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腹>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簡介

相關問答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inguinale)是一種慢性、輕度傳染的性傳播疾病,由肉芽腫莢膜杆菌引起,此菌在感染組織中的單核細胞內表現為一卵圓行小體,稱為杜諾凡小體(Donoyanbody),故本病又叫杜諾凡病(Donovanosis)。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以肉芽組織增生性斑塊為主征,肛門、外陰處為好發部位,形成無痛性潰瘍,並可自身接種。

【詳情】

01腹股溝肉芽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肉芽腫莢膜杆菌(calymmatobacteriumgranulomatis)屬革蘭染色陰性的球杆菌屬,不產生孢子,具有莢膜,無鞭毛,1.5mm×0.7mm大小。在組織塗片中此菌被包在大組織細胞的空泡中,有時在多形核白細胞或漿細胞中。其形態學和抗原性類似於克雷伯杆菌屬。在人工培養基不生長,曾報告在雞胚卵黃囊內生長。其細菌學及生化特征尚未很好確定。電鏡觀察證實其超微結構的特征與典型的革蘭陰性菌相似,在杜諾凡小體內尚發現噬菌體樣顆粒。在波紋狀的細胞壁上可見到絲狀或小泡狀突起。

  肉芽腫莢膜杆菌僅對人類有致病性。病原體在入侵部位首先形成一個進展緩慢的丘疹或皮下結節,以後形成潰瘍,累及周圍組織,病理基礎為大量炎症細胞浸潤。

  曆史與進展:1882年,McLeod首先報道了本病,以匍行性潰瘍加以描述。1905年,Donnovan首先從損害的滲出物中發現了存在於巨噬細胞內呈兩極染色的包涵體,從而證明其致病菌為一種類似利什曼菌的細胞小體,稱為Donnovan小體。1943年,Anderson采用雞胚中卵黃囊培養成功。1959年,Goldberg應用人工培養基培養成功。

  病原體:病原體為肉芽腫莢膜杆菌(calymmatobacteriumgranulomatis),又稱Donnovan菌,屬克雷白杆菌屬。呈短杆狀,長約1.5mm,寬0.5~0.7mm,有莢膜,無芽孢和鞭毛。Gram染色陰性。在受損的組織細胞內表現為一卵圓形包涵體,內有20~30個菌體,稱Donovan小體,最大1~2mm,呈藍黑色別針頭狀。Wright-Giemsa染色或Warthin-Starry染色顯示極性著色。電子顯微鏡觀察,與腸道細菌具有共同噬菌體,由此可證明此種細菌可以通過衛生條件差的糞便汙染環境中傳播,也可解釋在肛交的男性中致病的原因。用雞胚卵黃囊和人工培養基可培養成功,但尚未建立動物感染模型。

 2、發病機製

  肉芽腫莢膜杆菌僅對人類有致病性。病原體在入侵部位首先形成一個進展緩慢的丘疹或皮下結節,以後形成潰瘍,累及周圍組織,病理基礎為大量炎症細胞浸潤。

02腹股溝肉芽腫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後遺症:可因淋巴管堵塞發生外生殖器如陰唇、陰蒂、陰莖、陰囊等呈假性象皮病,亦可因瘢痕及粘連引起尿道、陰道、肛門等處狹窄,亦可癌變及引起外生殖器殘毀。由於瘢痕形成,可導致淋巴管阻塞,引起陰莖、陰囊和女陰等處的象皮腫。也可因瘢痕形成及組織粘連,引起尿道、陰道、直腸或肛門等狹窄。由於潰瘍及瘺管瘢痕等經久不愈,可並發鱗狀細胞癌。

03腹股溝肉芽腫有哪些典型症狀

  1、發病:多見於男性,男女之比2~3∶1,以20~45歲性活躍年齡多見。

 2、潛伏期:由於反複接觸才可引起傳播,故潛伏期不定,為8~80天。

 3、好發部位:損害多發於外生殖器部位,男性多見於包皮,冠狀溝,係帶,龜頭及陰莖等部,女性多見於大,小陰唇,係帶,會陰,子宮頸等部,男女均可見肛周部,同性戀者尤為多見,通過血行及淋巴途徑也可向鼻,唇,口咽部,四肢,胸,腹,臀部,內髒如結腸,肝,腎等,附睾,骨髓,骨骼,關節如眼眶骨,脛骨,鎖骨,骶髂關節等部擴散。

