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頭部> 多係統萎縮

多係統萎縮簡介

相關問答

  多係統萎縮(MSA)是由Graham和Oppenheimer於1969年首次命名的一組原因不明的散發性成年起病的進行性神經係統變性疾病,主要累及錐體外係、小腦、自主神經,腦幹和脊髓。

  本綜合症累及多係統,包括紋狀體黑質係及橄欖腦橋小腦係,脊髓自主神經中樞乃至脊髓前角、側索及周圍神經係統,臨床上表現為帕金森綜合症,小腦、自主神經,錐體束等功能障礙的不同組合,故臨床上可歸納為3個綜合症:主要表現為錐體外係統功能障礙的紋狀體黑質變性(SND),主要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Shy-Drager綜合症(SDS)和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的散發性橄欖腦橋小腦萎縮(OPCA)。

  實際上,這些疾病之間常常難以截然劃分。Graham和Oppenheimer總結文獻中具有類似臨床症狀和體征的病例,提出這3個綜合征是不同作者對神經係統一個獨立的變性疾病的分別描述和命名,它們之間僅存在著受累部位和嚴重程度的差異,在臨床上表現有某一係統的症狀出現較早,或者受累嚴重,其他係統症狀出現較晚,或者受累程度相對較輕。

  神經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各個係統受累的程度與臨床表現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目前,在MEDLINE數據庫中,散發型OPCA,SDS和SND均歸類在MSA中。

【詳情】

01多係統萎縮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MSA的病因不明,目前涉及的有脂質過氧化損傷,酶代謝異常,慢病毒感染,神經元凋亡,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等,導致的進行性神經係統多係統變性。

  (二)發病機製

  1.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

  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oligodendro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是MSA的組織學特點,少突膠質細胞在發病機製中起重要作用,過去多認為在MSA病理改變中,神經元變性,脫失是原發性的,是病理改變的基礎,而脫髓鞘是繼發性的,自發現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以來,有些作者對MSA的發病機製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少突膠質細胞在發病過程中起著與神經元變性同樣重要的作用,理由是銀染和免疫組化顯示少突膠質細胞的細胞內異常改變比神經元本身的改變更明顯,更具特征,Nakazato Yoichi等觀察到的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的分布部位和密度與疾病變性的嚴重程度一致,但也有作者認為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數量的多少與MSA病變的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性,Papp等觀察到少突膠質細胞密度較高的部位是在初級運動皮質,錐體和錐體外係統,皮質小腦投射纖維,腦幹的自主神經網絡中樞,少突膠質細胞的主要功能就是維護有髓纖維髓鞘的完整性,當少突膠質細胞內結構異常時,其功能必然受到影響,這可能是導致髓鞘脫失的重要原因。

  2.神經元凋亡 有人認為其發病機製與神經元凋亡有關,神經係統存在兩種類型的神經元死亡:壞死和凋亡(apoptosis),發生凋亡時細胞膜保持著完整性,僅表現為細胞體積變小,細胞器結構和形態均存在,溶酶體成分保存,核染色質濃縮,內源性DNA內切酶激活,使DNA降解產生DNA片段和凋亡小體。

  3.酶代謝異常 參見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4.病理改變 大體標本可見小腦,腦幹和脊髓萎縮,變細;鏡下上述特定部位的神經細胞變性脫失,膠質細胞增生和有髓纖維脫髓鞘,病理改變的主要部位在腦橋橋橫纖維,腦橋基底部核,延髓下橄欖核,迷走神經背核,藍斑,小腦中,下腳,小腦齒狀核及半球,中腦黑質和基底核的蒼白球,尾狀核,殼核,脊髓中間外側柱細胞,前角細胞等部位的神經元喪失和膠質增生;皮質脊髓束變性,鞘脫失,周圍神經主要為脫髓鞘病變。

  (1)黑質紋狀體和藍斑病變:是導致患者發生帕金森綜合征的主要原因,神經元丟失以黑質致密帶外側1/3為著,黑質色素細胞消失;早期出現紋狀體的神經元減少,以殼核的後背側2/3最嚴重;蒼白球廣泛受累,藍斑神經元減少;上述病理改變與特發性帕金森病完全一致。

