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或中度閉合性顱腦損傷,傷後一般情況恢複較好,但頭昏、頭痛及某些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症狀卻經久不愈。目前認為,可能是在輕微腦器質性損害的前提下,再加上病人心身因素與社會因素而促成。
腦損傷後綜合征的發生可能有顱腦器質性病變的病理基礎,盡管有的病理改變難以查出,同時也與個人素質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有關。
在暴力打擊頭部之後,無論輕重都將引起一係列不同程度的腦組織病理生理改變。輕者僅有暫時的生物化學及腦血灌注方麵的變化,例如,頭傷後顱內循環減緩即可持續數月之久。重者不僅造成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腦缺血、缺氧,也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軸突斷裂及某些細微的損傷,其中也有一些難以查出的輕微病變。例如頭皮的外傷性神經瘤、顱內外小血管溝通、腦膜-腦軟膜粘連、蛛網膜絨毛封閉、軸突斷裂、腦白質或腦幹內的微小出血、軟化,以及顱頸關節韌帶或肌肉的損傷波及頸神經根等,都可引起各種症狀。
然而,腦外傷後綜合征的發生與腦組織受損的嚴重程度並無相應的關係,相反,腦損傷輕不伴有明顯神經功能障礙的比重型腦外傷有神經功能缺損者為多。有學者認為本綜合征的發生率中失業者較已就業者為多,且智商較高又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則較少。上述情況足以說明病人的身心因素、社會影響以及生活、工作是否安定均與本症的發病有密切關係。
腦外傷後綜合征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預後良好,無相關描述。所以一經發現,需積極治療,平時也應做好預防措施。
腦外傷後綜合征的臨床特點為主觀症狀較重而客觀體征缺如或輕微,主要是頭昏、頭痛和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等表現。
1.頭痛:頭暈、頭痛最為多見,約占78%,以彌漫性頭部脹痛及搏動性頭痛為主,持久而嚴重,發作時間不定,以下午為多,部位常在額顳部或枕後部,有時累及整個頭部或頭頂壓迫感,或呈環形緊箍感,因而終日昏沉,焦躁不安。位於枕後的頭痛經常伴有頸部肌肉緊張及疼痛,多與顱頸部損傷有關,頭痛的發作可因失眠、疲勞、情緒欠佳、工作不順利或外界的喧囂而加劇。
2.癔症樣反應:病人情緒多波動,易激惹、發怒,有時可有肌痙攣性發作,視力下降,聽力下降,閉目不語和不由自主的哭笑,甚至發生癔症性癱瘓,重者呈木僵或緘默狀態。
3.神經係統查體:多無確切的陽性體征。
腦外傷後綜合征的預防主要為:
1、腦外傷後注意生活起居、飲食、睡眠的規律性注意居室的安靜、光線不宜太亮、減少對病人的幹擾
2、根據病情需要給予充足營養和水份,必要時鼻飼或靜脈高營養
3、腦外傷後需要全麵仔細觀察病情變化
4、精神症狀的病人應注意避免激發精神症狀的各種因素
5、腦外傷後恢複期病人不要改變原有生活習慣例如早起、洗漱、進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順其自然盡量鼓勵個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歡的事增強病人的責任心,如負責自己居室的門窗開關、清潔床頭桌、掃地等,使其對生活保持信心
腦外傷後綜合征的腦脊液檢查大多屬正常範圍之內,少數病人壓力可稍高或稍低,蛋白定量可稍增高。但有助於診斷的檢查項目主要為以下3項:
1.CT與MRI:可以顯示腦內有無明確的器質性改變,如腦萎縮、腦積水、腦梗死、小的出血軟化灶及其他小的病灶。
2.腦電圖:可能出現廣泛性節律異常或局灶性慢波,快波或發作波等,有的出現去同步化現象。
3.放射性核素腦脊液成像:有助於了解腦脊液循環是否存在阻礙。
腦外傷後綜合征應多食水果蔬菜、豆類食品,增加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多食含纖維素豐富、含膽固醇量低以及低熱量、低脂肪的飲食;多喝水或淡茶水,可以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血脂症與動脈硬化;多食用水產海味食物,如海帶、海蜇、淡菜、紫菜、羊棲菜、海藻之類。宜常吃紅辣椒、牛奶和魚。
腦外傷後綜合征的西醫治療以心理行為治療和藥物對症治療為主,具體如下:
1.心理及行為療法
關心病情,悉心開導,解除病人對“腦震蕩後遺症不能醫治”的誤解。為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生活環境,避免外界的各種不良刺激。鼓勵病人下床活動,多參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生活規律化,糾正不良習慣和嗜好,盡早恢複力所能及的工作,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主動參與社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到心情開朗、情緒穩定、工作順利、家庭和睦,則更有益於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全康複。
2.對症處理
頭痛可給予鎮痛藥,但不宜用麻醉藥或嗎啡類藥品,以免成癮。如羅通定(顱痛定)、左旋千金藤立定、萘普生、腸溶阿司匹林、布洛芬;頭暈可給予苯海拉明、三氯叔丁醇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給予穀維素、異丙嗪、γ-氨酪酸(γ-氨基丁酸)、呱甲酯(呱醋甲酯)、阿托品(硫酸阿托品)、東莨菪堿等;興奮病人可給予奮乃靜、地西泮(安定)、奧沙西泮(去甲羥基安定)等;抑鬱病人可給予穀氨酸、γ-氨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