 4、皮損特征:初發損害是在外生殖器部位出現無痛性,暗紅色濕潤小丘疹,逐漸發展為約0.5cm直徑的皮下結節,結節可破潰形成潰瘍,如與梭狀螺旋體混合感染,則組織可迅速發生壞死,潰瘍繼續發展,基底可形成增殖性牛肉紅色天鵝絨狀的肉芽組織,質較硬,邊緣隆起,呈疣贅狀,觸之易出血,表麵覆漿液膿性分泌物,有惡臭,如疏於治療,日久潰瘍增大,變深,可累及尿道,肛門等處,組織嚴重破壞可形成瘺管,經久不愈,最後由於纖維組織增生,形成肥厚性瘢痕疙瘩樣隆起,但並未愈合,伴色素脫失,潰瘍,肉芽組織及瘢痕組織內均可查見病原菌,由於自身接種,損害周圍可出現散在衛星狀小潰瘍。

 5、全身播散:約6%的患者通過血行或淋巴途徑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如麵,口腔,胸,下腹及臀部的皮膚,也可播散到肝,結腸或附睾等髒器。

 6、並發症:由於瘢痕形成,可導致淋巴管阻塞,引起陰莖,陰囊和女陰等處的象皮腫,也可因瘢痕形成及組織粘連,引起尿道,陰道,直腸或肛門等狹窄,由於潰瘍及瘺管瘢痕等經久不愈,可並發鱗狀細胞癌。

  7、假性橫痃:發生於腹股溝皮下部肉芽腫局部腫脹,但非淋巴結腫大,故稱為假性橫痃(pseudobubo),也可發展為肉芽腫性潰瘍,經久不愈。

  8、病程:本病經過緩慢,可遷延數年甚至十數年,不能自愈,妊娠期發展迅速,少數晚期病人損害可惡變,發生鱗狀細胞癌。

04腹股溝肉芽腫應該如何預防

  堅持正規治療,避免半途而廢,當完成治療後再去醫院複查或評價,如症狀持續存在或複發,應立即去醫院檢查,在病人及其性伴侶徹底治愈前應避免性接觸,使用安全套等隔膜性避孕工具,對患者的性伴侶也要堅持檢查和治療

  1、腹股溝肉芽腫患者的性伴侶,如果在患者出現症狀的前60天內,與患者有過性接觸,則應進行檢查和治療

  2、防止不正當的性行為,避免不潔性交

  3、服藥要持續到損害完全消失,用藥少於3周停藥者,雖可痊愈,但易複發

  4、注意個人及家庭衛生,固定臥具及衛生用具等

05腹股溝肉芽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此病的可靠方法,從活動性損害的邊緣取材,HE染色可見表皮有角化不全,顆粒層消失,棘層肥厚,海綿形成和假性上皮瘤樣增生,損害中心區可有萎縮和(或)潰瘍形成,在棘層肥厚區有多形核白細胞外移,形成灶性的小膿腫,較有特征性的組織學變化為真皮乳頭和真皮上部可見彌漫性和高密度的細胞浸潤,水腫,豐富的脈管和血管內皮增生,浸潤細胞包括較多的漿細胞,組織細胞,不等量的紅細胞外溢,有時有淋巴細胞及上皮樣細胞或朗漢斯巨細胞,最具特征性的是,用Giemsa染色能識別出增大的組織細胞(20~90μm),其內有多個分隔空間,每個空間有1~20個杜諾凡小體,小體1~2μm大小,呈藍黑色,似別針狀。

  2、細胞學檢查:從活檢組織取大約1mm3的碎片,置於兩塊載玻片中夾緊,向正反方向旋轉,製成細胞壓片,壓片在空氣中幹燥後用甲醇固定,做Giemsa染色,鏡下可見單一核細胞內的杜諾凡小體(有時也可見於細胞外)。

 3、細菌培養:將上述用載玻片得到的組織碎片加滅菌鹽水乳化,接種到5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在37℃下培育72h,肉芽腫莢膜杆菌將在卵黃囊液中生長,經染色可顯示別針狀的病原體。

