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常被認為是身體上多餘的“零件”。可它一點不讓人省心,如果沒有長正長好,又未能及時醫治,齲齒、炎症、囊腫甚至敗血症、腫瘤等繼發性疾病都可能找上門,就像口腔裏的定時炸彈。雖然重要,但很多人對它的日常護理及保健知識知之甚少。本期,大眾養生網專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急診科主任醫師魯大鵬,請他詳細解答有關智齒的幾大疑問。
智齒跟智力有關係嗎?
魯大鵬:智齒與智力沒有任何關係,它是人類在18歲左右才萌出的最後一組恒牙,而18歲通常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時期,所以古人將其看作“智慧到來”的象征,才有了這樣的命名。在其他國家,對智齒的稱呼也有所不同,比如韓國就稱之為“愛情之齒”,因為18歲也是人們開始萌發感情的年紀。有些人誤以為智齒跟智力有關,即使這顆牙出了問題也不願意拔,這是一種典型的認識誤區。
為何智齒特別容易“生病”?
魯大鵬:智齒又稱為智牙或叫第三磨牙,上下左右共四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於食物不斷精細化,頜骨逐漸退化變窄,導致智齒的生長空間不足,從小到大都被擠著,“阻生”在頜骨當中。如此一來,智齒隻能擠別的牙齒,使其他牙齒變得擁擠不齊。因此,不少人的智齒會出現種種問題,有些人的智齒畸形,過大或過小;有些人的智齒萌出位置異常,偏向頰側、舌側或斜向前方;還有一部分人先天缺失智齒,沒有長齊4顆。久而久之,會引起鄰牙齲壞、牙周炎症,或引發腫脹、疼痛、咬頰肉,甚至發燒、咽喉痛等不適。如果長期咬頰肉,引發持續異常刺激,有可能發生癌變,治療難度非常大。
是不是所有智齒都需要拔掉?哪些智齒一定要拔?
魯大鵬:不是所有智齒都需要拔,但大多數都應該拔。是否需要拔,最好去醫院進行專業評估後再決定,不以當下是否出現症狀為唯一標準。有些人此時不疼不癢,沒什麼感覺,覺得不需要拔,但如果智齒沒長正,早晚會出問題,影響健康。
拔智齒總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治療性拔除,一是預防性拔除。治療性拔除多是臨床上已出現症狀,比如疼痛、腫脹、易咬傷,或引發周圍組織出現疾病,如齲齒、牙髓病、牙周病等。如果智齒長出來的位置不正,容易與旁邊的牙齒和牙齦組織形成盲袋,食物殘渣塞進去後很難衝洗出來,容易塞牙,而且刷牙也刷不淨,時間長了可能導致智齒冠周炎或蜂窩組織炎,繼而可能引發囊腫、敗血症甚至腫瘤等疾病。長歪的智齒還會導致其他牙齒都歪歪斜斜,出現牙列紊亂,這種情況也需要拔掉智齒進行矯正處理。預防性拔除,多是智齒處於不能萌出的位置,有破壞周圍組織的傾向,或醫生評估不能正常萌出的,可提前進行預防性拔除,以除後患。西方國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預防性拔除了大量智齒,避免了很多繼發性疾病。
何時是拔智齒的最佳時期?
魯大鵬:13~30歲是拔智齒的最佳時期。一般來說,在30歲前拔智齒比較合適,40歲後再拔創傷會增大。很多人都是到了“不得不拔”時才來拔,甚至有的老人80多歲了才來拔智齒,往往又因身體狀況不適合而不能拔,那時因智齒引發的問題就很難徹底根除了,有時甚至會影響老人佩戴假牙,生活質量嚴重受損。有的智齒已經連累周邊牙齒壞掉,到時不得不兩三顆牙一起拔掉,那時傷害就更大了。原則上一旦發現智齒發育不良,應盡早拔除,否則將來後患無窮。12歲~18歲期間,最好去醫院給牙齒做一個“體檢”,看看智齒發育情況,以便及早診治,那時智齒根部還沒有形成,盡早手術創傷小,終生受益。懷孕前最好拔除可能引發疾病的阻生智齒。
拔智齒會讓鄰牙鬆動嗎?
魯大鵬:導致其他牙齒鬆動的常見原因有兩個,一是手術操作前第二磨牙就有輕度鬆動,一般來說有經驗的口腔外科醫生會盡量減小術中創傷和術後並發症,不會使鄰牙鬆動,更不會導致全口牙鬆動;二是智齒已經拱在前牙上,拔除智齒後前牙沒有了支撐,自然會鬆動度加大,這種情況可以進行後續固定治療,但並非因拔牙手術導致,而是拔除前牙齒已經遭到破壞,隻是問題沒有暴露。患者不能因為擔心牙齒鬆動而選擇不拔,否則智齒帶來的危害將逐漸加大。
什麼樣的智齒不需要拔?日常護理需要注意些什麼?
魯大鵬:正位智齒不需要拔,也就是智齒萌生的位置很正,而且上下有對 牙與之相對,可以很好地咬 ,能進行正常的咀嚼功能。如果上方智齒缺失,隻有下方智齒,它就會緩慢長出,與第二磨牙間易發生食物嵌塞和齲壞,也需要拔。還有一些智齒能通過治療保留,比如位置很正,但有牙齦覆蓋在齒麵上,可進行手術來形成正常咬 ;如果智齒長得不正,但有生長的空間,也能進行矯正來保留。如果有其他牙齒缺失,還可把智齒移植過去進行治療。保留智齒的人,更需格外注意口腔衛生,因為智齒長在最裏麵,很容易被“忽視”。早晚刷牙要到位,智齒也要仔細刷;飯後及時漱口,避免食物殘渣殘留;每天用牙線對齒縫進行深度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