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幾乎所有細菌均可引起本病。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大多由毒性強烈的細菌侵入心內膜所致,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流感杆菌、變形杆菌、大腸埃希杆菌等。這些細菌毒力較強,起病急,病情重,常繼發於其他部位的感染,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腦膜炎、肺炎、血栓性靜脈炎等,有時伴有其他器官的轉移性化膿病灶。通常發生於正常心髒。
2、發病機製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在發病機製上與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有所不同,50.0%~60.0%發生在正常的心瓣膜上。病原微生物一般來自皮膚、肌肉、骨骼或肺等部位的活動性病灶,其毒力較強,具有高度侵蝕性(如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和黏附力,可直接侵犯瓣膜引起感染。
1、心力衰竭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二尖瓣和主動脈瓣最易受累,瓣膜損害嚴重,產生急性瓣膜關閉不全,可出現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腫的表現。病變若累及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可出現右心衰的表現。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產生全心衰竭的征象。
2、栓塞
若贅生物脫落,帶菌的栓子可引起多發性栓塞。最常見的部位腦、腎、脾和冠狀動脈,可產生相應臨床表現。
3、轉移性膿腫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易脫落,這些帶菌的栓子可隨血液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引起膿腫的形成。
4、感染性動脈瘤
多由於嚴重的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蝕動脈壁彈性組織,導致動脈的局部擴張。發生於較小動脈的動脈瘤預後較好,發生於較大動脈的動脈瘤一旦破裂預後較差。
一、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表現
1、常有急性化膿性感染:近期手術,外傷,產褥熱或器械檢查史。
2、起病急驟:主要表現為敗血症的征象,如寒戰,高熱,多汗,衰弱,皮膚黏膜出血,休克,血管栓塞和遷移性膿腫,且多能發現原有感染病灶。
3、心髒方麵:短期內可出現雜音,且性質多變,粗糙,由於瓣膜損壞一般較嚴重,可產生急性瓣膜關閉不全的征象,臨床上以二尖瓣和(或)主動脈瓣最易受累,少數病例可累及肺動脈瓣和(或)三尖瓣,並產生相應瓣膜關閉不全征象,此外,也常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若病變主要侵犯二尖瓣或主動脈瓣,則表現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出現肺水腫;若病變累及三尖瓣和肺動脈瓣,則可表現為右心衰竭的征象;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產生全心衰竭的征象。
4、若贅生物脫落:帶菌的栓子可引起多發性栓塞和轉移性膿腫,並引起相應臨床表現。
二、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特殊類型
1、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prostheticvalveinfectiveendocarditis,PVIE):是心髒瓣膜置換術後的嚴重並發症之一,其發生率為1.4%~3.1%,雙瓣置換術後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率較單瓣置換術後高,主動脈瓣較二尖瓣更易發生,術前瓣膜已有感染性心內膜炎者更易發病,機械瓣與生物瓣的發病率相近,但術後12個月內,機械瓣感染的危險更高。
臨床上根據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時間,將其分為早期和晚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早期是指術後60天內出現症狀者,其病原微生物主要為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其他革蘭陰性杆菌,真菌也較常見,晚期是指術後60天以後發病者,其病原微生物與自然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相似,分期的目的原是為了區別係手術並發症引起的(早期)或是由社會感染所致(晚期),但事實上,許多在術後60天~1年發病者,很可能是在住院期獲得,但卻延遲發病,而術後1年以上發病者,感染可能主要來自由口腔,胃腸道和泌尿道的操作,皮膚破損及感染。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理損害與大部分局限於瓣葉的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不同,機械瓣的感染常是瓣環附著處的損害,並易於擴展至瓣環旁組織,引起心肌膿腫,瘺管,人工瓣開裂和瓣周瘺,導致嚴重的血流動力學異常,而生物瓣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是瓣葉破壞,穿孔,其次才是與機械瓣相似的瓣環旁組織的損傷。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與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相似,但瓣膜置換術後短期內出現的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早期症狀與體征易被手術或其他並發症所掩蓋。
2、右心感染性心內膜炎(rightheartinfectiveendocarditis,RHIE):右心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見於靜脈藥癮者,其他少見的原因有右心導管檢查,心髒起搏及先天性心髒病等,隨著靜脈藥癮者的增多,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趨勢,據統計,靜脈藥癮者每年患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危險性達2%~5%,明顯高於風濕性心髒瓣膜病或人工瓣膜置換術後病人,臨床上右心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病率明顯低於左心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風心病和先心病較少影響右心瓣膜。
(2)右心壓力低於左心,瓣膜內皮不易受損。
(3)右心血氧含量低,不利於細菌生長,靜脈藥癮者大多原無心髒病,可能與藥物汙染,未遵守無菌操作有關,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致病微生物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真菌和革蘭陰性杆菌等,贅生物多位於三尖瓣,右心室壁或肺動脈瓣,多數病例發病前有靜脈藥癮史,少數病前有右心導管檢查或先心病等病史,患者可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急促等,可聞及三尖瓣和(或)肺動脈瓣反流性雜音,心髒擴大或右心衰竭不常見,部分病例可同時合並左心感染性心內膜炎,可同時伴有體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
3、真菌性心內膜炎(Mycoticendocarditis,ME):近年來真菌性心內膜炎有增多趨勢,目前已知多種真菌均可引起真菌性心內膜炎,臨床上以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組織胞漿菌,隱球菌和曲菌為常見,真菌和細菌性心內膜炎一樣,大多數發生在器質性心髒病基礎上,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均可見於真菌性心內膜炎,但真菌性心內膜炎可有以下特點:
