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死發生於腦深穿通動脈的缺血性微梗死,經慢性愈合後所形成的不規則腔隙,是老年的常見病,高發年齡組在60~70歲。那麼,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病原因有哪些呢?下麵專家給大家介紹腔隙性腦梗死的病因:
1、最常見為高血壓導致小動脈及微小動脈壁脂質透明變性,管腔閉塞產生腔隙性病變;有資料認為,單一腔隙病灶與高血壓無顯著相關性,舒張壓增高是多發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
2、大腦中動脈和基底動脈粥樣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動脈可導致腔隙性梗死。
3、血流動力學異常如血壓突然下降使已嚴重狹窄動脈遠端血流明顯減少而形成微小梗死。
4、各類小栓子如紅細胞、纖維蛋白、膽固醇、空氣及動脈粥樣硬化斑等阻塞小動脈,有報道在視網膜動脈(50~150μm)和腦小動脈發現栓子,頸動脈係統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是微栓子最常見來源,心髒病和真菌性動脈瘤也是栓子可能來源。
5、血液異常如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狀態等也可能對發病起作用。
多數腔隙性腦梗死病人無明顯並發症。但應警惕高血壓病的各種合並症,並應高度重視腦血管病後抑鬱症和焦慮反應,這是腦血管病較為常見的情感障礙。
一、抑鬱反應的特征性症狀
1、心情不好,心境悲觀,自我感覺很壞。
2、睡眠障礙,失眠、多夢或早醒。
3、食欲減退,不思飲食。
4、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對任何事情均動力不足,缺乏活力。
5、生活不能自理,自責自罪,消極想死。
6、體重迅速下降。
7、性欲低下,甚至沒有性欲。
二、焦慮反應的特征性症狀
1、持續性緊張不安和憂慮的心境。
2、同時有心理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對聲音敏感和容易激惹。
3、同時有軀體症狀,包括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胸悶、呼吸加快、煩躁、坐臥不寧等和副交感神經興奮的症狀,如多尿、胃腸活動增加而致腹瀉。
本病常見於中老年,男性較多,多患高血壓病,通常在白天活動中急性發病,孤立性神經功能缺損常使臨床表現明顯,也可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漸進發病。臨床主要有4種經典的腔隙綜合征:
1、純運動性輕偏癱:常見,通常為對側內囊後肢或腦橋病變,表現麵部及上下肢大體相同程度輕偏癱,不伴感覺,視覺及皮質功能缺失如失語,腦幹病變不出現眩暈、耳鳴、眼震、複視及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多在2周內開始恢複。
2、純感覺性卒中:較常見,特點是偏身感覺缺失,可伴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對側丘腦腹後核,內囊後肢,放射冠後部及延髓背外側病灶所致,大腦後動脈閉塞以及丘腦或中腦小量出血可出現類似表現。
3、共濟失調性輕偏癱:病變對側PMH伴小腦性共濟失調,偏癱以下肢重(足踝部明顯),上肢輕,麵部最輕;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陽性,通常由對側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內囊後肢及偏上處(影響顳,枕橋束及錐體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圓中心(影響皮質腦橋束和部分錐體束)病變所致。
4、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起病突然,症狀迅速達高峰,表現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病變對側中樞性麵舌癱、麵癱側手無力和精細動作笨拙、書寫易發現、指鼻試驗不準、輕度平衡障礙,病變在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為基底動脈旁中線支閉塞;亦見於內囊膝部病變,可視為AH變異型。
5、其他綜合征:例如感覺運動性卒中,以偏身感覺障礙起病的,再出現輕偏癱;病灶在丘腦腹後核及鄰近內囊後肢,是丘腦膝狀體動脈分支或脈絡膜後動脈丘腦支閉塞。腔隙狀態是多發性腔隙性梗死會出現嚴重精神障礙、癡呆、假性延髓性麻痹、雙側錐體束征、類帕金森綜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由於腔隙性腦梗死是深穿支小動脈閉塞所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這些血管大多屬終末支,一旦梗死形成,側支循環極難建立,所以臨床上雖患者症狀較輕,但不易恢複,應重在預防積極地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頸椎病,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非常重要在治療上述疾病的同時,節製煙酒不良嗜好不容忽視關於預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積極防治高血壓對40歲以上的中老年,要定期測量血壓,及早發現高血壓和合理治療