  (2)橋核和小腦蒲肯野細胞病變:臨床以OPCA為其突出症狀,神經元丟失顯著的部位有橋核,小腦蒲肯野細胞和下橄欖核,其中小腦中腳受累比較明顯,但是小腦顆粒細胞,齒狀核和小腦上腳通常無明顯改變。

  (3)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功能衰竭的病理改變主要位於脊髓的中間外側細胞柱和迷走神經背核,病變同時累及交感和副交感係統,其他受累的細胞有腦幹腹外側網狀結構中的單胺能神經元和弓狀核細胞,脊髓骶2,3段腹側前角細胞中的Onuf’s核係調控膀胱和直腸括約肌的自主神經中樞,也有明顯損害,在下丘腦可見輕度的神經元丟失。

  (4)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最常見和特征性的病理改變是用Gallyas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或改良的Bielschowsky銀染法在白質有廣泛彌漫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也稱“少突神經膠質細胞纏結樣包涵體(oligodendroglial tangle-like inclusion)”,或稱“神經膠質細胞胞漿包涵體(glial cytoplasmic inclusion,GCI)”,“少突膠質細胞微管纏結(oligodendroglial microtubular tangle)”,主要存在於小圓形細胞核周圍的半月形/鐮刀形,或緊鄰細胞核的火焰嗜銀結構,這些結構主要是改變了的微管構成的,電鏡下這種包涵體為直徑10~25nm,由細顆粒樣物質構成的管網結構,主要分布在腦幹,基底核,小腦和大腦皮質的白質中,其數量因人而異,應用多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可將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分離出多種蛋白帶,其中主要含有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αB-晶體蛋白(αB-crystallin),微管蛋白(tubulin)和泛素,這些蛋白質均為細胞骨架蛋白,有作者認為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可能代表神經元同步變性,也可能是神經元變性前的一種現象,可作為診斷MSA的病理學特殊標誌,因為這些包涵體見於經病理確診的幾乎所有的MSA患者而不出現在對照組,這些結構支持OPCA,SDS和SND是相同疾病過程變異的概念,目前多數報告認為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隻見於散發性MSA病例的腦和脊髓白質內,而不存在於單純的或遺傳性脊髓小腦變性的中樞神經係統白質內,這種病理特點有利於MSA與遺傳性脊髓小腦變性疾病鑒別,也有作者認為少突膠質細胞胞質內包涵體與其他神經係統變性疾病中的包涵體一樣,是一種與α-突觸核蛋白基因突變有關的導致α-突觸核蛋白編碼和結構發生神經生物化學異常的突觸核蛋白病。

  在病理上診斷MSA,至少包括殼核和黑質等三處病變才能確定,SDS,SND和OPCA病理改變常相互重疊,如SDS病例表現脊髓側角細胞脫失明顯,但後者與臨床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並不完全吻合,而OPCA也有部分病例有相同損害,SND特征性病理表現是殼核神經元喪失和正鐵血紅素(haematin)和脂褐素(1ipofuscin)沉積以及黑質變性,OPCA基本病變為小腦皮質和腦橋,下橄欖核萎縮,神經元和橫行纖維減少,橄欖核有嚴重神經元脫失和顯著膠質增生,小腦蒲肯野細胞脫失,顆粒層變薄,尤其是蚓部。

  Mcleod和Bennet等報道周圍神經病理改變為有髓纖維減少,後根神經節軸突變性,未見到無髓纖維改變,但郭玉璞等對MSA合並周圍神經病的7例患者行腓腸神經活檢示有髓纖維呈輕,中度脫失,形態所見以有髓和薄髓鞘為主,也有肥大神經改變和再生纖維,未見軸突變性,電鏡下無髓纖維部分病例減少,而施萬細胞和膠原纖維增生,並有膠原囊形成等,符合慢性脫髓性病變,未能證實MSA後根神經節細胞有原發變性證據。

02多係統萎縮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MSA患者的合並症常見有暈厥,並發頭顱或全身外傷,抑鬱症,精神行為異常,不同程度的癡呆和脂溢性皮炎等。

