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並不知道老茶頭是什麼,甚至沒有說過老茶頭這一個名詞,但是對於自身的產品愛好者來說,老茶頭是彌足珍貴的。老茶頭的產生是很複雜的,需要進行很多工藝程序才能完成,是一種難得的茶品。老茶頭的產生過程有深遠的文化背景。那麼老茶頭應該怎麼泡呢?
一、老茶頭的形成
普洱熟茶發醇過程中產生“疙瘩茶”是從熟茶工藝產生就有的,但“老茶頭”的名字卻是2005年才有的。之前對於“疙瘩茶”,多是收集起來集中切碎,拚配入一些低檔茶中或幹脆棄之。擔任過大益集團猛海茶廠副廠長、總拚配師的李文華覺得,這種團塊茶,內質比較特殊,特別是嫩度高的團塊茶,切碎了做付產茶很是可惜,就有了開發一款產品的想法。
但這種團塊茶,也有諸多缺點。首先,“疙瘩”體形不規則,不支持與其他條茶拚配;其次,大團塊裏可能有雜質;再者,“疙瘩茶”內部厭氧發酵過程長,如果不經過蒸壓(或蒸壓不透),其微生物超標是可能的。
解決這三個問題,才有了產品的開發思路。首先精製,通過切塊、篩分、揀剔工序完成,製成幹淨、體形大小勻齊的原料。傳統的熟茶緊壓茶,原料經過潮水再蒸壓成型的。這勻齊的團塊茶,潮水是沒辦法做的,怎麼辦呢?體形小的經過稍長的蒸壓後,可以柔製餅茶,這就是後來的老茶頭餅;而顆粒大的,則用機器壓成茶磚。因為是顆粒狀的,滋味香氣獨特,就叫了這個名字,做了餅茶。產品出來後,老一輩茶人給他提意見,說“粒粒香”,烏龍茶裏有這種產品,普洱茶叫這個名字容易混淆。李文華為了給產品改名,抓耳撓腮,一段時間沒有結果。之前給茶起名字,基本上是圍繞茶的品質特征與文化內涵,後來就想,那就跳出茶品本身的桎梏如何?
老茶頭,源於李文華讀文化史料中閃過眼前的一個詞。明清時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傳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會,茶會叫“普茶”,準備“普茶”茶湯的人,是寺廟裏的專職官員,叫“茶頭”,讀到這個詞,李文華眼前一亮,有啦!就叫“老茶頭”。寺院裏,還有負責做飯的叫“飯頭”,負責菜園的叫“菜頭”,魯智深就幹過這個職位。“普茶”的茶湯是用煮的,“茶頭”就負責煮茶,團塊茶最好的品飲方式就是煮,聯係至此,李文華就有了把產品叫“茶頭”的想法,加個老字,一方麵代表年長的茶頭,也就是煮茶的老師傅了。
二、老茶頭的泡法
第一道茶水棄去,稱之為洗茶,目的是洗去少許灰塵和雜質,30秒左右。
第二道茶水棄去,目地是喚醒茶性,第二道的茶葉浸泡時刻為30秒。
第三道茶水開端喝,茶葉浸泡時刻為10秒左右!越泡茶水濃度越淡,則浸泡時刻也就能夠越長。
將普洱茶葉置入濾杯中,5克左右(2到3個自然陀)。
將才煮開的沸水注入濾杯中,蓋末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