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製
肉眼觀察腫物紫紅色或棕紅色。瘤體境界不清,無包膜。向鄰近骨皮質浸潤,骨質反應性增生不明顯。
鏡下所見內皮細胞增生活躍,細胞明顯肥胖,有較多的有絲分裂相。血管腔被增生的內皮細胞充填,呈實性細胞條索或僅有很小的管腔。缺乏明確的惡性組織學特征。
脊椎受累者腫瘤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根引起神經係統症狀及癱瘓。少數可並發病理性骨折。骨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見的原因,特別是溶骨性的原發或轉移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骨巨細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屬於轉移性骨腫瘤的如轉移性腎癌、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及神經母細胞瘤等。不少原發性和轉移性骨腫瘤有時因病理性骨折後才被發現。
文獻報道年齡分布10~75歲,平均男性32歲,女性43歲,男性發病多於女性,病變大多為單發,但亦有多發性病變,部位以椎骨最多,其餘順次為脛骨,股骨,肱骨,骨盆,肋骨,頜骨等,亦可發生於手足骨。
症狀和體征:起病緩慢,常無症狀,病程幾周到數年不等,平均5個月,早期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局部鈍痛,壓痛和腫脹,慢慢加重,腫脹逐漸明顯,臨近關節的病變,可致關節活動受限,脊椎受累者腫瘤骨可壓迫和侵犯脊髓或脊神經根引起神經係統症狀及癱瘓,病變繼續發展,骨破壞加劇,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逐漸增大,觸痛,皮溫增高,少數可見病理性骨折。
預防腫瘤的發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腫瘤預防是指通過降低腫瘤的發病率來降低腫瘤的死亡率具體包括通過遠離各種環境致癌風險因素,預防腫瘤發病相關的感染因素、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適當的運動、保持精神愉快以及針對極高危人群或者癌前病變采用一定的醫療幹預手段來降低腫瘤的發病風險
趨向於幹骺端,骨幹極少,主要表現為片狀或不規則的溶骨性破壞,在破壞區內可見殘留散在的骨小梁,邊緣清楚或模糊,有時呈泡沫狀溶骨性破壞,瘤骨周圍可出現放射狀骨針與骨幹垂直,亦可呈叢狀分布或交錯放射,少數有骨膜反應,軟組織腫塊內無骨化與鈣化影,彌漫性腫脹者邊界不清,脊椎病變,常侵犯一個或幾個椎體,可破壞壓縮呈楔形,亦可侵犯椎弓。
動脈造影可清晰顯示大部分骨破壞及腫瘤深入軟組織的密度增高區和異常血管影。
1、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如甲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藻、芥菜及蜂皇漿等食物。
2、進食適量糖類,補充熱量。大劑量放射治療病人,可使其體內的糖代謝遭到破壞,糖原急劇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而且胰島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補充葡萄糖的效果較好,另外宜多吃蜂蜜、米、麵、馬鈴薯等含糖豐富的食物以補充熱量。
3、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製品等,可提高機體抗癌力。其中牛奶和雞蛋可改善放療後蛋白質紊亂。
4、維生素A和C有阻止細胞惡變和擴散,增加上皮細胞穩定性的作用,維生素C還可防止放射損傷的一般症狀,並可使白細胞水平上升;維生素E能促進細胞分裂,延遲細胞衰老;維生素B1可促進病人食欲,減輕放射治療引起的症狀。基底細胞癌飲食應多吃含上述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芝麻油、穀類、豆類以及動物內髒等。
5、飲食多樣化,注意色、香、味形,促進病人食欲;烹調食物多采用蒸、煮、燉的方法,忌食難消化的食品,禁飲酒。
6、放療和化療的病人,一般宜進食涼食、冷飲,但有寒感的病人,則宜進食熱性食物。
一、治療
1、手術治療:此瘤具有侵襲性,是低惡性或潛在惡性的腫瘤,如有可能應積極采用根治性手術切除,包括腫瘤段截除,使用假體、異體骨或帶血管遊離骨移植在內的廣泛重建術來修複骨缺損。位於椎體的病變,可行腫瘤椎體切除,脊髓減壓,椎間嵌入植骨,或人工椎體置換,或椎體釘固定。若位於椎弓,可行腫瘤椎弓切除,椎弓根螺釘固定。
2、放射治療:此瘤對射線敏感,放療常有效。對病灶分布於幾個解剖部位和不能安全施行手術者,放療是最有效的選擇,可單獨放療。手術切除不徹底者,術後可輔助放療。有學者提出手術切除加放療似乎比單獨放療更有效。
3、化學治療:化療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對於幾個解剖部位的多發性病變和不能手術切除者,在選擇放療的同時,可積極配合多藥性聯合化療,以提高療效。
4、動脈栓塞:經選擇性動脈造影,確定腫瘤的供血動脈,從供血動脈插入導管,從導管中注入栓塞劑使供應腫瘤的血管發生栓塞,使腫瘤缺血壞死,縮小,可作手術前的準備,減少術中出血,也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減輕症狀。
二、預後
本病是一種彌漫浸潤生長但不轉移的低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