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頭部> 顱內轉移瘤

顱內轉移瘤簡介

相關問答

  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MetastaticTumors)為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者,癌瘤、肉瘤及黑色素瘤均可轉移至顱內。臨床所見顱內轉移瘤大多數為癌瘤轉移,占90%以上。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有三條途徑:①經血流,②經淋巴,③直接侵入,其中經血流為最多見的途徑。轉移途徑和轉移部位與原發瘤的部位有關。如肺癌、乳腺癌、皮膚癌等主要經血流轉移,易在腦內形成多發轉移癌,沒有治療者多迅速致死。消化道癌瘤較易經淋巴係統轉移,而播散於腦膜。

【詳情】

01顱內轉移瘤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在男性中原發灶以肺癌為最多,女性中通常認為以乳腺癌為最多,除肺及乳房(女性)外,較常見的原發灶所在髒器及部位有消化道、泌尿道、子宮、卵巢、皮膚、前列腺、甲狀腺、骨骼等。轉移灶主要位於腦內,少數可見於顱骨及腦膜。腦膜的轉移多為在硬腦膜內麵及軟腦膜上的彌漫性分布。

  近年來對腫瘤轉移的分子生物學機製研究十分活躍。腫瘤轉移由一係列複雜的生物學事件組成,大致經過以下過程:①基因活化、擴增、缺失或抑製基因失活;②新生血管形成;③細胞惡性增殖;④逃避宿主免疫攻擊;⑤耐受藥物治療;⑥腫瘤表達和活化轉移相關基因而發生侵襲;⑦腫瘤細胞通過黏附分子、蛋白酶活力變化及細胞運動實現在轉移部位分泌生長、血管生成因子而克隆化生長。目前已發現,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能力主要與異常的細胞“社會”功能有關,與細胞的“看家”功能異常關係不明顯,細胞“社會”功能異常主要由細胞表麵參與其功能的各類糖蛋白分子的糖基化異常所引起。這種異常包括許多類型,其中以細胞表麵N-連接型糖鏈β1,6分支天線的形成最常見。大量研究證實,腫瘤細胞的侵襲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細胞表麵形成過量的β1,6分支,進而產生多天線的N-糖鏈結構,從而改變了糖蛋白分子的生物學形狀,使腫瘤細胞黏附功能發生異常,增加了腫瘤細胞的轉移潛能。

二、發病機製

  血行播散和直接浸潤是兩條主要的顱內轉移途徑,淋巴轉移和腦脊液轉移較少見。

 1、直接浸潤:頭顱外圍和臨近器官、組織,如眼、耳、鼻咽、鼻旁竇、頭麵、頸部軟組織等均為原發和繼發腫瘤的好發部位,常見有鼻咽癌、視網膜母細胞瘤、頸靜脈球瘤,它們可直接浸潤破壞顱骨、硬腦膜,或經顱底的孔隙達腦外表麵的實質。顱底孔隙中的神經和血管周圍,結構疏鬆,易於腫瘤細胞侵入,有的孔隙不僅其骨膜與硬腦膜相續,而且與蛛網膜下腔相通,如眼和眼眶。腫瘤細胞侵入顱內後,或在蛛網膜下腔隨腦脊液廣泛播散,或深入腦內的大血管周圍間隙侵入腦實質。

 2、血液轉移:大多數腫瘤細胞向腦內轉移是通過血液途徑,其中最多是通過動脈係統,少數腫瘤可通過椎靜脈係統向顱內轉移。原發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後,新生血管長入,腫瘤細胞浸潤小血管,多為靜脈,隨血液回流至心髒,再經頸動脈和椎動脈係統向顱內播散。常見經血液轉移的原發腫瘤為肺癌(12.66%)、乳腺癌(16.96%)、絨毛膜上皮癌(8%)、黑色素瘤(7.98%)、消化道癌(7.68%)、腎癌(7.66%)、其他(12%)和不明者(12.06%),由於我國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較西方國家低,而絨毛膜上皮癌發生率較西方國家高,因此我國顱內轉移瘤中,絨毛膜上皮癌僅次於肺癌,居第2位。肉瘤腦轉移少見,隻占7%,這與肉瘤和癌的發生率之比為1∶10有關。在淋巴造血係統腫瘤中,以白血病較多見,其顱內轉移率與肺癌相近。