2、定期作血液流變學檢查以觀察血液黏度的動態改變,對高脂血症和高黏滯血症要積極治療
3、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避免酗酒,調整飲食結構,提倡適量的鈉鹽攝入和足夠的含鉀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4、增加體育活動,保持心情舒暢,降低緊張性生活事件的應激強度
5、高度重視腦血管病的前驅症狀如一側麵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定,尤其是眩暈常伴有肢體症狀,比如抬腿費力,走路如同踩在棉花上;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而且頭痛由間斷性變成持續性或伴有惡心、嘔吐單眼一過性黑蒙,持續數秒至幾十秒,說明視網膜有短暫性缺血
6、有效地控製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7、及時選用合適的輔助檢查和對因治療由於此病不通過特殊檢查不易發現,所以,中老年一旦出現原因不明的上述改變要高度重視,不可忽視積極尋找原因,對危險因素進行治療是預防腔隙性腦梗死重要措施
腔隙性腦梗死係大腦動脈的深支閉塞所致的腦幹和大腦深層非皮層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分布於殼核、尾狀核、橋腦、內囊和腦回的白質。那麼,得了腔隙性腦梗死需要做哪些檢查呢?下麵專家給大家介紹腔隙性腦梗死需要做的檢查:
一、腦脊液檢查
目前一般不做腦脊液檢查,同時腦脊液檢查也不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常規檢查,多數腦梗死患者腦脊液正常,如梗死麵積大,腦水腫明顯者壓力可增高,少數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現紅細胞增多,後期可有白細胞及細胞吞噬現象。
二、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
主要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髒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有助於病因診斷。
三、其他輔助檢查
1、腦CT掃描
腔隙性腦梗死早期尤其是在24h內,腦CT掃描不能診斷,隻能排除診斷,腦CT掃描診斷腔隙的最佳時期是在發病後的1~2周內,腦CT掃描顯示:腔隙灶多為低密度,邊界清晰,形態為圓形,橢圓形或楔形,周圍沒有水腫帶及占位效應,直徑平均3~13mm,腔隙性腦梗死的體積由於較小,所以CT對本病的診斷率不高,如果病灶小於0.5cm檢出率幾乎為零。Neison等報道陽性率為48.5%,國內報道腦CT掃描診斷腔隙性腦梗死陽性率更低,並且對於小腦,腦幹等部位的病變,由於腦CT掃描時產生較多骨性偽影而不能明確診斷。
2、腦MRI檢查
MRI顯示腔隙性腦梗死灶比CT優越,因為MRI的空間分辨力高,組織對比較好,能檢出更小的病灶,而且在MRI上因無骨質偽影,故腦幹小腦的腔隙性梗死灶顯示清楚。MRI和CT診斷腦梗死主要是以缺血區腦組織水腫為基礎,缺血6h後血-腦脊液屏障開始破壞,水與蛋白質從血管內漏入梗死區,引起細胞外血管性水腫,CT由於對水的敏感性稍差,往往在缺血發生後24h方能顯示病灶,MRI則缺血發生後不到2h即顯示細胞性腦水腫。
3、腦血管檢查
在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與顱底動脈病變發生率較高,應進行多普勒超聲(TCD)、頸動脈B超、腦MRA、腦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以明確病因,必要時可進行神經介入治療。
4、腦電地形圖(BEAM)
腦電地形圖能以類似二維的圖像形式顯示直觀的腦電活動分布,為腔隙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提供有益的幫助;對腦缺血腦血管病中,在形態學上尚無明顯改變而腦功能已有異常時,腦電地形圖能與CT取長補短,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宜吃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宜吃活血化瘀作用明顯的食物;宜吃溫熱性的食物。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忌吃寒涼性的食物;忌吃高脂肪酸的食物;忌吃鹽味比較重的食物。
有效控製高血壓和各種類型腦動脈硬化可減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對於沒有任何症狀,經醫生查體又是正常的人,應由醫生結合片子作出具體分析,不要一概先入為主地認為就是腦梗死。另方麵,即或是腔隙性腦梗死,因為沒有造成嚴重危害,所以也不必擔心。隻要在醫生指導下認真采取預防措施,就可以減少再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