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發病因素有新生兒缺氧缺血、產傷及其他因素。
1、缺氧缺血
一切在產前、產程中和產後可以引起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腦病常導致缺氧性顱內出血,早產兒多見,胎齡越小發生率越高,可因宮內窘迫、產時和產後窒息、臍繞頸、胎盤早剝等,缺氧缺血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為滲血或點狀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範圍較廣和分散,導致室管膜下出血,腦實質點狀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2、產傷
胎兒頭部受到擠壓是產傷性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兒,巨大兒多見,可因胎頭過大、產道過小、頭盆不稱、臀位產、產道阻力過大、急產、高位產鉗、吸引器助產等,使頭部受擠壓,牽拉而引起顱內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腦膜下多見。
3、其他
顱內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達減少也可引起顱內出血或加重IVH,如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減少等,可引起顱內出血。快速擴容、輸入高滲液體、血壓波動過大、機械通氣不當、吸氣峰壓或呼氣末正壓過高等醫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顱內出血的發生。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常合並肺透明膜病及肺出血。早產兒或小於胎齡兒、慢性缺氧、20分鍾Apgar評分過低、大量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頂枕部腦實質出血或同時伴有頑固低血糖者預後差。存活者常留有癲癇、腦癱、智力低下、視力或聽力障礙、共濟失調等後遺症。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表現與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關,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症狀,多在出生後3天內出現。
1、興奮症狀
興奮症狀在發病早期常見,顱內壓增高表現如前囟隆起、顱縫增寬、頭圍增加、意識形態改變、易激惹、過度興奮、煩躁、腦性尖叫、驚厥等;眼症狀如凝視、斜視、眼球上轉困難、眼球震顫、肌張力早期增高等。
2、抑製狀態
隨著病情發展,意識障礙則出現抑製狀態,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常有麵色蒼白、青紫、前囟飽滿或隆起、雙瞳孔大小不等或對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礙改變,呼吸節律由增快到緩慢,不規則或呼吸暫停等;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表現。
3、其他
其他症狀如貧血和無原因可解釋的黃疸等。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預後不易確定,與其原因、出血量、部位、類型及其他圍生期因素有關一般認為足月兒及急性缺氧等患兒預後較好;早產兒或小於胎齡兒等患兒常留有癲癇、腦癱、智力低下、視力或聽力障礙、共濟失調等後遺症所以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
1、做好孕婦保健工作
應盡量避免早產,提高產科技術,減少新生兒窒息和產傷,對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婦及時給予治療,孕婦須絕對臥床以減少子宮收縮,並可用擬β-腎上腺素能類藥物如羥苄麻黃堿以推遲分娩
2、提高醫護質量
避免各種可能導致醫源性顱內出血的因素發生,產程中對胎兒進行監護,如見宮內缺氧及出生時窒息,均及時搶救,分娩時盡量避免產傷,必要時作剖宮產
3、早產孕婦的預防
對可能早產的孕婦,宜在分娩前3天內應用地塞米鬆以促進肺成熟及減少呼吸窒息綜合征的危險,預防出血傾向,可於分娩前10小時緩慢靜注苯巴50mg,並在產前4~15小時頓服維生素K15~30mg
4、藥物預防
目前並未證明孕婦或新生兒預防性給予引朵美辛、止血敏、VitE等藥可預防生發基質腦室內出血發生,對小於1500g的未成熟兒生後6小時內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腦代謝率,清除自由基,減少腦血流量,抑製血壓急劇上升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史和臨床表現僅能提供診斷線索。腦脊液檢查如為均勻血性並發現皺縮紅細胞,則有助於診斷,但檢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時不宜進行此操作。影象學檢查有助確診,CT和B超掃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範圍,有助於判斷預後。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出血嚴重者,可有貧血、血紅蛋白、血小板、血細胞比容下降。
2、血液生化檢查
生化檢查有CPK-BB活性增高,血漿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診斷,血氣分析呈代謝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其他可有間接膽紅素增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
3、腦脊液檢查
