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情緒障礙的原因較多,遺傳易感素質在起病上具有重要影響。幼兒時期膽怯、敏感或過分依賴者易產生情緒障礙。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對小孩過度保護或過分嚴格苛求、態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兒童發生情緒障礙。幼年時期遭受精神創傷,導致深刻的情感體驗也是常見致病因素。軀體疾病或過度緊張疲勞、學習負擔過重對發病均具有影響。
兒童焦慮症的兒童常有一些行為、智力、人格的改變,如小兒常出現退縮行為、過度順從,或暴怒、恐懼,甚至拒絕上學。智商偏低、高度焦慮的兒童對自己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如自卑、自我評價低下、依賴性強、過度敏感,甚至有攻擊性行為。
兒童期情緒障礙的類型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分離性焦慮障礙: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為與其親人離別時出現過份地焦慮、驚恐不安,擔心親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複返,而要求呆在家裏,不願去上學,檢查又無異常體征。
2、兒童期恐怖性障礙:是指兒童對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觀事物或處境產生過分的恐懼,而且持續強烈的恐怖情緒反應超過了實際情況所存在的危險程度,甚至回避、退縮而影響日常活動。驚恐時可伴有臉色蒼白、心悸、出汗、尿頻、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經症狀。
3、社交敏感性障礙:大多見於5~7歲兒童,主要表現與周圍環境接觸時,反複出現過分的敏感、緊張恐懼、膽怯、害羞、退縮,因而不願到陌生環境,害怕與母親分離等有關。
4、兒童強迫症:較為常見,表現反複的、刻板的強迫觀念或強迫動作,如過分反複洗手、反複檢查自己行為、無意義的計數、反複回憶自己剛做完的事或考慮一些無意義的事情。患兒自知這些思想和動作是無意義的,但自己無法克製。
5、兒童癔症:常見於少年兒童,女性較男性為多見。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對孩子過分縱愛和保護都易使兒童發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經濟水平低,或地方風俗迷信影響的兒童也易發生癔症。臨床發作形式的類型與成人基本相同,一類是軀體形式障礙,是指表現為非器質性的運動、感覺或植物神經症狀,稱為轉換性反應;另一類為分離性反應,表現為發作性意識朦朧、情感爆發、行為異常等。發作間期正常,隨著年齡增長,發作表現遂與成年癔症相近似。
6、兒童抑鬱症:該病以持續心境不愉快、情緒低落、悲傷哭泣、興趣減少、活動減少、遲鈍、少語等為核心症狀,少數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為。本症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遺傳因素、生化代謝缺陷和環境因素等。
預防兒童出現精神障礙,家長與老師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不僅僅是“生活技能”,包括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其中也包括最重要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能力重點應注意孩子的生長環境和教育方式,避免對孩子不良的情緒刺激
兒童期情緒障礙的檢查一般無異常體征,主要做神經係統檢查,排除神經係統器質性改變引起的精神症狀,再進行有關的心理評估測驗,進一步確診。
兒童期情緒障礙的飲食要做到規律、合理,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製品等。
兒童期情緒障礙,根據患兒發病有關因素和症狀的特征,可采取以下方法:
1、心理治療
心理療法包括行為療法、遊戲療法和暗示療法等。耐心教育引導,幫助患兒克製情緒障礙,樹立勇敢堅強健全的性格,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改善情緒,增進交往,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同時要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環境,以減少對患兒心理上不良的影響。
2、藥物治療
可根據主要症狀選用藥物。對焦慮、恐懼症狀可服用抗焦慮藥,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劑量三環類抗抑鬱藥,如多慮平或阿米替林治療;氯丙咪嗪對兒童強迫症和抑鬱症均有較好效果;對於癔症情感暴發或衝動哭鬧者,可服用安他樂、小量氟呱啶醇、氯丙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