方。
二、辨證論治評述
本病的病機關鍵為熱毒瘀滯,肝絡壅阻,釀膿成癰所致。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通瘀排膿為主。恢複期則以扶正托毒,消癰排膿為要。臨床上可在大劑量清熱解毒的基礎上配合活血化瘀以促進炎症吸收,並視其邪正氣血的盛衰,熱毒瘀滯的輕重,酌情選方用藥。
三、常用中成藥:
1、龍膽瀉肝口服液
主要成分: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生地、柴胡、甘草。
功用與藥理:清肝膽,利濕熱。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明顯縮小機體對組織胺的反應,間接影響毛細血管擴張和滲透,增加體液排出量,使機體內部的“濕熱”排出,具有抗過敏作用,此外能促進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淋巴轉化增強免疫功能。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3 次,口服
2、清肝利膽口液服
主要成分:茵陳、梔子、防己、金銀花、厚樸。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解毒,消脹。能減輕肝髒的病理損害,同時防己具有利尿效應,能促進體內炎症滲出物的排出,故可用於細菌性肝膿瘍的治療。
用量與用法:每次5ml~10ml,每日2 次,口服
3、一清膠囊
主要成分:大黃、黃芩等。
功用與藥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化瘀止血。藥理研究表明本藥具有抗炎,退熱,鎮痛作用,同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進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數而起到止血作用。此外其利膽作用明顯,並有抗肝損傷作用。
用量與用法:每次2 粒,每日3 次,口服。兒童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