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人類對幾種人體瘧原蟲普遍易感。瘧原蟲感染是本病的惟一誘因。人們發現同一時期內瘧疾流行區腎髒病發病率遠高於非流行區。近年來臨床和組織學研究,在患者腎小球內免疫複合物中有瘧原蟲抗原物質,進一步證實了瘧疾是產生腎髒病的重要病因。
二、發病機製
瘧疾產生的腎損害可分為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可逆性腎損害和慢性進行性腎損害三類。急性腎功能衰竭是惡性瘧的嚴重並發症之一,其發生率約為0.45%。其發病與急性血管內溶血、血容量減少、血液粘滯度增高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因素有關。而後二者則與免疫反應有密切的關聯。
1、急性腎功能衰竭:瘧疾引起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其病理變化主要為遠端腎小管變性和壞死,管腔內有血紅蛋白管型及顆粒管型,腎間質水腫。惡性瘧急性腎功能衰竭常為非少尿型,因此臨床上易被忽視。常見的原因是急性血管內溶血(黑尿熱,blackwaterfever),常見於惡性瘧疾,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是重要因素,瘧原蟲毒素釋出及應用抗瘧藥(如奎寧與伯氨喹啉)、解熱鎮痛藥等均為誘因。嚴重時患者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2、急性可逆性腎損害:在免疫熒光下,可見IgM(為主)、IgG及C3在基膜內皮下及係膜區沉積。電鏡下見電子致密沉積物,部分可找到瘧原蟲抗原。有人發現惡性瘧抗原植入後,繼而循環抗體與之結合,並在原位形成免疫複合物。說明在人類和實驗動物的腎損害是由免疫複合物引起的。大多數瘧疾患者中該類型腎損害(如蛋白尿、腎小球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等)對抗瘧治療有效。
腎活檢見腎小球係膜增厚,內皮細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規則增厚。
3、慢性進行性腎損害:瘧疾所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亦可在腎組織中檢出瘧原蟲抗原。20世紀60年代已證實其腎損害是由於瘧原蟲感染誘發的免疫異常反應,導致免疫複合物性腎炎。近年來認為三日瘧腎病可能屬自身免疫反應,早期是由循環中的三日瘧抗原形成免疫複合物,或由於抗原植入腎小管毛細血管壁,與抗體相結合在原位形成免疫複合物,產生了腎髒的初期損害,進而被破壞的腎組織組織蛋白又可作為自身抗原,促使自身抗體的生成,再引起免疫複合物腎炎。三日瘧流行區居民血清抗核抗體與三日瘧原蟲抗核抗體有交叉免疫反應。
1、黑尿熱這是惡性瘧病人突然發生的急性溶血,伴血紅蛋白尿和高熱的一種嚴重並發症,多見於反複發作而不規則服用奎寧的惡性瘧病例。
2、瘧疾性腎病以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4種瘧疾均可並發此症,但以三日瘧較多見。
3、脾大、肝大、血細胞變化、假性急腹症等也是常見並發症。
1、瘧疾性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水腫,4種瘧疾均可並發此症,但以三日瘧較多見。
2、瘧疾所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可有高熱,大量出汗,攝入水量不足導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繼而代償性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腎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腎血流量明顯降低,則可引起或加重腎功能不全。
3、瘧疾所致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主要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征,大部分患者在1年內死亡,死亡率較高(約13%),通常為三日瘧並發腎病綜合征,多見於兒童,在三日瘧病情控製後3周內出現典型腎性水腫,甚至產生胸腔積液,腹水,伴有肝,脾大及貧血,在水腫消退後,可持續存在蛋白尿及出現腎功能損害和高血壓,少數為急進性腎功能衰竭。