 4、血清學檢查:尚無實用的血清學方法,用補體結合試驗隻能在有3個月以上病期病損的患者血清中檢測到有意義滴度的抗體,且與肺炎克雷白杆菌及鼻硬結克雷白杆菌有交叉反應。

 5、組織病理:損害中心部為潰瘍,邊緣呈棘層增厚或假上皮瘤樣增生,潰瘍邊緣表皮有假上皮瘤樣增生,棘層肥厚,釘突延長,真皮有致密的組織細胞,漿細胞和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間有多形核白細胞微膿腫,用Gram染色,在損害中可見散在的組織細胞,胞質呈多囊分隔空泡狀,其中有1~20個,1~2μm直徑卵圓形小體(Donovan小體),有診斷價值。

06腹股溝肉芽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腹股溝肉芽腫食療方:

  1、花生赤豆棗蒜湯

  配方:帶衣花生米90克,赤小豆、紅棗各60克;大蒜30克。

  製法:以上諸物加水共煮湯。

  功效:益氣養血,除濕解毒。

  用法:早晚分服。

  2、金針瓜絡蚌肉湯

  配方:蚌肉30克,金針菜15克,絲瓜絡10克。

  製法: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煎湯,加鹽調味。

07西醫治療腹股溝肉芽腫的常規方法

  一、中醫療法

  中醫根據初瘡的位置,皮損紅腫、疼痛的輕重,肉芽腫的大小以及潰瘍的深淺,結合潰瘍表麵有無膿血及全身情況,再根據舌脈情況進行辨證。一般講初瘡多為濕熱夾毒,腹股溝假性橫痃則夾痰熱積聚,肉芽腫多為瘀血內阻,後期多伴有肝腎陰虛。

  1、濕熱夾毒證的腹股溝肉芽腫,可見生殖器發生丘疹及皮下結節,可有疼痛,很快表麵發生糜爛形成潰瘍,有滲液可伴有發熱、納差,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這是由於濕熱夾毒侵襲肝脈所致。治療宜清熱利濕解毒。

  常用方藥為二妙散合五味消毒飲:黃柏10g,蒼術10g,薏苡仁30g,車前子1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野菊花10g,天葵子10g,地丁草10g。方中以黃柏、蒼術為主藥清熱燥濕,薏苡仁、車前子配合主藥清熱利濕,土茯苓、蒲公英、野菊花、天葵子、地丁草清熱解毒。濕熱重者,可加入龍膽草10g;毒熱重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夾痰熱者,加入川貝母10g。

  2、痰毒積聚證的腹股溝肉芽腫,可見於腹股溝假性橫痃形成,皮核相連,有的結核之間相互融合成塊,推之不移,自覺疼痛,舌紅,舌苔黃,脈弦滑。這是由於痰毒積聚,氣血瘀滯而成。治療宜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常用方藥為五神湯合消瘰丸加減:金銀花10g,連翹10g,黃柏10g,澤瀉10g,茯苓20g,玄參20g,煆牡蠣30g(先煎)浙貝母10g,香附10g,陳皮10g,白僵蠶10g,青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方中金銀花、連翹、黃柏為主藥,清熱解毒;澤瀉、茯苓健脾利濕;玄參、煆牡蠣、浙貝母軟堅散結;香附、陳皮、白僵蠶、青皮、法半夏、甘草均配合主藥理氣、化痰。全方共奏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如毒熱重者,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陰虛者,加入生地、沙參各10g;肝火旺者,加入黃芩、青黛各10g。

 3、氣血瘀滯證腹股溝肉芽腫,可見於陰部及腹股溝肉芽腫形成,局部疼痛,肉芽腫高起,邊緣卷起,質地較硬,常伴有全身消瘦,飲食不香,舌暗,脈弦細。這是由於氣血瘀阻,與毒熱、痰飲相搏,故陰部及腹股溝肉芽腫形成。氣血瘀阻故局部疼痛。肉芽腫高起,邊緣卷起,質地較硬亦為氣血瘀阻之候。由於氣血瘀阻,血瘀則氣血不生,故有全身消瘦,飲食不香。舌暗,脈弦細亦為氣血瘀阻之候。治療宜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常用藥物為血府逐瘀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桔梗10g,牛膝10g,野菊花20g,天葵子30g,玄參20g,蒲公英30g,赤芍10g,甘草10g。方中以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桔梗、牛膝調和氣血,調理氣機;野菊花、天葵子、蒲公英清熱解毒;玄參軟堅散結;甘草調和諸藥。肉芽腫質地硬者,可加入穿山甲10g,地龍10g;疼痛明顯者,可加入三七粉、莪術各適量。

