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精神> 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簡介

相關問答

  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指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期反複出現的持久的違反與年齡相適應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侵犯他人或公眾利益的一類行為障礙。這些異常的行為在國外國內通常稱為所謂的反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兒童期的說謊、逃學、打架、破壞行為、攻擊他人、偷竊、欺詐等品行問題。品行障礙具有以下特征:①反複持續出現;②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超過兒童所允許的變化範圍;③適應社會環境困難;④並非由於軀體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可分為反社會性品行障礙和對立違抗性障礙兩個亞型。

【詳情】

01品行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品行障礙及其嚴重類型的個體原因是複雜的。雖然有70多年研究,迄今還沒有一致確認的結論,而是眾說紛紜莫衷。
  因為少年反社會行為是一個較複雜的社會行為,既涉及個體的軀體素質,又涉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社會特征,還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的很大影響。過去不少西方學者曾企圖以第一因素解釋少年犯罪的個體原因,但是隻能說明部分案例。
  我國多數作者堅持多因素綜合論觀點,把少年品行障礙及其嚴重類型的成因,理解為多層麵的結構體係,既有生物和軀體因素,又有社會和家庭環境等因素,還有個體心理以及意識因素。本症的原因不是孤立的,涉及社會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經濟、家庭學校諸多方麵,是由於眾多錯綜複雜、消極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將各種消極因素,當成有機聯係的統一體來考察,即把它們置於整體的普遍聯係和相互作用中來予以探討。為了便於陳述將分別列出個體原因中多見的各種因素在發病機製中詳細討論。其發病機製如下:
一.生物因素
  1、近年不少作者研究結果說明品行障礙在成因上生物因素起一定作用。如D.O.Leuis(1981)等不少作者研究結果,指出少年以社會行為明顯與兒童、少年時期顱腦、麵部外傷、圍產期損害,有密切關係,北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在80年代對兒童和少年品行障礙和少年犯罪的係統調查研究結果證明這些兒童、少年與沒有品行、障礙的對照組加以比較,研究結果說明研究組兒童、少年較對照組無論在個人史、分娩期圍產期,以及嬰幼兒期都有明顯多的顱腦外傷、圍產期疾病或外傷,以及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疾病包括癲癇等疾病。少數病(案)例還有較對照組多的嚴重軀體疾病。國外許多學者根據少年罪犯與對照組(非少年犯)研究結果說明品行障礙及其嚴重類型患者的父母二係,三代人家庭成員中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癡呆等患者明顯多於沒有反社會行為的對照組多,有些研究還指出研究組對象,在嬰幼兒期有明顯發育緩慢表現,如說話開始晚,走路、牙齒生長較晚。另外研究還說明少年罪犯的智商測查結果常是屬於低智商(如智商一般是90或低於90),特別是屢犯尤為明顯,Wect和Farriugton(1973)研究發現控製了家庭因素後,低智商仍是明顯的。
  攻擊性也是一種心理特質,被視為品行障礙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其他心理特質如衝動性、尋找刺激行為一樣,與品行障礙的發生有內在的生物學聯係。Mednick(1981)對有暴力行為的少年犯研究表明具有異常腦電圖者(過度緩慢的Theti波和異常快速Beta波)占1/4~1/2,但在一般(正常)人群中異常表現隻占5%~25%(Kovi,l978)。這種異常腦電圖改變被解釋為少年犯存在大腦發育成熟緩慢的表現。Zuckerman等為評估最合適的刺激,發展了尋找刺激量表(sensationseekingscale,SSS)。SSS包括4個主要方麵:尋找刺激和冒險、尋找體驗、對情感的不可抑製性、煩惱易感性。SSS得分高者,精神異常行為較多,而煩惱易感性與兒童的品行障礙存在明顯關係。
  2、遺傳因素:眾所周知,遺傳因素在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從理論上講,研究遺傳與個體行為關係多多少少要受到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很難肯定確立個體行為中哪些屬於遺傳決定的,哪些又是社會和環境決定的。從臨床觀察發現,父母有反社會行為或犯罪記錄者,其子女的行為問題要明顯增多。
  3、生化改變:對有衝動、攻擊性、反社會行為的個體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HT及其兩種代謝酶多巴胺-β-羥化酶(DβH)和單胺氧化酶(MAO)上。在成人中研究顯示5-HT水平降低與攻擊行為、暴力行為有關。在兒童和少年中發現,腦脊液中5-HT的代謝產物5-羥吲哚醋酸低的個體中,發生破壞性行為障礙(包括ADHD、對立違抗障礙和品行障礙)較多。
  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HT係統在個體行為與外界環境及其調節中起重要作用。BFS是一個廣泛的行為係統,其功能是促進行為主動適應環境。它在中腦多巴胺係統內整合,由犒賞和厭惡刺激來激活。BIS是通過“比較”和“抑製”行使作用,比較現實環境和所期望的行為。當不適當行為出現時則抑製BFS,它由中隔海馬係統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5-HT共同完成。
 二.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因素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強調少年品行障礙及其嚴重類型最多見於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近年雖有不同爭論。
  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會化不斷完善化的重要階段,是一個逐漸發展到成熟的中間過渡時期,存在錯綜複雜的多層麵的不成熟因素和成熟因素的相互交錯,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家庭是影響兒童、少年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最主要職能之一在於養育、管教子女,教育子女逐步導向完善的社會化,學齡和青春期是接受社會化較好的一個時期,這一階段為孩子的社會化初步奠定基礎,世界觀逐步形成。社會角色的塑造和形成大多紮根於兒童、少年期。在雙親幫助、培育下孩子通過社會學習一步步接受了社會規範、行為準則,並把社會所認可的行為模式,逐漸內化為本人人格的組成成分,同時將社會反對的行為模式內化為本人良心所鞭策的力量,形成製約本人行為的動力。這樣,這位少年即由原來的“自然人”得以變成為社會所接受的成員,這一過程就是社會化過程,絕大多數少年通過社會化的不斷完善,能夠順利地完成社會化,但是也有少數少年,根據國外國內長期縱向研究約占30%的少年,主要由於家庭,學校等某些非社會化因素的強有力影響,而導致習得了不良行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的職能作用和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可影響社會的鞏固和發展,家庭通過家庭成員的密切感情聯結,養育和教育的功能可以把大量違背社會規範、行為準則的不良思想和行為約束、限製或消滅在家庭範圍之內,從而不致擴散到社會,因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安定。家庭的這種社會控製職能之有力發揮,正是實現社會控製的最基本的力量和根源。不良的,非社會化家庭環境因素,“問題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少年品行障礙,特別是少年犯罪有關係,某些預防和治療措施,教育和行為矯正,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家庭成員如父母親與學校社區等共同協力,才可能較好地完成。主要家庭環境因素如下:
  1、家庭嚴重不和睦;
  2、缺乏愛的,溫暖的親子關係;
  3、雙親對孩子缺少監督或監督無效;
  4、雙親對孩子的管教過嚴或不當;
  5、不良的社會交往;
  此外,多人口家庭(在我國以5口人以上)少年罪犯比率高。雖然一般來講,社會因素在成因上總是起主要作用,但是任何的社會因素都是通過少年的個體的生理-心理機製,也可以說歸根結底,是通過個體大腦的物質過程才形成的,個體的違法犯罪行為的心理與行為障礙的。