1、控製傳染源健全疫情報告,根治瘧疾現症患者及帶瘧原蟲者
2、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消滅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蟲孳生場所及使用殺蟲藥物個人防護可應用驅避劑或蚊帳等,避免被蚊蟲叮咬
3、提高人群抗病力瘧疾疫苗接種有可能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但由於瘧原蟲抗原的多樣性,給疫苗研製帶來較大困難目前研製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現場應用
瘧疾疫苗、艾滋病疫苗與結核病疫苗已成為全球優先發展的三大疫苗我國自主研製的“重組瘧疾疫苗”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準,進入臨床試驗化學藥物預防是目前較常應用的措施對高瘧區的健康人群及外來人群可酌情選用隨著各型瘧疾的有效預防和治療,瘧疾所致的腎損害將隨之得以控製
1、血中病原體檢查
人體四種瘧原蟲隻有惡性瘧一種在周圍血內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且在發作期檢出機會較多,發作間歇期多數原蟲進入內髒毛細血管,如當時配子體尚未出現,則血檢可能暫呈陰性,因此惡性瘧在發作期間查血最為適宜;其餘3種瘧疾的血檢不受時間限製,無論在發作期及間歇期均可見到原蟲,故對臨床症狀酷似瘧疾,血檢原蟲陰性者,應堅持連續幾天檢查,一天查血2次,細致地按規定檢查厚血膜,其功率高於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瘧疾,最終定能在周圍血中查到瘧原蟲,從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塗片,染色,鏡檢,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確診瘧疾方法,如發現紅內期瘧原蟲即可確診。
鑒於鏡檢法的準確性受到血中原蟲密度,製片和染色技術,服藥後原蟲變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鏡檢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對傳統的血檢法有了一些改進,其一為用含有抗凝劑和吖啶橙的毛細管,取病人60μl血,加一個浮器離心後,瘧原蟲濃集在紅細胞上層和白細胞下層,由於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兩層細胞和瘧原蟲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發現熒光的瘧原蟲,此法有濃縮作用,可提高敏感度,其二是用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後以吉氏液染色後鏡檢,優點是以皂素處理過的厚血膜底板清晰,無紅細胞殘骸和血小板幹擾,有助於瘧原蟲檢出。
2、免疫學檢測
檢測瘧原蟲抗原和抗體,主要方法有瓊脂糖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熒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可查出原蟲血症者,可用於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考核療效及借助測定流行區人群抗體水平的高低,來推斷瘧疾的流行趨勢;過篩供血者以預防瘧疾輸血感染,以及考核抗瘧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對多次發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檢測瘧疾抗體有助於診斷,檢測抗體的方法較常用的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3、核酸探針檢測
目前國內外已有幾種不同的核酸探針用於瘧原蟲的檢測,由於其獨特的高特異性,敏感性可高於鏡檢,認為核酸探針技術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規的顯微鏡檢查,且可在短時間內成批處理大量樣本,已被認為可以定量及估算瘧原蟲血症水平,是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及評價抗瘧措施效果很有潛力的診斷工具。