  3、腦脊液轉移和淋巴轉移:一些腦和脊髓腫瘤尤其是室管膜瘤和分化較差的膠質瘤,可沿蛛網膜下腔播散而種植,常發生在腫瘤切除術後或活檢術後。頭顱外圍和臨近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借顱腔周圍的淋巴間隙進入腦脊液或椎靜脈叢,進一步發生顱內轉移。

  4、轉移瘤的部位:

  (1)腦實質:轉移瘤大多數發生在大腦中動脈供血區,這是由於頸內動脈較椎動脈管徑粗,且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自然延續、管徑較粗、血供較豐富之故,最常見轉移部位為額葉、依次為頂葉、顳枕葉,可同時累及2個以上腦葉,甚至可同時累及雙側大腦半球。這些轉移瘤常見於皮質與白質交界處,這是由於大腦皮質的血供是皮質下白質的3~4倍,因而在解剖結構上供血動脈在皮質-白質交界處突然變細,轉移性癌栓大多被阻於此而易於在此轉移、生長。臨床上常見來自於肺、子宮等部位。其他還可轉移到丘腦。經椎-基底動脈係統轉移的大多見於小腦半球,也可至腦幹。

  (2)軟腦膜和蛛網膜:常見於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乳腺癌等的轉移。基底池、側裂池最常受累,表現為蛛網膜增厚,呈灰白色不透明,有點狀出血和瘤結節散布。有時腦室內脈絡叢和腦室壁上也見腫瘤細胞沉積。

  (3)硬腦膜:常見於前列腺癌、乳腺癌、惡性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的轉移。由於硬腦膜與顱骨解剖上毗鄰,故常有相應處顱骨的轉移,可有增生或破壞,當硬腦膜轉移累及大的靜脈竇或腦神經時可引起明顯臨床症狀,是兒童轉移瘤的常見類型。

  5、原發腫瘤的病理類型:了解原發腫瘤的不同病理類型對於指導放療及化療具有重要意義,其中腺癌是最常見的原發病病理類型,這是由於肺癌占顱內轉移瘤的首位,而其中的腺癌最具轉移性所致;當然消化道等部位的腺癌類型也可以轉移到顱內,其他常見類型為鱗癌、未分化癌、乳頭狀癌、肉瘤等。

  6、轉移瘤的病理特點及類型:腦轉移瘤大多為多發性,呈多結節性,Harr等屍檢報告多發者占75%,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並非如此,這由於現有檢查手段還無法檢查出很小的病變,因其很小而無臨床表現使一部分患者不就診。依其病理特點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結節型:這是最常見的類型,病變大小差異很大,大者直徑可達10cm以上,小者常常肉眼無法看見,又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多發者常常是由於瘤細胞分次或經不同的動脈係統同時進入腦內所致。腫瘤常呈球形,邊界清楚,初始在白質與皮質交界處生長,後逐漸長大,內向白質生長,外可侵及硬膜,生長速度常較快,若伴有出血或囊性變可急劇起病,臨床症狀明顯,腫瘤質地軟硬不等,血運不豐富,可呈紫色,也可為灰黃色或灰紅色,腫瘤較小時常呈實體性,若長大且生長快常有中心部分囊性變甚至出血,囊腔內含有黃色、淡紅色或咖啡色液體,個別呈膿性,腫瘤周邊水腫明顯致使邊界相對清楚,其水腫程度可與腫瘤種類、腫瘤血管的數量和通透性、局部代謝及腫瘤細胞分泌的液體有關,也可與腫瘤的轉移機製、動脈血供的特殊性以及大腦上靜脈解剖上的特殊性有關,但水腫與腫瘤的惡性程度沒有明顯關係。顯微鏡下腫瘤組織之間邊界不清,瘤細胞巢常沿血管外膜及腦組織向四周浸潤,周圍組織水腫、軟化及膠質增生。其組織特點與原發瘤的特點相一致,明顯者可由此而推斷出原發瘤,以指導臨床尋找原發灶加以治療。但在分化程度較低者並不能明確原發病灶,常與臨床上的膠質瘤特點相混,若出現腺瘤樣或乳頭狀結構可能誤診為室管膜瘤。但轉移瘤有其本身固有的特點如癌細胞常單個散在於正常神經細胞、炎症灶或凝固性壞死背景中,邊界清,核增大有異型性,核漿比值增加,核膜明顯,核仁變大,染色質呈網狀,胞質內還可出現空泡等。

