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為神經鞘磷脂酶缺乏致神經鞘磷脂代謝障礙。導致後者蓄積在單核0巨噬細胞係統內,出現肝、脾腫大,中樞神經係統退行性變。
神經鞘磷脂是由N-酰鞘氨醇與一個分子的磷酸膽堿在C1、部位連接而成。神經鞘磷脂來源於各種細胞膜和紅細胞基質等。在細胞代謝衰老過程中被巨噬細胞吞噬後。
正常肝髒中此酶的活力最高,肝、腎、腦小腸亦富於此種酶。此病患者的肝、脾等組織中酶的活力降低至50%以下。患兒全身網狀內皮係統中可查見富含脂類的直徑為20~90μm的大型泡沫細胞,以脾、骨髓、肝、肺和淋巴結等部位為主。這種泡沫細胞又稱為尼曼-匹克細胞,通常僅見一個偏位的小細胞核,染色質疏鬆;胞漿充滿脂類小滴(胞質體),在未染色片上呈“桑葚”狀,Giemsa染色時,胞漿呈藍或藍綠色,內有深淺不一的藍色顆粒。不同於Gaucher細胞的是: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陽性。Schultz反應(檢測膽固醇)呈陽性。亦可用位相顯微鏡或電鏡檢查鑒別兩者。
1914年報道1例,患者在18月齡時死亡。1934年發現本現為神經磷沉積性疾病,至1966年才認識到是由於神經磷脂酶缺乏所致。該酶缺少後,全身神經鞘磷脂代謝紊亂,神經磷脂沉積在單核-巨噬細胞係統和神經組織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