4、PCR檢測
在各種瘧疾檢測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最高的,為進一步提高PCR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便於在實際工作中推廣,又進行了巢式PCR(nested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夠直接檢測抗凝血樣中的瘧原蟲外,PCR檢測濾紙幹血滴上的瘧原蟲技術也已成熟,從而便於以PCR技術監測邊遠地區的瘧疾,由於它對實驗技術和條件的要求較高,從而限製了其在現場的應用,就目前多數瘧區的條件,現場采血後,尚要回到具有較好條件的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分析處理。
5、Dipstick方法
此方法診斷瘧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異性(81.1%~99.5%)均較高;且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穩定,易學的特點,但應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難以檢出尚處於潛伏期或血中僅含有成熟配子體的惡性瘧原蟲。
6、急性腎損害
由於遠端腎小管變性和壞死,檢查可見管腔內有血紅蛋白管型及顆粒管型,腎間質水腫,患者可有大量蛋白尿及紅,白細胞尿和管型尿,多數為非選擇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增高,膽固醇增高,C3降低等腎小球腎炎和腎病綜合征等表現;患者還可有血液黏滯度增高症狀,是因為含瘧原蟲的紅細胞表麵有纖維蛋白沉著,使其相互粘連成團狀,引起微循環障礙,最終出現腎功能衰竭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急性可逆性腎損害腎活檢見腎小球係膜增厚,內皮細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規則增厚,在免疫熒光下,可見IgM(為主),IgG及C3在基膜內皮下及係膜區沉積,電鏡下見電子致密沉積物,部分可找到瘧原蟲抗原。
三日瘧腎髒的病理改變,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局灶性(約30%)或彌漫性增厚,毛細血管襻周圍及係膜細胞內呈節段性硬化(30%~75%)為主,基膜增厚,部分病例有少量新月體形成,病變進行性發展為整個腎小球硬化(約占75%),並繼發腎小管萎縮,其特征為毛細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及閉塞,腎小管萎縮及顯著間質浸潤。
免疫熒光鏡檢主要在係膜區有IgM沉積,另外,有少量IgG,C3,偶可發現IgA,免疫球蛋白多在發病後1周出現,持續時間長達半年,近年認為沉積物顆粒粗細與IgG亞型有關,粗糙顆粒常含有IgG3,細小顆粒常含有IgG2,電鏡下見到腎小球內皮下有基膜樣物質沉積,基膜內有電子致密沉積物(electron-densedeposits)。
一、宜食食物
食物宜選清淡爽口,並易於消化吸收的高蛋白質飲食,各種營養素含量豐富且有足夠水分,可用牛奶、肝湯、蛋湯、果汁、菜場等食物。
高熱期間,宜食清淡素淨的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麵條、菜湯、果汁、牛奶、蛋湯等。
壯熱口幹舌燥者,宜多食新鮮的瓜果,如西瓜、梨、荸薺、甘蔗。
1、馬蘭頭汁:鮮烏蘭頭適量絞汁,在發瘧前二小時頓服,連服數天;或獨頭蒜七個,搗爛加熱酒少許,於發瘧前服,連服二天。或將大蒜頭烘焦黃,瘧疾發作前二小時飲酒吃蒜,一次服完。
2、醋炒蛋:將雞蛋三隻去殼,同200g米醋放於砂鍋內煮沸,一次溫服。
3、蒜頭椒葉湯:辣椒葉100g、蒜頭一個,用水煮湯500m1,飲服。適用於瘧疾冷多熱少者。
4、白胡椒粉:白胡椒20粒打爛,燒熟後加酒100g,飲服。
5、赤豆鯉魚湯:紅小豆150g、鯉魚一條、紅棗一枚、陳皮一片、生薑50g,用水煮爛,加油鹽調味,每天一劑。也可用黃狗肉250g、黑豆150g、生薑100g、陳皮一片、紅棗10枚,用水煮熟,吃肉喝湯。適用於間日瘧、三日瘧、或瘧疾日久不愈。
6、田鼠黑立湯:田鼠二隻、黑豆1508、紅棗10枚、陳皮一片,將田鼠去毛及內髒,洗淨用水煮熟,吃肉喝湯,每天一劑。