  (2)彌漫型:較少見。可單獨存在或與結節型同時存在,常為全身係統性疾病所致,表現為腦膜廣泛種植,累及軟腦膜、蛛網膜,使之普遍增厚呈灰白色、不透明,有時有點狀出血和瘤結節散布,顯微鏡下可見硬膜上有瘤細胞浸潤。

02顱內轉移瘤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如進行手術治療,可能出現以下並發症:

1、顱內出血或血腫:與術中止血不仔細有關,隨著手術顯微鏡的應用及手術技巧的提高,此並發症已較少發生。創麵仔細止血,關顱前反複衝洗,即可減少或避免術後顱內出血。

2、腦水腫:及術後高顱壓可用脫水藥物降低顱內壓,糖皮質激素減輕腦水腫。對於病變範圍廣泛或惡性程度高的腫瘤可盡可能多切除腫瘤及非功能區腦組織行內減壓,同時去骨瓣外減壓。

3、神經功能缺失:與術中損傷重要功能區及重要結構有關,術中盡可能避免損傷,出現後對症處理。由於腫瘤對腦的損害較重,並且常為多發,局部症狀多顯著,且累及範圍較廣。依腫瘤所在部位產生相應的體征。40%以上病人有偏癱、約15%有偏側感覺障礙,約10%有失語,5%左右有偏盲。位於小腦者則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亦可有後組顱神經症狀。

03顱內轉移瘤有哪些典型症狀

一、臨床表現

 1、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占40%~60%,首發症狀分別為癲癇(12%~20%),卒中(10%),蛛網膜下腔出血(1%),感覺異常(10%),語言障礙(1%),動眼神經麻痹(2%)以及舞蹈樣手足徐動,尿崩,眩暈等,慢性進行性起病占50%~60%,首發症狀為頭痛(23%~60%),精神障礙(9%~50%)。

  2、病程:急性進展約占46.6%,常卒中樣起病,在1~2天內迅速昏迷和偏癱,病情進展惡化,病程一般不超過2周,多見於絨毛膜上皮癌,黑色素瘤腦轉移伴出血,多發性腦轉移瘤,癌栓塞或腦血管急性受壓以及轉移灶位於重要功能區,中間緩解期約占21.4%,即急性起病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解期,顱內占位症狀再次出現並進行性加重,其原因可能是癌栓塞引起急性起病後由於血管運動障礙逐步減輕或出血吸收,臨床表現逐步得到緩解,以後由於腫瘤體積增大和伴隨的腦水腫使症狀再次加重,中間緩解期一般為1周至數周,個別可長達4年或8年,少數病人可表現為TIA樣發作,曆時數周或數月,進行性加重約占32%,表現為急性起病或慢性起病,並呈進行性加重,曆時3~4個月。

  腦轉移瘤的臨床表現類似於其他顱內占位性病變,可歸結為:①顱內壓升高症狀;②局灶性症狀和體征;③精神症狀;④腦膜刺激症,臨床表現因轉移灶出現的時間,病變部位,數目等因素而不同,有的病人在發現原發腫瘤的同時即可出現腦轉移瘤的症狀,但常見的是腦轉移瘤的症狀遲於原發腫瘤。