02品行障礙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品行障礙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主要是反社會性行為,無器質性並發疾病。所以一經發現,需積極治療,平時也應做好預防措施。

03品行障礙有哪些典型症狀

  品行障礙主要是反社會性行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及社會準則的行為,表現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麵偷竊貴重物品或大量錢財;勒索或搶劫他人錢財或入室搶劫;強迫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或猥褻行為;對他人進行軀體虐待(如捆綁、刀割、針刺、燒燙等);持凶器故意傷害他人;故意縱火;經常說謊,逃學,擅自離家出走或逃跑;不顧父母的禁令,常夜不歸宿;參與社會上不良團夥,一起幹壞事,故意破壞他人財物或公共財物。

1.攻擊他人或動物

  傷害,毆打,威脅,恐嚇他人;虐待小動物或比他(她)小的兒童或殘疾兒童;使用刀、槍、棍棒、石塊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軀體的傷害,男孩多表現為軀體性攻擊,女孩多表現為言語性攻擊,如咒罵、侮辱等;搶劫錢財,年少時表現為搶劫,敲詐同學,年齡大些後或幾個人一夥共同搶劫路人,武裝搶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可向女性發生性攻擊,強迫他人與自己發生性行為,女性可因與異性發生性關係而獲益以滿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賣淫的道路。

 2.對立違抗性行為

  指對成人,特別是家長所采取的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表現為經常說謊(不是為了逃避懲罰);易暴怒,好發脾氣,常怨恨他人,懷恨在心或存心報複;常拒絕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規定,長期嚴重地不服從;常因自己的過失或不當行為而責怪他人;常與人爭吵,常與父母或老師對抗;經常故意幹擾別人;常違反集體紀律,不接受批評。

3.故意破壞財物

  故意破壞他人物品或公共財物,在公共場所或名勝風景區胡塗亂畫,使有價值的物品失去價值,通過放火等方式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