7、鯰魚湯:胡子鯰,即塘虱魚或塘角魚200g、黑豆50g、紅棗10枚、陳皮3g,用水煮熟,連渣與魚一起食用。
8、羊角湯:羊角300g打碎,加水1000ml煎熬成500ml,在瘧疾發作前三小時服用。
9、烏龜湯:將500g左右的烏龜一隻殺後,加適量水煮熟,以食鹽調味,吃肉喝湯。每天一次,治愈為度。本方適於三日瘧,或勞動後瘧疾複發者。
10、生薑茶:生薑適量搗爛,於瘧疾發作前四小時包敷兩膝蓋處,連續數天可截瘧,如皮膚發癢須拿去。
11、野鴨大棗湯:野鴨一隻、生薑10g、大棗15g,酒、鹽、油適量,將野鴨殺後去羽毛,其肉和生薑切片,大棗及少量油、鹽、酒,一起燉熟。分數次食用,隔數天食一隻。本方適用於久瘧不愈者。
二、忌食食物
少吃芒果生濕之品。
1、溫瘧高熱口渴,尿赤便秘者,禁忌辛辣溫燥等刺激性食物,如煙、酒、大蒜、辣椒、胡椒、韭菜。
2、寒瘧胸悶納呆,泛惡,苔厚膩者,忌食油膩甘甜等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番薯、飴糖、糯米甜食。
3、瘧疾反複發作者,忌食海腥發物及醋、糟醃食物,如橡皮魚、黃魚、帶魚、海蝦、糟魚、酸辣菜、南瓜。
一、治療
瘧疾性腎病絕大多數是可預防的,治療則應以原發病為主。
1、氯喹:應用氯喹可控製瘧疾發作,口服首劑1.0g,第2~3天各服0.75g,總量為2.5g,需長期治療者,維持劑量≤0.25/d為宜。靜滴首劑1.5g,第2~3天各服0.5g。惡性瘧伴急性腎功能衰竭者,應在抗瘧治療的同時,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雙嘧達莫(潘生丁)或少量肝素,降低血液黏滯度,防止血栓形成。已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者宜早期進行腹腔透析。
2、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抗瘧疾藥物,是從中藥青蒿(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倍半萜內酯藥物,屬高效、速效抗瘧藥。對各型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無性生殖裂殖體有迅速而強大的殺滅作用。與氯喹無交叉耐藥性。其作用與幹擾原蟲的表膜-線粒體功能有關。該藥毒性低、安全,主要用於耐氯喹的惡性瘧患者,最大的不足是其複發率較高。首劑可口服1.0g,6~8h再服0.5g,第2天和第3天各0.5g,也可用其衍生物如蒿甲醚,肌內注射,首劑0.2g,第2~4天減半,總量0.6g,或青蒿琥酯(青蒿酯),首劑0.2g,靜脈緩注,第2~3天各0.1g。
3、伯氨喹能防止瘧疾複發及傳播。口服26.4mg/d(相當鹽基15mg),連服14天,或口服39.6mg/d(相當鹽基22.5mg),連服8天。服用該藥前3天,應先用氯喹。對G-6-PD缺乏的患者,應禁用伯氨喹等藥物,以防止出現黑尿熱,導致嚴重的腎損害。一旦發生黑尿熱,應改用氯喹或青蒿素、蒿甲醚。
4、瘧所致的急性腎損害,雖屬增殖性腎炎但對抗瘧治療有良好的反應。一般在抗瘧治療後1月左右,腎小球腎炎消退,尿液恢複正常。
但抗瘧治療終歸無法徹底消除腎損害。對高度選擇性蛋白尿的患者使用皮質激素有效,故對選擇性蛋白尿病人可采用皮質激素治療,部分病人病情可緩解;也有采用環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治療獲得緩解的。而非選擇性蛋白尿患者對皮質激素效果不佳。
二、預後
1、一般病例(單純急性感染)的預後可因瘧原蟲種類和病人免疫狀態以及有無並發症等而有很大差別,但在無嚴重合並症的單純急性感染,不論間日瘧或惡性瘧病例,經過抗瘧藥治療後,一般均可安全而迅速的控製發作。
2、凶險型病例的預後瘧疾凶險型發作主要見於無免疫力的惡性瘧病例,常見者為進入疫區的外來人口及高瘧區的兒童,在惡性瘧暴發流行時,當地各年齡居民均可發生。上述病例常因延誤診治而導致病例惡化。隨著醫學的發展及凶險型瘧疾認識和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某些原屬於凶險型瘧疾範圍的臨床表現,實際並不凶險,例如胃腸型瘧疾是凶險瘧疾中最常見的一種,但預後絕大多數良好。腦型瘧是凶險型瘧疾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國外報道接受治療病人的病死率為22%。瘧所致的急性腎損害,可隨原發病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