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英年早逝與現代人養生觀: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8-05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文章導讀:有車一族超女等等。眼下,隻有在這樣的消費狂歡中,人們才能充分感受到人與人的水乳交融,體會到他人的尊重與愛。這是大眾消費時代的群體心理學。 上述無論哪一方麵,一不小心都會很累。在眼下的大眾消費時代,消費本身有可能變得很累。名人和我們一樣需要消費,他們跟我們一樣已經夠累了。然而在此之外,名人還要被我們消費,滿足我們消費的需要,所以累上加累。我認為這是名人英年早逝現象的根本原因。

 

古人認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就是說,人們要遵從自然規律,才能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其中兩句“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現在的人們普遍承認的。

而現代人生活方式大都違背了這一養生自然法則,“起居有常”就很難做到。他們白天上班,晚上寫論文,或是充電,往往一下子就衝到子夜以後。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對待自己的身體卻是不夠意思的。人們天天喊“祝你健康”,卻很少有人喊“祝你按時睡覺”。你連“按時睡覺”都做不到,還談什麼“身體健康”?特別是你經年累月的不按時睡覺。

我這樣說,不是說,從此現代人都不要加班,不要熬夜,光顧自己的身體,一到晚上就關燈睡覺。我隻是想提醒一下這些有追求、有責任感的人,稍微調節一下自己的作息,保持身體與精力充沛,身體好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最近幾年,不斷有商界精英、演藝界明星和教授學者猝然辭世,他們的年齡都在35~55歲之間。龔鑫茂,負責“飛豹”戰機設計和生產的工作組組長、年僅56歲的副總設計師、中國新一代戰機研製人之一,於2000年病逝;胡可心,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2001年底因肝癌病逝,年僅38歲;2002年,國際著名影星張國榮因懷疑患有精神抑鬱症跳樓自殺,終年42歲;2005年8月18日,著名小品表演藝術家、喜劇演員高秀敏因心髒病突發而猝死,終年46歲;2005年8月30日,著名電視、電影演員付彪因肝癌複發病逝……這一個個在本是生命力、創造力最旺盛的年華匆匆離去,不能不說是悲劇。一個接一個悲劇的發生,再次引發了人們關於生命與心理健康的一次深思和反省。

名人英年早逝,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時代。

眼下是個什麼樣的時代?我認為眼下是一個“不要命的時代”,一個“大眾消費時代”。

眼下的人工作起來不要命,掙起錢來不要命,花起錢來不要命,吃喝玩樂起來不要命——總而言之是消費起來不要命。

工作當然是為了掙錢。掙錢是為了消費。怎樣消費?當然是吃喝玩樂,包括形形色色“物質和精神”的享受,這樣的享受保證了生活的“意義”。這就需要名人們能者多勞,拚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以滿足社會大眾持續不斷、增長的需求。

與社會大眾相比,名人工作起來尤其不要命。名人隻有拚命工作,才有可能不辜負大眾的期望。那些不幸英年早逝的名人實際上是被活活“累”死了。就此而言,他人變成了地獄,被哲學家薩特不幸言中。

精神分析大師拉康受薩特啟發,將人類心理學的深層規律表達為這樣一句名言:無意識是他者的話語。“他者”就是社會,我們總是不知不覺(無意識)地被“他者”所導演。這真是一語雙關,因為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常常就是職業演員。本來,藝術就其本質而言,是純然的私人事件,是個人內心深處的“異度空間”。然而,當藝術一旦成為大眾消費對象,藝術和藝術家的命運就不難估計——“名人之死”現象提供了充分的說明。

一方麵,在眼下的時代,傳統的人生價值體係分崩離析,消費成為傳統人生價值體係的替代品,充滿刺激的消費過程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這是“大眾消費時代”的個體心理學。

另一方麵,在“大眾消費時代”,消費表現為各式各樣的“大眾狂歡”或“小眾狂歡”(借用“分眾”這樣一個新詞還可列出“分眾狂歡”),如超市或“購物廣場”、人聲鼎沸的中餐廳、娛樂會所、影劇院、聯歡晚會、“有車一族”“超女”等等。眼下,隻有在這樣的消費狂歡中,人們才能充分感受到人與人的水乳交融,體會到他人的尊重與愛。這是“大眾消費時代”的群體心理學。

上述無論哪一方麵,一不小心都會很累。在眼下的“大眾消費時代”,消費本身有可能變得很累。名人和我們一樣需要消費,他們跟我們一樣已經夠累了。然而在此之外,名人還要被我們消費,滿足我們消費的需要,所以累上加累。我認為這是名人英年早逝現象的根本原因。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