4.偷竊

欺詐多表現為先拿家長的錢或物,開始時數量較小,當所偷錢財不能滿足自己消費時則會去偷同學,偷路人,偷商店,有時為得到家長的錢,可以編出謊話進行欺騙。

5.違犯社會準則

  經常說謊以騙取好處(物質上或精神上)或者是為了逃避責任(懲罰、責備);逃學,由於厭惡學習或學習成績差,患兒對家長講是去上學,對老師講則是因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遊蕩,打電子遊戲,玩耍;夜出不歸,經常在外過夜,雖經家長勸說仍然不能改正,嚴重者可四處流浪,乞討街頭,男孩很容易被壞人利用,女孩容易被引誘,甚至被拐賣。

  以上行為出現在18歲以下,會明顯影響到患兒的社會交往、學習,10歲以前出現的品行障礙稱為兒童期發作型,多數表現為單獨行動,因此又稱為非社會化型、非團夥型,10歲以後出現的品行障礙稱為少年期發作型,如果為結夥行動,稱為社會化型、團夥型。

  如果以上所述品行問題較嚴重,從性質上和嚴重程度上足以達到違犯法律的時候,就構成了青少年犯罪,要受到法律的製裁。

 6.伴隨的其他問題

  Szatmari等(1989)調查發現,4~11歲的男童中純品行障礙占2.6%,純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占5.1%,3.7%的兒童兩者都存在;女童中純品行障礙占1.0%,純ADHD占2.2%,1.2%的兒童兩者都存在,42%的ADHD患兒有品行障礙,56%~59%的品行障礙患兒同時有ADHD,16%~33%的品行障礙患兒存在抑鬱症,62%患兒可同時有焦慮障礙。品行障礙患兒可存在認知障礙,智力問題,表現在解決問題,完成社會活動,適應社會方麵的能力不足。

7.合並問題

  常合並多動症、情緒抑鬱或焦慮,情緒不穩定或易激惹,也可伴有發育障礙,如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差、閱讀困難、運動不協調、智商偏低等。品行障礙患者一般以自我為中心,好指責或支配別人,故意招人注意,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04品行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由於少年品行障礙特別是少年犯罪,是一個複雜的涉及廣泛內容的社會曆史問題,並非單純的醫療問題,探討幹預和治療以前必須先要探討客觀預防,這就勢必要闡述我國關於對少年犯罪的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政策和措施,限於篇幅,僅對微觀預防方麵略加討論

  品行障礙是兒童行為問題的嚴重後果,一旦孩子的行為問題發展為品行障礙,它的治療是無藥可用的,而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可能有些幫助,但矯治起來十分困難所以早期預防對於防止品行障礙的形成極其重要

  在預防方麵,首先在家庭養育管教上,為使兒童行為問題避免發展成品行障礙,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充滿愛心的家庭處於兒童期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尚不完善,再加上其模仿性強,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缺乏抵抗力,所以家長要注意避免孩子與不良的人或宣傳品接觸,並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係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其獨特性,個體間又有明顯的差異,如果父母及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盲目地在孩子之間進行攀比,很容易使孩子內心緊張、焦慮,這類兒童多趨向於退縮,會用攻擊性行為來發泄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因此,父母和老師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氣質特征,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之心情愉快,減少緊張焦慮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據調查,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學習困難占學習困難兒童的93.1%,厭學、逃學及其他行為問題明顯增多,所以,早期教育應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人格的培養、心理的健康為基礎

  父母要善於教育和引導,使孩子得以順利地逐漸地完善社會化過程,即主要地使孩子學會社會規範、行為準則,確立正確的是非和道德觀念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家庭和社會的關係其次,學校是孩子進一步發展社會意識的最重要基地孩子們接受了深入的社會學習,特別是在校接受智能和品德的培育,有力地發展了個人內省力和自我控製能力,逐漸地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少年違法或犯罪行為,並非單純少年自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在預防、幹預上必須把上述著眼於家庭的微觀預防與宏觀預防(國家、社區性預防幹預和與治療係統)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廣大少年兒童,以及預防、幹預,治療少年品行障礙及其嚴重類型的社會網絡係統,形成和發揮整體性積極保護幹預的組織和力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說由家庭管教、到學校教育,社區幫助小組幫教,工讀學校集中管理教育到少年管教所、勞動教養組織懲處性集中改造教育等形式一體化預防、幹預、教育、改造的完整體係並針對不同性質問題不同危害社會程度區別對待,處置發揮國家、社會各方麵力量,共同努力

  當前就微觀預防和幹預來說,重要任務在於提高父母親的文化教育素質,以改善和加強兒童、少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針對孩子管教上的粗暴、縱容和對孩子的嬌慣溺愛