(1)多發生於年老體弱,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製藥或激素的患者,瓣膜修補或換置術後,長期插有靜脈導管或導尿者。
(2)抗生素治療無效甚至惡化,多次血培養陰性。
(3)病程長,可達半年或1年,常有大動脈特別是下肢動脈栓塞。
(4)可伴有眼色素層炎或內眼炎。
(5)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證據等,對考慮真菌性心內膜炎的患者,除按SIE作有關檢查外,必須作血真菌培養,對於培養陰性的真菌性心內膜炎可作血清學試驗,如免疫沉澱法或凝集試驗,此外,在無留置導尿管情況下,尿檢查發現有念珠菌也有一定診斷價值。
1、祛除誘因和治療病因
積極防治各種感染病灶如口腔感染、皮膚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及時處理各種感染病灶,施行手術或器械檢查前應給予抗生素預防心內膜炎往往發生在術後兩周左右
2、衛生宣教
堅持以防為主,向群眾宣傳本病的危害性並勸告人們遠離毒品對於有靜脈藥癮者勸其積極戒毒,減少心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途徑
3、預防用藥
首先要從預防菌血症著手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拔牙後常會發生暫時性菌血症,尤其是患有牙周病或同時拔除多隻牙齒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許多口腔細菌可經創口入血,但以草綠色鏈球菌最多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係統創傷和感染常引起腸球菌和革蘭陰性杆菌菌血症葡萄球菌菌血症見於皮膚和遠離心髒的感染所以,用抗生素預防本病既要積極,也要避免濫用
1、血培養
血培養可發現病原菌的感染,其中有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杆菌等。
2、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檢查可發現異常的瓣膜,如瓣膜重度反流,瓣膜上有贅生物,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動脈瓣等二個或二個以上同時受損等。
3、心電圖
心電圖檢查可發現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T波發生改變等情況。另外免疫學檢查也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4、血常規
血白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可有中毒顆粒,此外,可出現進行性貧血。
1、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選用高熱量、高蛋白質、多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飲食。
2、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限製鈉鹽攝入量。
一、治療
1、抗生素治療
及早采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是治療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治療原則是早期、大劑量、長療程經靜脈給予殺菌藥。所謂早期治療是指在病原學檢查後(如連續血培養2~3次)立即給予抗生素治療,大劑量是指血藥濃度必須達到血清有效殺菌濃度6~8倍以上,長療程是指用藥至少4~6周以上。在未獲血培養結果之前,應根據臨床征象檢查、推測最可能的病原菌使用抗生素。一般應聯合應用2種抗生素。鑒於50%以上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故一般情況下(除非醫院內感染)仍首選青黴素G2000萬~4000萬U/d,靜脈滴注,或分次靜脈注射;肌內注射鏈黴素1~1.5g/d。上述方案不僅對一般葡萄球菌有效,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腦膜炎球菌所致的AIE也有效。經上述治療後若症狀改善則繼續使用,若治療3天後症狀未改善,應考慮為耐藥菌株感染,可改用半合成青黴素,如苯唑西林(苯唑青黴素,oxacillin)、氯唑西林(鄰氯青黴素,cloxacillin)、氨氯西林(氨氯青黴素,ampicloxacillin)和呱拉西林(piperacillin)等,一般劑量均為6~12g/d,靜脈滴注,或分4~6次緩慢靜脈注射,對病情嚴重者,可加用下列抗生素1~2種,靜脈滴注或分次靜脈注射,如林可黴素(潔黴素,lincomycin)1.8~2.4g/d,慶大黴素16萬~24萬U/d,利福黴素SV(rifocin)0.5~1.0g/d,萬古黴素(vancomycin)2.0g/d,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amikacin)0.4g/d,以及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菌素Ⅰ、Ⅱ、Ⅲ、Ⅴ、Ⅵ、Ⅶ、Ⅷ,和新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西丁(頭孢甲氧噻吩,cefoxitin)、多孢孟多(頭孢羥唑,cefamandole),頭孢噻虧(頭孢氨噻虧,cefotaxime)頭孢呱酮(cefoperazone,cefobid)和頭孢曲鬆(頭孢三嗪,ceftriaxone,rocephin)等,一般用量均為4~6.0g/d,有血培養結果後,可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
對於革蘭陰性杆菌、腸球菌性心內膜炎可采用一種氨基糖苷類與一種β內酰胺類(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聯用,前者包括慶大黴素18萬~24萬U/d,妥布黴素(tobramycin)240mg/d,卡那黴素(kanamycin)1~1.5g/d,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400mg/d,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黴素,netilmicin)200~400mg/d,核糖黴素(ribostamycin)1~2g/d等;後者包括氨苄西林(ampicillin)4~8g/d,羧苄西林(羧苄青黴素,carbencilin)10~20g/d,磺苄西林(磺苄青黴素,sulbenicillin)8~12g/d,呋布西林(呋苄青黴素,furbenicillin)8~12g/d等,靜滴或靜注。
2、加強支持
對症治療可少量多次輸鮮血、凍幹血漿或人血白蛋白、多種氨基酸等,以改善全身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適當應用營養心肌藥物,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有急性心功能不全者按心力衰竭處理。
3、手術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並發急性主動脈瓣或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內科治療無效者,應在積極抗感染同時,掌握手術時機,爭取施行瓣膜置換術。
二、預後
本病預後取決於治療早晚,抗生素對原發細菌的控製能力,心髒瓣膜的損傷程度及患者的抵抗能力,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因常由毒力較強的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等引起,多侵犯正常心髒瓣膜。病情呈進行性惡化的膿毒敗血症表現,若未能及早診斷和治療,多於數天至6周內死亡。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在手術後的生存率已達75.0%~80.0%,此類型病變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4~6年的生存率為5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