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有很多的美食,不管是哪裏都有屬於當地的特色,比較常見的是脫骨扒雞,不僅小孩子可以吃,老年人也可以吃,而且扒雞是經過長時間,肉質非常的酥爛,就連骨頭都已經酥爛,還有博山名吃以及濟南地區的當地特色,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小吃,讓我們了解一些關於山東的美食。
德州扒雞
山東曆史傳統名吃--五香脫骨扒雞,最早創產於禹城,因其工藝獨特、用料考究、肉爛脫骨、營養豐富等特點而遠近聞名。據傳乾隆年間就盛傳全國,被列為山東貢品之一。1919年載入《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列為《中國名菜譜》145中名菜之首,並有"脫骨扒雞、宗法禹城"的記載。
據《禹城縣誌》記載,製作扒雞最早的禹城城北北月牙灣村民王明奎,其祖輩皆宜煮雞為生,他家把殺好的雞將兩腿交叉別入膛內,把兩翅膀從雞脖的刀口插入,讓翅尖從嘴的兩側伸出,然後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雞"。後來,為招攬生意,他請一名老中醫開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調味品,煮出的扒雞,大開胃口,那時叫作"五香扒雞"。
王明奎18歲那年(清光緒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隻雞煮在鍋裏,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於勞累,醒來時天已大亮,燉時大過,鍋裏的雞塌了下去,一提雞腿,骨肉分離。
他哭笑不得,隻好用鐵笊籬小心地把雞撈到籃子裏提到縣城去賣,並將煮爛的雞取名叫"五香脫骨扒雞"。在縣衙門口叫喊了幾聲後,"脫骨"二字便引起眾人注意,霎時間招來了許多食客。從此,他家煮雞都長時間燉煮,直至脫骨,形成了獨特的製作工藝。
因此,禹城五香脫骨扒雞便名聲大振,南北馳名。於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辦起了以經營脫骨扒雞為主的小飯莊,從此,禹城五香脫骨扒雞便傳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個兒子叫王吉三,爺倆憑著一手高超的技術,先後在禹城火車站、德州、濟南、沾化、利津等地開設了扒雞鋪,禹城五香脫骨扒雞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武城旋餅
旋餅是山東武城傳統名點。相傳崇禎17年春,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經武城。聞香下馬,帶領身邊隨從徑入小小的餡餅棚,飽餐之餘,興致勃勃地看了餡餅師傅的旋轉技藝,說"你閃持著餡餅牌子,看這做法豈不是旋餅嗎?"於是,武城旋餅因此而得名。
武城旋餅選料精良,麵要上等,肉要瘦肉,其製作更加講究,和麵要根據四季溫度的不同掌握軟硬,並反複揉捏,餡有豬肉的、羊肉的、牛肉的,也有雞蛋的,厚如指,大如盤,色澤褐油亮,外皮油酥焦脆,內餡鬆軟香嫩,肥而不膩,清香可口,愈吃愈香,回味無窮。
博山名吃
山東淄博人對於過年(春節),是特別的重視。過去人窮,過年就特別的隆重----早早的就準備年貨,早早的就開始準備年節大菜。在各種各樣的博山年節菜中,有一種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著名的"博山酥鍋"。
博山人對於做酥鍋,有一種近乎神聖的意思----家家都做,好像沒有了酥鍋就不是過年。所謂"窮也酥鍋,富也酥鍋",那是說做酥鍋的原料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搭配。比如你家富有,可以整雞整魚的做進去,他家條件差,可以把些魚頭魚尾,碎肉即架什麼的做進去,也叫"酥鍋",來客人了,盛上一盤:嚐嚐俺家酥鍋!所以有"家家做酥鍋,一家一個味"之說。
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有這麼一道名菜,但也有很多人沒吃過。原因是這道菜做法挺麻煩的,平時很少有人做,隻有到了過年,才是家家做酥鍋的日子。但這道菜還是被吃過的人念念不忘,逐漸的向外地傳播開來,先是博山所在的淄博市,又隨著交通的發達,逐漸傳播到山東其他地方或者更遠的地方……。
到了大家都脫貧以後,博山酥鍋逐漸的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做法,再後來,就形成了加工產業,使用真空包裝,裝袋賣到全國各地。好多人吃過,說真是一絕!好多人想學著做可就是做不出那個原味。而博山人是不屑於吃袋裝的,他們說那是工業化食品,不夠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