  就大多數品行障礙患者來說,他們的反社會行為都是一時性的表現,一般是在接近成年以前這些行為就漸漸減少,甚至消失了,對這類患者的預防、幹預的責任,主要是落在雙親的肩上,而且根據國內外經驗都證明:最有效的幹預者,就是患者的父母親也有一些反麵教訓說明,如果警察或政府機關過早地對輕微情節品行障礙的兒童少年進行幹預往往會把事情弄糟,這種幹預往往形成明顯精神創傷這是因為兒童、少年年紀較小,身心發育不成熟,缺少辨別是非能力,易於接受外界不良影響,為了保護未成年人避免精神傷害,以利於患者的改過自新對輕微或初犯的品行障礙患者要盡可能地避免社區幹預或公、檢、法部門審理,對家庭、學校管教和教育不能取得明顯效果的品行障礙或者嚴重情節的患者,根據條件和情況可參加鄰裏街道、居民組織等有關幫教小組或社區工讀學校以取得社區性幹預或治療,多數患者可留在原學校、工廠、單位等,參加幫教小組接受幫助一部分人,可送到工讀學校接受集中教育國外通常所強調的治療性社區幹預措施,是教給參與者的以解決人際關係困難和改善家庭關係的技巧和方法工讀學校是挽救輕微危害行為的特殊教育機構之一,在校的品行障礙兒童少年,一般經過1~2年的集中學習和接受幫助教育,認識和改正錯誤以後,重新回到正常學校繼續學習也可根據條件參加工作,對罪行輕微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少年,我國實行有效的一種方法是勞動教養,它是一種強製性教育改造措施,在管理方式上在勞動條件上都與監獄不同

  對罪行嚴重,具有較大危害性的少年,或者業已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少年犯罪分子必要依法懲處對少年犯的關押教育必須貫徹教育感化和改造的精神,懲辦的目的在於把罪犯改造成為有益於社會的新人

05品行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品行障礙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可通過心理谘詢進行診斷和治療。

  該障礙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主要表現為明顯的不服從、違抗或挑釁行為,即以對立違抗性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沒有更嚴重的違法或冒犯他人權利的反社會性或攻擊性行為。

06品行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品行障礙飲食宜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品行障礙的常規方法

  品行障礙歸根到底屬於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涉及醫學、社會學、法律、教育等多個領域,在品行障礙的保健和幹預中,重點在於預防和以上多個部門攜手共管,早期發現,調整環境,正麵教育。盡管如此,品行障礙的處理仍然是兒童心理衛生領域的一大難題。目前還缺乏單一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1.藥物輔助治療 僅僅對品行障礙而言,目前尚無一種藥物能有效地治療品行障礙。但對其伴隨的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藥物治療,無疑可以使這些行為的消除為最終解除品行問題打下鋪石。對注意缺陷和多動患兒進行興奮劑治療,對情緒抑鬱或焦慮患兒進行情緒調節劑治療,都不失為一種可以選擇的成功治療方法。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給予對症治療,如衝動、攻擊性行為嚴重者可選用小劑量氯丙嗪、氟呱啶醇或卡馬西平等藥物。如伴有活動過多,可選用呱甲酯(利他林)、匹莫林(苯異妥英)等中樞神經興奮劑。對情緒焦慮者可服用地西泮等抗焦慮藥。

  2.對家長的教育重點放在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上,改變家長的教育觀點和方法。糾正父母對其子女不良行為所采用的嚴厲懲罰或熟視無睹的教育方式;訓練父母學習運用適當的方法與子女進行交流,用討論和協商的方法,正麵行為強化輔以輕度懲罰的方法對子女進行教育;通過社會學習方法讓患兒發展社會可接受的行為,對兒童麵臨的問題或困難要主動去解決,或者在與兒童商量中解決問題。

  3.家庭治療 將整個家庭視為一個功能係統,而不僅僅是將焦點集中在兒童身上,通過各種方法改變家庭功能結構,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互動,來改變體現在患兒身上的不適當交流方式,從而達到解決現實問題之目的。包括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親子之間的關係;減少家庭的生活事件及父母的不良行為。家庭的治療效果取決於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與合作,否則,難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日間治療 可采用日間治療、周末治療或者短期住院治療的方式,將患兒從家庭環境中暫時解脫出來,與可能導致患兒品行問題的父親分開,一則可以使受虐待、遇到應激的患兒借機渡過危機;二則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醫療上的幫助,心理上的支持;還可以在安排良好的治療過程讓患兒的認知發生改變,進而引起行為的變化。

  5.認知和行為治療 品行障礙的患者存在認知缺陷,認知療法目的在於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行為治療目的是為了改變或消除患者的不良行為,主要采用正性強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為模式,促進社會行為的發展。較常用、效果較好的行為治療為陽性強化法。對每個品行障礙的患兒,所要消除的不良行為(靶症狀)都不一樣,將其靶症狀在治療過程中以良好的行為取代。每當不良行為被良好行為取代時,則給予物質、精神或社會性獎賞,以求得良好行為的保持。這種方法至少可以部分解決品行障礙的行為問題。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