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已經下了兩場雪,網友在欣賞美麗雪景的時候要注意添衣保暖,同時更要注意下雪天的出行,謹防摔傷。
劉波介紹說:“下雪天,每個人都容易摔倒,但是老年人在摔倒之後更容易骨折,人的年紀大了以後,身體的平衡能力,肌肉的強度都變差了,走路也更容易摔倒。對於這部分人群來說,下雪天一定要注意穿一些防滑鞋底的鞋子,走路的時候盡量繞開結冰的或者踩的很滑很實的路段,需要特別小心。”
同時劉波說在摔倒以後,人體有兩個部位最容易骨折:“一個是手腕,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本能的保護,往前一摔倒,下意識都要用手去撐地,手腕觸地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體重,再加上加速度,全撐在這個手腕上,可能一個年輕小夥子還好,但是對於一個老年人可能就會導致骨折。另一個是我們的髖關節、髖骨這一部分,老年人摔倒後股骨頸這個地方也特別容易骨折。因此如果摔倒之後,這兩個地方有疼痛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此外老年人有一個特點,對疼痛沒那麼敏感,比如老年人摔倒後髖關節骨折,可能走路、負重都會疼,但是手腕的骨折不影響走路,因此老年人摔了之後,覺得有點腫有點疼,以為這就是一個普通摔倒導致軟組織損傷,但這種情況一定要小心,因為手腕的骨折確實有可能不會太疼。如果忽略了,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就等於骨折之後沒有固定,手腕還在動,骨折會不斷移位錯位,最終導致手腕關節的骨頭畸形、長不上,產生畸形愈合或者不愈合的並發症。”
訪談中,劉波提醒患者在發生摔傷之後覺得疼痛,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就醫的重要性:“如果隻是一個簡單的很輕的軟組織損傷,一般來說特點是越來越輕,摔的那天是最疼的,越來越輕,一、兩個禮拜就不疼了。但如果是骨折,尤其是錯位的骨折,可能到兩個禮拜、三個禮拜仍然會很腫、很疼,這個時候一定要到醫院讓醫生檢查一下。有的患者摔傷後來檢查發現不是骨折,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一些重要的韌帶損傷,仍然是需要打石膏或者打肢具固定的,因為韌帶非常重要,而有的韌帶血液循環不好沒有愈合,又得不到妥善治療,就會發生長不上的情況,就像有些運動員韌帶損傷可能退役之後很多年都還要受傷痛的困擾。而骨折治療的時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三周之內都會按急性骨折來處理,通過治療可以比較好的恢複,如果拖到一個月、兩個月,就屬於亞急性期,亞急性期的治療就不如急性期的治療的效果那麼好。”
此外,劉波還提及了摔傷後緊急治療的一個誤區,就是熱敷與冷敷的問題。他表示:“很多人覺得摔傷了要熱敷才能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有一個時間的問題。就摔倒而言,剛摔倒了之後早期是不能熱敷的,特別是前24小時到48小時,我們需要一個抬高、冷敷,減輕局部創傷的反應。這段時間如果加熱的話,可能這個創傷反應會更重,會使我們損傷越來越嚴重。早期冷敷之後,過了急性期,慢慢康複消腫的過程中可以再進行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