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包括

作者:zhangqing  時間:2019-03-17 12:54:44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毋庸置疑的是,唾液在人口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口腔中之所以會存在大量的唾液,就是因為在口腔內部有唾液腺的存在,唾液腺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出唾液。同時口腔中不僅一處唾液腺,許多唾液腺的存在才構成大量唾液的分泌。下麵文章就為大家具體講解唾液腺的構成以及分布。

唾液腺包括

唾液腺,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內分泌唾液的腺體。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於各部口腔粘膜內(如唇腺、頰腺、齶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於口腔周圍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於口腔粘膜。

腮腺parotidgland

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的表麵,腺的後部特別肥厚,深入到下頜後窩內。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緣處發出腮腺管,在距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經咬肌表麵前行,繞過咬肌前緣轉向深部,穿過頰肌開口於頰部粘膜,開口處形成一個粘膜乳頭,恰和上頜第二磨牙相對。

唾液腺包括

下頜下腺

略呈卵圓形,位於下頜下三角內,下頜骨體和舌骨舌肌之間。由腺的內麵發出下頜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麵前行,開口於舌下肉阜。

舌下腺

最小,細長而略扁。位於口底粘膜深麵。其排泄管有大小兩種小管約有5-15條,直接開口於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條常與下頜下腺管彙合或單獨開口於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濕潤口腔,有利於吞咽和說話。人唾液中含有澱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大唾液腺的結構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它們的導管開口於口腔。

(一)唾液腺的一般結構

唾液腺為複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1.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於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

唾液腺包括

(1)漿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基部胞質嗜堿性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麵內質網和核糖體。核圓形,位於基部。頂部胞質內有較多嗜伊紅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granule)漿液性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著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內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細胞位於腺泡的底部或附於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內。

2.導管是反複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泄部,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intercalatedduct):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striatedduct):或稱分泌管(secretoryduct),與閏管相連接,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頂部,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麵積增大,便於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將k+排入管腔,並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管彙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複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級彙合並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複層扁平上皮,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