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具體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其他係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病因和發病機製相同,是外源性物質變態反應所引起的免疫複合物血管炎,病變廣泛,多係統損害,代表了幾個臨床綜合征。血清、藥物、細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血管炎性病變。具體發病機製不十分明確,可能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變態反應有關。各種因素激活機體的變態反應,形成可溶性循環免疫複合物沉著於血管壁,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強、補體被激活、免疫活性細胞浸潤,導致血管炎性病變或發生壞死。
患了壞死性脈管炎患者應及早治療,除了皮膚、腎髒等多器官的損害外,若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引起患處的潰爛和壞疽,還有截肢或者死亡的危險。
結節性脈管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起病急緩不一,常有發熱、關節肌肉疼痛、乏力等表現。
皮膚損害
1、皮疹見於50%患者,呈多形性如皮炎、出血點、紅斑、爪形紅斑、紫癜及網狀青斑等;
2、皮下結節,為0.5~1厘米大小,沿表淺動脈走行分布,或聚集在血管附近,有疼痛及壓痛。結節中心往往因壞死而形成潰瘍。
腎髒損害
見於70%~80%患者,表現為蛋白尿和血尿,常出現急進高血壓伴水腫,血尿素氮增高,最終可發生腎功能衰竭。
心髒損害
常見冠狀動脈受累,可有心肌缺血表現,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生心肌梗塞,晚期可出現心力衰竭。
消化係統損害
30%~50%有胃腸道症狀,表現為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嚴重時腸道可發生潰瘍、出血或穿孔。當胰腺、膽囊、或肝膽動脈受累時,可出現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壞死性膽囊炎或急性肝壞死的相應症狀。
神經係統的損害
以周圍神經炎多見,沿神經走向分布,有疼痛或痛覺減退等表現。中樞神經受累可出現運動障礙、腦卒中等。
壞死性脈管炎屬於原發性血管炎性病變,具體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目前暫無相關的疾病有效預防措施
實驗室檢查最常見的變化為白細胞升高至20000~40000/μl(80%患者),蛋白尿(60%)和鏡下血尿(40%)。暫時性或持久性嗜酸粒細胞增多不常見,但可見於病程長、或伴Churg-Strauss綜合征、肺部受累或有哮喘發作的患者。此外常有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貧血(失血或腎衰所致),低蛋白血症與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自身免疫抗體雖然在其他膠原血管疾病常見,但本病卻很少呈陽性。
壞死性脈管炎患者一般對飲食無特殊要求,推薦患者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豐富飲食結構;同時應遵循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宜采取多方麵有效的治療方法。要尋找致病原因(包括某些藥物),並避免與之接觸。大劑量皮質類固醇(如強的鬆,每日60mg分服)可防止疾病的發展,約30%病人可產生部分和接近完全的緩解。由於需長時間給藥,常發生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如高血壓(可加速原已存在的腎損傷),增加合並感染的危險。因此症狀有改善時,如熱度降低、血沉下降、心腎功能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恢複、皮膚損害消失與疼痛減輕,即應減量。隔日晨間一次給藥能減少長期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表現。這種給藥法在維持治療階段是適當的,但在早期治療階段很少成功。
單獨使用皮質類固醇療效不佳時,可給予免疫抑製劑。免疫抑製劑可單獨使用或在開始時與皮質類固醇合用,根據經驗,有一定效果。對在治療前幾周使用類固醇無效或需極大劑量方能控製症狀的病人,可給環磷酰胺每日2~3mg/kg(多數病人符合這個標準),把劑量調整至維持白細胞在2000~3500/μl之間。
其他治療措施包括抗高血壓、維持水電平衡、注意腎髒損害、控製心衰(洋地黃化)和輸血。如果胃腸道受累導致腸套疊或腸係膜動脈血栓形成及腸或內髒梗塞時,則需外科手術治療。在乙型和丙型肝炎相關的血管炎病人身上用α-幹擾素治療,早期結果令人鼓舞。新的抗病毒藥物用以治療乙型和丙型肝炎相關的血管炎的嚐試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