  2.常合並有暈厥並發頭顱或全身外傷、抑鬱症、精神行為異常、不同程度的癡呆和脂溢性皮炎等。

  3.晚期患者因咽喉肌麻痹致飲水嗆咳和吞咽困難而發生誤吸或吸入性肺炎,長期臥床者合並褥瘡、肺部感染和泌尿係統感染。

  4.疾病晚期因咽喉部肌肉麻痹出現睡眠呼吸暫停、夜間喘鳴且隨時可發生發紺、呼吸道阻塞,也可突發中樞性呼吸、心跳驟停,或慢性中樞性呼吸衰竭,累及生命。

  5.因心血管功能障礙發生心律失常或心跳驟停,所有患者均因合並症或意外事件死亡。

  6.另外,應注意繼發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7.病程進展中因帕金森綜合征導致肢體活動受限,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03多係統萎縮有哪些典型症狀

  MSA發病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前期(32~74歲),其中90%在40~64歲明顯早於特發性帕金森病,病程3~9年。

  臨床有三大主征:即小腦症狀,錐體外係症狀,自主神經症狀,其中89%出現帕金森綜合征;78%出現自主神經功能衰竭;50%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最常見的組合為帕金森綜合征並自主神經功能衰竭或小腦性共濟失調並自主神經功能衰竭,此外,相當部分可有錐體束征,腦幹損害(眼外肌癱瘓),認知功能障礙等。

  臨床特點為:

  1.隱性起病,緩慢進展,逐漸加重。

  2.由單一係統向多係統發展,各組症狀可先後出現,有互相重疊和組合。

  SND和OPCA較易演變為MSA,徐肖翔報道首發症狀出現後平均3年相繼出現神經係統其他部位受侵的臨床症狀,比較其損害程度:自主神經症狀SDS>OPCA>SND,小腦症狀OPCA>SDS>SND,錐體外係症狀SND>SDS>OPCA,錐體束征SND≥SDS>OPCA,腦幹損害OPCA>SDS。

  3.臨床表現與病理學所見相分離,病理所見病變累及範圍往往較臨床所見為廣,這種分離現象除複雜的代償機製外,還可能與臨床檢查粗疏或臨床表現滯後於病理損害有關。

  在一組188例病理證實的MSA患者中,28%患者同時存在小腦,錐體外係,自主神經係統和錐體係四種體征;另有29%患者同時有帕金森綜合征,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征及小腦征或錐體束征三種體征;11%患者有帕金森綜合征和自主神經受損征;10%患者僅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

  Sakakibara對121例MSA患者(OPCA 48例,SND l7例,SDS 56例)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MSA患者泌尿係統症狀(96%)明顯常見於直立性低血壓症狀(43%)(P

  由於該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均較低,疾病的病程中以神經係統不同部位受累的臨床表現為首發症狀,經常以某一係統損害為突出表現,其他係統損害的臨床症狀相對較輕,或者到晚期才出現,使早期明確臨床診斷比較困難。

04多係統萎縮應該如何預防

  第一、需做到均衡養分,少葷多素調整飲食,飲食宜清淡而富含養分,少食肥甘滋膩之品,以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飲食為主,多食蔬菜和生果及含碘食物,注重養分均衡,禁酒戒煙,養成傑出的飲食習慣

  第二、調攝精力,少私寡欲堅持興奮和達觀的心情,防止精力過度嚴重,思慮過度,應少私寡欲,淡泊虛無,喧囂內守,精力自我克製,遇事曠達,心胸開闊,不錙銖必較,不貪心過度,堅持安靜平緩的心態,尤其是中老年,更應如此,是多體係萎縮的防止必要措施之一

  第三、發起計劃生育,根絕近親成婚凡有親緣聯係的近親不能成婚,文章報導,亨廷頓氏病能夠不完全取決於遺傳要素,有能夠也與大腦中的毒蛋白有關第四、勞逸結合,適度熬煉防止過度疲憊,恰當參與一些量力而行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增強機體的抗病才能,也要有充沛的睡覺和歇息,還每天可做一些太極拳或氣功之類的練習,促進機體的氣血運轉,添加腦部的血液循環和血氧供給

05多係統萎縮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直立實驗。分別測量平臥位,坐位和直立位血壓,站立2~3min內血壓下降收縮壓多於30mmHg,舒張壓多於20mmHg,而心率無變化者為陽性。