  (1)顱內壓升高症狀: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也是多數病人的早期症狀,常出現於晨間,開始為局限性頭痛,多位於病變側(與腦轉移瘤累及硬腦膜有關),以後發展為彌漫性頭痛(與腦水腫和腫瘤毒性反應有關),此時頭痛劇烈並呈持續性,伴惡心嘔吐,在病變晚期,病人呈惡病質時,頭痛反而減輕,由於腦轉移瘤引起的顱內壓增高發展迅速,因此頭痛和伴隨的智力改變,腦膜刺激症明顯,而視盤水腫,顱內高壓變化不明顯。

  (2)常見體征:根據腦轉移瘤所在的部位和病灶的多少,可出現不同的體征,常見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腦神經麻痹,小腦體征,腦膜刺激症,視盤水腫等,體征與症狀的出現並不同步,往往前者晚於後者,定位體征多數在頭痛等顱高壓症狀出現後的數天至數周始出現,對側肢體無力的發生率僅次於頭痛,居第2位。

  (3)精神症狀:見於1/5~2/3病人,特別見於額葉和腦膜彌漫轉移者,可為首發症狀,表現為可薩可夫綜合征,癡呆,攻擊行為等。

  (4)腦膜刺激症:多見於彌漫性腦轉移瘤的病人,尤其是腦膜轉移和室管膜轉移者,有時因轉移灶出血或合並炎症反應也可出現腦膜刺激症。

  (5)癲癇:各種發作形式均可出現,見於約40%的病人,以全麵性強直陣攣發作和局灶性癲癇多見,早期出現的局灶性癲癇具有定位意義,如局灶性運動性癲癇往往提示病灶位於運動區,局灶性感覺發作提示病變累及感覺區,局灶性癲癇可連續發作,隨病情發展,部分病人表現全麵性強直陣攣發作,肢體無力,多發性腦轉移易於發生癲癇發作,但能否根據發作的多形式推測病灶的多發性,尚有不同意見。

  (6)其他:全身虛弱,癌性發熱為疾病的晚期表現,見於1/4病人,並很快伴隨意識障礙。

二、症狀表現

 1、顱內壓增高及一般症狀:由於腫瘤生長迅速及周圍腦水腫嚴重,顱內壓增高症狀出現較早而顯著,90%左右病人有頭痛,70%左右有惡心嘔吐,70%以上有視乳頭水腫,30%~40%並有眼底出血,致視力減退者約占20%,約15%有外展神經麻痹,晚期約1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並可有腦疝症狀。

  病人一般狀況多較差,有的明顯消瘦,20%左右病人有癲癇發作,多數為局限性發作,由於腫瘤多累及額顳葉且腦水腫範圍較廣泛,亦常有精神症狀,常見的表現為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等,腦膜轉移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腦膜刺激征,局部體征很少見。

  2、局部症狀:由於腫瘤對腦的損害較重,並且常為多發,局部症狀多顯著,且累及範圍較廣,依腫瘤所在部位產生相應的體征,40%以上病人有偏癱,約15%有偏側感覺障礙,約10%有失語,5%左右有偏盲,位於小腦者則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亦可有後組顱神經症狀。

04顱內轉移瘤應該如何預防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苯並芘、亞硝胺等致癌物質進入體內講究個人衛生,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防止病毒感染避免腦部外傷,發生腦外傷時應及時治愈已患顱內腫瘤的人不宜再生育日常生活中,應多食用些黃綠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蘿卜、南瓜、西紅柿、萵苣、油白菜、菠菜、大棗、香蕉、蘋果、芒果等