 4、肝腎不足證的腹股溝肉芽腫,可見於肉芽腫及潰瘍破潰,日久不愈,可有潮熱骨蒸,麵色少華,精神倦怠,頭昏氣短,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這是由於肝腎不足,虛火內熾,故皮核破潰。日久不愈,肝腎不足則可有潮熱骨蒸,麵色少華,精神倦怠,頭昏氣短,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肝腎不足之候。治療宜滋補肝腎。

  常用藥物為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10g,山萸10g,山藥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麥冬10g,沙參10g,地骨皮10g,陳皮10g,甘草10g。方中熟地黃、山萸、山藥為主藥,滋補肝腎之陰;澤瀉、茯苓、丹皮配合主藥,瀉其有餘;麥冬、沙參、地骨皮清瀉虛熱;陳皮、甘草調和脾胃。如肉芽腫質地硬者,加入穿山甲10g,鱉甲20g;有毒熱者,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

二、腹股溝肉芽腫西醫治療方法

  本病用抗生素,特別是土黴素、四環素以及鏈黴素均有效,一般療程不少於10-15天為宜,每次500mg,1日4次。青黴素無效。以往預後不良,近代由於抗生素的發展及應用,預後已大有改觀。

1、藥物治療

  1974年開始,鏈黴素在印度廣泛應用治療本病有效。不同國家用藥不同,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用氯黴素,在南非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以及在巴西用甲碸黴素。目前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推薦的治療方案如下: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2片,口服,2次/d,至少3周;或多西環素100mg,口服,2次/d,至少3周。替代方案為環丙沙星750mg,口服,2次/d,至少3周;或紅黴素500mg,口服,4次/d,至少3周。

  如在治療數天後,損害未見好轉,則應考慮加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lmg/kg,靜脈注射,每8小時1次)。

  性伴如與患者有性接觸,或有相同的臨床表現,應同時治療。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以紅黴素治療。治療期間應進行隨訪,直至症狀和體征消失。鑒於上述藥物療程長,有人用阿奇黴素每天500mg口服1周治愈1例有生殖器及腹股溝廣泛損害的患者。

  2、一般療法

  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

  3、全身療法

  (1)藥物的選擇: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或氨基糖苷類對本病有效。

  (2)治療方案:

  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新諾明)1。0g,口服,2次/d,連用3~4周。

  ②四環素0。5g,口服,4次/d,連用3~4周;或多西環素(強力黴素)0。1g,口服,2次/d,連用3~4周;或米諾環素(美滿黴素)0。1g,口服,2次/d,連用3~4周。

  ③紅黴素0。5g,口服,4次/d,連用3周;或羅紅黴素0。15g,口服,2次/d,連用3周;或克拉黴素0。5g,口服,2次/d,連用7~10天;或阿奇黴素0。25g,口服,1次/d,連用7~10天,首量1。0g。

  ④鏈黴素1。0g,肌內注射,2次/d,連用10天;或慶大黴素8萬U,肌內注射,2次,連用3周。

  ⑤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也可應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林可黴素治療。

  ⑥也有使用諾氟沙星(氟呱酸)、環丙沙星(環丙氟呱酸)、阿奇黴素、頭孢曲鬆(頭孢三嗪)治療本病的報道。

 4、局部療法:潰瘍可用高錳酸鉀溶液、生理鹽水或過氧化氫溶液衝洗,再用抗生素軟膏,應每天換藥,保持引流通暢和創麵清潔。潰瘍周圍可外用保護性泥膏,以免發生自身接種。

5、手術療法晚期已形成組織破壞、瘢痕及畸形者,可行外科手術治療。

  6、性伴侶的處理:對近3個月內與患者有過性接觸的性伴侶要進行預防性治療。

 7、療效觀察療效:可通過臨床表現是否改善或Donovan小體是否持續存在而判斷。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