  2.血液生化檢查。血漿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測定,24h尿兒茶酚胺含量測定均明顯降低。

  3.腦脊液檢查。除個別報道腦脊液內乙酰膽堿酯酶降低外,大部分患者腦脊液均正常。

  4.肌電圖檢查。被檢查的肌肉可出現纖顫電位。

  5.腦電圖檢查。背景多為慢波節律。

  6.神經心理檢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抑鬱和焦慮因子分增高。

  7.影像學檢查。頭顱CT和MRI檢查示腦橋,小腦萎縮,表現為小腦蚓部,半球及全小腦萎縮,小腦腦溝變深,增多,小腦上池,腦橋小腦角池,小腦延髓池及小腦蛛網膜下隙均擴大,中腦萎縮,大腦腳變細,四疊體池,環池及基底池擴大,腦橋,小腦中腳萎縮,第四腦室擴大,嚴重者可有雙側側腦室,第三腦室擴大,外側溝增寬及額,頂葉等大腦半球萎縮的廣泛性腦萎縮改變。

  顱腦MRI是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MRI T2加權像常發現病理性鐵沉積存在,表現為雙側殼核後外側的信號降低,紅核與黑質間正常存在的高信號區變窄,這些變化見於所有經病理證實的MSA患者,上述改變可以早在患者的症狀出現之前就存在,而帕金森病患者則無這些變化,此外,T1加權像可見到萎縮的殼核信號降低,小腦和腦幹萎縮。

  PET顯示在額葉,紋狀體,小腦和腦幹等處基礎代謝率降低並且紋狀體攝取熒光多巴(fluorodopa)降低;紋狀體攝取123I-3-碘-6-甲氧基甲酰胺(123II-IBZM)降低。

06多係統萎縮病人的飲食宜忌

  1. 在日常膳食中注意補充海產品、食用菌、豆類及其製品、魚類、乳醬、各種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便能夠使機體獲得足量的礦物質。

  2. 在日常膳食中多注意補充些粗製糧食和各種動、植物性食物,便能夠滿足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維生素。臨床觀察老年癡呆症病人的血清硫胺素、尼克酸、抗壞血酸、核黃素、葉酸、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等均低。

  3. 注意給予低糖膳食。由於過多的食糖,特殊是精製糖攝入過多,易使腦功能發生神經過敏反應或神經衰弱等障礙。

  4. 膳食中應注意補充含維生素。如維生素E、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豐富的食物、如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物質,能夠延緩朽邁。

  5. 病人在吃飯,尤其是喝水時出現嗆咳,甚至食物從口鼻處噴出。此時要注意不能勉強讓病人進食水或藥物。對輕型病人可讓其進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軟飯等。將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爛切碎拌在飯裏,避免過稀過幹的食物,這樣容易被吞下。

  6. 口服藥物如無禁忌,可研碎後拌在食物裏。重症病人則需要鼻飼飲食,即通過鼻孔將一根膠管插入胃內,將米湯、牛奶、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同樣可將口服藥物從胃管中注入。注意所注入的食物及藥物一定不能有大的顆粒,以免堵塞胃管。

  7. 鼻飼飲食在一定階段是保證治療的必須手段,直接關係到病人搶救的成敗。有的病人和家屬不願接受胃管,讓病人勉強吞咽,這樣很危險,如果食物誤吸入呼吸道,輕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07西醫治療多係統萎縮的常規方法

 中醫治療方法

  (1)腎陰陽俱虛,髓海失養兼氣血不足者,主要表現為起則頭暈,運動減少、遲緩,走路不穩,或震顫,少汗或半身無汗,麵色蒼白,陽萎,大小便無力,舌質淡,舌苔白,脈沉弱。

  (2)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或鬱而化熱,主要表現為頭暈昏沉,失眠,舌強言蹇,運動減少、遲緩,肢體麻木,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腹脹,尿頻,便秘,陽萎,或見躁擾不寧,煩熱,痰黃,舌質淡或紅,舌苔白膩或黃厚膩,脈弦滑或滑數。辯證施治前者采用益髓湯,後者采用通髓湯。另外針對直立性低血壓,大便幹結,尿頻或尿失禁,夢囈和睡眠行為障礙等均進行相應的辯證施治。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