05顱內轉移瘤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血液檢查

  一半病人血沉加快,周圍血象白細胞常增多,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

 2、頭顱X線片

  常用於已發生顱骨轉移患者,對出現顱內壓增高征象特別是有鬆果體移位者更有助於診斷。

3、CT檢查

  CT是目前診斷顱內轉移瘤的首選檢查手段,不僅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發現腦轉移瘤,還能顯示轉移瘤的形狀,大小,部位,數目,伴隨腦水腫及繼發腦積水和中線結構移位程度,CT顯示轉移瘤大多位於皮層或皮層下,圓形或類圓形,呈現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混雜密度,也可是囊性腫塊,囊腔內可有結節,伴有出血時可顯示出高密度區或液平麵,若腫瘤生長快,可顯現出腫瘤中心部分的壞死及囊性變,周圍伴有明顯的低密度指狀水腫,鄰近側裂池或腦池受壓變小或消失,同側側腦室受壓變形,移位,移位明顯者可造成腦幹周圍池部分或全部消失,此時患者病情常常很嚴重,強化後可顯示腫瘤呈環狀均勻或團塊狀強化,強化明顯者常提示腫瘤血供豐富,出血明顯者可掩蓋原有征象,易與腦出血混淆,環狀強化者可與腦膿腫混淆,位於顱後窩者常引起較明顯的梗阻性腦積水,四腦室受壓移位明顯,顱後窩特別是接近顱底病變由於偽影的影響常不易顯示,隻能根據間接征象推斷,丘腦及腦幹的轉移瘤常無明顯的腦水腫,水腫的程度與腫瘤惡性程度無明顯關係,CT骨窗位可清楚顯示顱骨受累情況,硬腦膜外轉移者,可見沿顱板下呈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等密度病變,彌漫型轉移者可見基底池,橋小腦角池等部位高密度影。

  另外,不同病理類型的轉移瘤有其特有的CT表現,如肺腺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轉移通常為高密度結節或環狀病變,有均一強化,水腫明顯,鱗癌通常為類圓形低密度腫塊,並有薄的環狀強化,半數為單發。

4、MRI檢查

  MRI檢查不僅能進一步提供轉移瘤的影像學固有特點,還能發現多個病變而易於診斷,因為MRI比CT能發現更小的腫瘤,且多發性病灶為轉移瘤的特點,對於顱後窩及近顱底的病變由於去除了骨質的偽影而易於檢出,典型的轉移瘤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周邊有更長信號的水腫帶,由於T2加權像上水腫常呈明顯長T2信號,因此比T1加權像更易於發現病變,特別是易於發現較小的病變,有些具特征性的轉移瘤的T2加權像上可表現為等信號或略低信號,MRI可清楚顯示轉移瘤鄰近的腦回及重要結構受累情況,有助於指導手術入路,瘤內有出血者可顯示出不同時期出血的特有MRI表現,由於血-腦脊液屏障的破壞,轉移瘤可表現為明顯強化,對彌漫型引起腦膜轉移者可清楚地看出腦膜的增厚而易於檢出。

5、腰椎穿刺

  絕大多數顱內轉移瘤不應采取此種檢查方式,常用於確定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等是否發生了顱內轉移,腦脊液查見瘤細胞後可用於指導臨床治療。

06顱內轉移瘤病人的飲食宜忌

顱內轉移瘤食療方

  米仁菊花決明粥配方:白菊花、炒決明子、米仁、粳米,冰糖少許。

  製法:先把決明子放入鍋內炒至微有香氣,取出即為炒決明子。待冷後和白菊花一起加清水同煎取汁,去渣,放入米仁和粳米煮粥。粥將成時,放入冰糖,煮至熔化即可。

  功效:清肝降火,養神通便。本膳適用於腦腫瘤目澀,口幹者。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谘詢醫生)

07西醫治療顱內轉移瘤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1、治療原則

  (1)采用綜合治療,重視一般治療:綜合治療優於單一治療,有助於提高療效,延長生命。重視一般治療,為手術和放療等為主的綜合治療提供條件。

  (2)根據病程和病情確定是先治療腦轉移瘤還是原發腫瘤。

  (3)根據腦轉移瘤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4)定期隨訪原發癌腫的器官及其他器官,觀察原發癌腫和轉移灶的治療情況,並監測新轉移灶。若出現新腦轉移灶,應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2、常用治療措施:包括類固醇激素、外科手術、放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腫瘤內治療和化療等,隨著神經外科、放射診斷技術和治療的進展,顱內轉移瘤的療效和預後均有改善,手術後1年生存率得到了提高,如果術後加以放療和(或)化療,1年生存率更高。應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理想的治療措施。目前,手術結合術後放療的觀點已被眾多人接受,聯合治療已展示了可喜的治療前景,但應看到這些治療隻不過是一種姑息療法,僅8%~10%找不到原發腫瘤者可獲得根治。