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室內出血時可陽性,臨床常因腦脊液檢查發現均勻一致的血性腦脊液而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表現為均勻血性,皺縮紅細胞,早期腦脊液紅細胞數量和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白細胞增高,以後腦脊液變為黃色和葡萄糖降低。但是有些病例腦脊液不呈血性,如對硬膜下出血和腦實質出血診斷沒有幫助,且有誘發腦疝可能,因此,腰椎穿刺檢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時不宜進行此操作,因此不能將腰椎穿刺作為IVH的確診手段。
二、輔助檢查
1、顱透照
顱透照對診斷硬膜下血腫,腦穿通畸形或腦積水有一定意義。
2、頭顱超聲
是診斷IVH的首選方法,床旁連續頭顱超聲對早產兒IVH的開始時間,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價廉方便,無須搬動患兒,又無放射線損傷,極低出生體重兒是易發生IVH的高危人群,應常規進行頭顱超聲的篩查,在生後3天,1周,1個月時各查1次。
通過頭顱超聲可將IVH分為4級,Ⅰ級:出血限於室管膜下,不伴腦室內出血,Ⅱ級:不伴腦室擴張的IVH,Ⅲ級:IVH(〉50%腦室區域)伴腦室擴大,Ⅳ級:腦室內出血合並腦實質出血或腦室周圍出血性梗死,檢測到伴中線移位的大腦表麵的硬膜下血腫,對幕上出血的診斷不及CT,對幕下出血的診斷不及MRI。
3、頭顱CT
CT是證實IVH的部位和程度的有效手段,對硬膜下出血,後顱凹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某些腦實質的損害,CT的診斷價值優於超聲,但CT不能床旁進行,還有使患兒暴露於放射線的缺點,對後顱凹硬膜下出血和小腦出血的診斷價值不及MRI。
4、頭顱X線攝片
枕骨分離和顱骨骨折可通過頭顱X線攝片證實。
5、經顱腦阻抗法
近年來有應用經顱腦阻抗法及Doppler技術測腦血流速度以檢查顱內積液及預測治療效果。
6、頭圍
連續觀察頭圍有助於監測腦室體積的變化。
對於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飲食對其輔助治療作用不大。如患兒經治療後好轉,最好純母乳喂養。母乳是0~6個月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因為母乳營養全麵,且比例合理,隻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夠滿足這一階段嬰兒的生長需求。特別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進嬰兒腦細胞的發育。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手術指征取決於出血病灶的大小、顱壓增高的體征和是否存在腦疝。大腦表麵硬膜下出血伴中線移位,特別是臨床症狀惡化伴小腦幕切跡疝時,均是急診硬膜下穿刺或切開引流的指征;腦硬膜穿刺1次/d,每次抽出量不超過15ml,位於後顱凹的大量硬膜下出血也需外科手術。對於無明顯症狀的硬膜下出血患兒,外科手術並不能改善其遠期預後,但需臨床嚴密觀察,若患兒病情穩定,勿須手術。
一、加強護理
保持安靜,減少搬動,頭中位或右側臥位,頭肩略墊高30°,保持患兒體溫在35.5~36.5℃,出生時即有症狀者,宜推遲喂奶,供氧,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製入液量,寧少勿多,每天50~60ml/kg。
二、控製出血
1、維生素K: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1~5mg/次,肌內注射,1次/d,連續3天,也可選擇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輸新鮮血漿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於止血。
三、抗驚厥
為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應及時止驚,需用抗驚厥藥物,原則上選擇一種藥物,劑量要足,或兩種藥物交替使用,用藥期間經常監測藥物血濃度,用藥後密切觀察,以驚厥停止,安靜入睡,呼吸、心率平穩,掌指彎曲有一定張力為度。
1、苯巴比妥:控製新生兒驚厥首選,首次給以負荷量15~20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緩慢注射,如驚厥仍未控製,可每隔10~15min再給5mg/kg,直到驚厥停止,總量可達30mg/kg,驚厥控製後,12~24h開始給予維持量,按每天5mg/kg,分兩次靜脈或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2~3天後改為口服維持,與安定合用時注意到對呼吸抑製。
2、地西泮(安定):為治療新生兒驚厥持續狀態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每次0.3~0.5mg/kg,緩慢靜脈注射,此藥半衰期為15min,通過血腦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於15~20min後重複使用,一天之內可應用3~4次,對難於控製的驚厥可每天給3~12mg/kg連續性靜脈滴注。
四、降低顱內壓
1、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伴有顱內高壓者早期應用有持續緩解腦水腫的作用,可減少甘露醇的重複使用,常用地塞米鬆,每次0.5~l.0mg/kg,每6~12小時1次,靜脈滴注,多在48h內應用,48h後根據病情決定停用或減量。
2、20%甘露醇:如已為晚期發生了腦疝,出現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歎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20%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h使用一次,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顱內壓的高低及意識狀態可作為是否需要重複給藥的指標。
3、控製液量:因腦水腫致顱內高壓時,控製液體量每天60~80ml/kg,並根據電解質,血漿滲透壓及尿量,體重變化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