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最常見的閉塞性病因,極少數屬於先天性,罕見於胸部外傷,無脈症、巨細胞動脈炎、栓塞或瘤栓。
1、動脈粥樣硬化性鎖骨下或頭臂幹粥樣硬化常同時在顱外頸部其他血管也有同樣的損害。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血管損害的緣故。
2、本綜合征如發生在主動脈弓左位或主動脈弓有縮窄時,則同時多存在著動脈導管未閉和室間隔缺損;如為主動脈弓右位,則常有法洛四聯症。主動脈弓為右位,亦可見主動脈弓正常,鎖骨下動脈呈局限性發育不良、閉鎖或孤立。
3、有報道法洛四聯症施行BlalockTaussig手術時,當將鎖骨下動脈近心段和肺動脈吻合後,血管造影證實有“鎖骨下動脈盜血”。此外由於右鎖骨下動脈起於主動脈,且並行於食管的後麵,對患畸形性吞咽困難者,進行血管手術矯正時,也能引起本綜合征。
4、外傷性車禍使胸部受傷,在鎖骨下動脈上,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側發生挫傷性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本綜合征。
5、其他如風濕性心髒病並發左鎖骨下動脈第一段栓塞,無脈症、轉移性癌栓和巨細胞動脈炎。
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最常見,也視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臨床繼發並發症。所以一經發現,需積極治療,平時也應做好預防措施。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一般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多在50歲以上,以左側損害者多見,這可能是由於左鎖骨下動脈在主動脈的起始處所成角度大,易受血流衝激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本綜合征可出現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神經症狀及上肢缺血性症狀,頸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是罕見的,僅見於頭臂幹或雙側鎖骨下動脈狹窄的患者。具體如下:
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依次為眩暈、肢體輕癱、感覺異常、雙側視力障礙、共濟失調、複視、暈厥,少見的尚有間歇性跛行、發音困難、吞咽困難、耳鳴、抽搐、頭痛及精神障礙,少數可出現“傾倒症”,表現為沒有先兆,突然下肢肌力喪失而跌倒的發作,可沒有意識障礙,並能迅速恢複,可能是由於延髓椎體交叉區域缺血所致,一般本綜合征患者,是不會引起永久性神經損害的。
上肢缺血性症狀常見者依次為間歇性運動不靈、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覺異常,極少數引起手指發紺或壞死。
此外,一般體征有如下特點:
1、血壓:患側上肢血壓皆降低,兩上肢收縮壓相差可在20~150mmHg,多數相差在20~70mmHg,從血管造影、症狀程度和發作頻度來看,血壓差和受損血管狹窄的程度無關。
2、脈搏:患側橈動脈大多減弱或消失,有的肱動脈或鎖骨下動脈搏動也減弱或消失,此外患側脈搏遲至,這是由於脈搏波要由對側椎動脈至患側椎動脈,再至腕部,其距離較遠的緣故。
3、鎖骨上區域血管雜音:多數可聞及收縮期雜音,運動患肢可能使雜音加重。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可減少繼發性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的發病幾率,有助於該病的預防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的血液及腦脊液檢查一般無特異性表現,超聲和造影有如下特點:
1、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頸部血管及血流,疑診者應行患側束臂試驗,可測出椎動脈反向血流等改變。
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重點觀察主動脈弓、兩側鎖骨下動脈及頸總動脈等血管,若發現鎖骨下或頭臂幹上,椎動脈起始部的近心段有嚴重狹窄(多為管腔的85%)或幾乎閉塞,甚至同時可見造影劑經對側椎動脈上行至基底動脈,又下行(逆流)至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段更可確診。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主要和動脈粥樣硬化和阻塞相關,飲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忌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若連續長期進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可使血脂進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動脈樣硬化斑塊容易形成,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硬化和栓塞,從而引起盜血症狀的出現。
2、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鍋等,以免加重症狀。
3、忌嗜煙、酗酒。煙毒可損害血管內膜,並能引起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進一步狹窄、阻塞,加重症狀。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的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和手術治療,具體包括如下:
1、對症治療具有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患者可能並無腦部症狀,隻有少數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對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可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劑以減少血栓形成和發展。對罕見的由巨細胞動脈炎所致者可采用類固醇治療。
2、手術治療多適用於反複出現症狀和影響生活及勞動的患者。既往手術方法多采用鎖骨下-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腋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旁路移植等,但其危險性均較大,目前多采用經皮血管內成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