  開顱轉移瘤切除術:近年來積極有效的切除顱內轉移瘤是所有臨床工作者的共識,如何選擇適應證關係到病人的預後。①病人全身情況良好,無其他重要器官禁忌證,能耐受全身麻醉者。②病變為單一,位於可切除部位,且估計患者術後不會引起明顯的並發症如偏癱、失語或昏迷等。③原發病灶已切除而無複發,或原發灶雖未切除,但可切除,且顱內壓增高症狀明顯需先行開顱手術切除減輕顱內壓增高症狀者。④因腫瘤卒中或囊性變導致肢體癱瘓,甚至昏迷者,開顱手術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⑤單個孤立性病變,不能明確診斷者應手術切除,確定是否為轉移瘤。積極的開顱手術切除顱內轉移瘤可延長患者生命,應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予以治療。

  由於患者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或是多個病灶,不能應用一個切口手術切除者,可施行姑息性手術治療。可行開顱減壓術或囊腔穿刺抽吸術,前者是最大限度緩解顱內壓增高,但效果不很理想;後者適用於囊性轉移瘤患者,可采用快速細孔鑽顱方法穿刺囊腔放出囊液,手術簡便易行,也可為X-刀或γ-刀治療創造條件。

  轉移瘤患者往往病程較短且伴有明顯的腦水腫,使顱內壓增高症狀出現較早且明顯,因此,應用藥物治療緩解顱內壓增高症狀顯得異常重要,臨床上常用20%甘露醇和激素治療,根據症狀的輕重,可做出不同的選擇。

  近年來由於X-刀和γ-刀的應用和發展,使得顱內轉移瘤的治療手段又進一步拓寬了。其適應證主要是:①患者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開顱手術。②轉移瘤位於重要功能區,手術會造成嚴重並發症,影響生存質量。③多個轉移瘤無法一次手術切除者,或開顱術後又出現其他部位轉移瘤,或患者不願行手術治療者,或開顱將主要轉移瘤切除,對不易同時切除腫瘤進行輔助性治療。由於X-刀和γ-刀本身的局限性,最好能選擇直徑在3~4cm以下的實質性腫瘤,囊性病變者可先穿刺抽吸囊液後再行治療。

  放射治療是對術後患者的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對於不能手術的患者也可予以進行。因為顱內轉移瘤以血行轉移最為常見,瘤栓可廣泛存在於腦血管或腦內,放射可進一步殺滅這些瘤栓。常用60Co或8MVX線治療。放療期間可應用脫水藥物及激素治療減輕放療反應,一般認為單次放療劑量必須高於40Gy才有效。

  由於血-腦脊液屏障的作用,化療不是一種有效的手段。而放化療可優於任何單一的治療措施,放療可影響血-腦脊液屏障,為化療藥物進入顱內打開通道,提高了腫瘤區域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療效及預後;另一方麵,化療可殺滅顱外原發病器官的亞臨床病灶,控製可見腫瘤灶的發展,與放療協同作用,改善預後。化療藥物應根據不同的病理類型予以選擇,如腺癌可選用洛莫司汀(CCNU)加CMF、環磷酰胺(CTX)、甲氨蝶呤(MTX)或氟尿嘧啶(5-FU)方案,鱗癌可選用洛莫司汀(CCNU)加POD(PYM、VCR、DOP)方案。

  二、預後

  腦轉移瘤預後較差。有資料顯示不治者平均生存期為4周,病人多死於顱內高壓引起的腦疝和腦幹受壓。影響腦轉移瘤病人生存的因素較多,主要有:①全身狀況;②有否顱外其他部位轉移;③腦轉移的潛伏期,潛伏期長者多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預後較好;④病灶全切較部分切除或活檢者好;⑤聯合治療較單純一種治療好;⑥原發腫瘤的治療情況;⑦腫瘤的病理性質,非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腎癌、黑色素瘤)腦轉移的生存期較肺癌腦轉移者長,肺癌中又以未分化癌和腺癌較鱗癌差。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