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體因素
包括生物學因素和個性因素。生物學因素是指在進食障礙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罹患進食障礙和其他精神類障礙的人多於正常人群)和部分腦區的功能異常;個性因素是指進食障礙患者中常見典型的人格特點——追求自我控製、追求完美和獨特;愛幻想,不願長大等。在青春期即容易表現出自主性和依賴性的強烈衝突,引發進食的問題。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進食障礙的發生、發展、維持和康複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會文化因素
現代社會文化觀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條作為自信、自我約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發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強大和獨立時很容易將目標鎖定在減肥上。而媒體大力宣傳減肥的功效,鼓吹極致身材人人皆可擁有,也讓追求完美、幻想極致的女孩更容易陷進去。
對於達到住院標準的進食障礙患者而言,其死亡率約為12%;而被診斷為重度營養不良的患者中,死亡率為15%-20%;單就神經性厭食症來說,死亡率也達到了0.56%,為普通人群中年輕婦女死亡率的12倍以上。大約有半數的神經性厭食症患者能夠得到痊愈,大約30%的患者臨床症狀部分緩解,20%在症狀上沒有改善。而根據DSM-IV所提供的數據,在神經性貪食症患者中,由於其營養程度大多良好,因此不會導致患者的死亡。
1、主觀暴食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往往給自己規定了嚴格的進食計劃,當她(他)們比計劃多吃一些後,會主訴“暴食”了,這種症狀稱為“主觀暴食”。
2、怕胖
進食障礙患者的怕胖與正常人群中的怕胖具有明顯的不同,她(他)們給自己製定的體重上限低於正常體重的最低限。
涉及到一級、二級、三級預防的範疇一級預防包括積極的健康教育——營養學的知識,健康的審美導向,培養積極的自我肯定、積極的人際關係,控製減肥藥的廣告和銷售等;二級預防包括普及進食障礙的知識,增強基層醫療機構識別和轉診進食障礙的能力;三級預防包括增強專科醫院識別、診治進食障礙的能力
一、食欲減退
1、軀體因素
(1)胃腸道疾病如潰腸病、胃炎、胃癌等造成胃腸道功能低下,引起食欲減退。
(2)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腦瘤導致顱內壓增高,出現食欲減退或嘔吐。
(3)代謝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低血液等影響進食中樞引起食欲減退。
(4)前庭功能障礙如暈動症、鏈黴素中毒等可引起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這是由於前庭器官的病理性興奮傳達到腦幹前庭神經核,並由此擴及到相鄰的迷走神經背核,迷走神經異常興奮引起的。
(5)腹腔內器官疾病如肝炎、膽道疾病等均可反射性地引起惡心嘔吐、食欲減退。
(6)妊娠亦可引起食欲減退,可能與雌激素增多有關。
2、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焦慮、恐懼可引起食欲減退,精神因素解除後食欲即可恢複。神經衰弱、抑鬱症亦有食欲減退。
神經性厭食指精神因素引起的以明顯的食欲減退和體重下降為主要表現一組疾病。常見於青少年,尤以女性多見,病前性格大多拘謹、刻板和強迫性特征。
3、藥物因素
嗎啡、可待因等藥物可直接作用於中樞而引起惡心、食欲減退。酒精、紅黴素、磺胺類抗菌藥等作用於胃腸道引起惡心、食欲減退。
二、食欲亢進
1、軀體因素
(1)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謝增強、食欲增加、攝食量成倍增加,但體重並不增加。
(2)丘腦下部病變:丘腦下部的腫瘤或炎症影響到攝食中樞後,可引起食欲亢進,體重增加。
2、精神因素
(1)躁狂症:由於患者興奮性增強、動作增多、消耗增多,出現食欲亢進。除此外,還可見到躁狂症的其他症狀。
(2)精神分裂症:此類患者可受幻覺或妄想的支配出現一次性進食大量食物,根據病程及仔細的精神檢查鑒別不難。
(3)kleine-levin綜合征:表現為發作性的沉睡和貪食,發作一般持續數天,患者醒了就吃,食量很大,吃了就睡,體重常有明顯增強,多見於男性青少年。
(4)精神發育遲滯:此類患者可出現食欲亢進,暴飲暴食。由於其智能障礙,自控能力下降,本能活動亢進。智能測查可明確診斷。
三、拒食
1、精神分裂症受妄想和幻覺的支配可出現拒食行為,如被害妄想的病人怕人向飯裏投毒而拒食。
2、抑鬱症受自殺觀念的支配可出現拒食行為,木僵時亦出現拒食,此外還有抑鬱症的其他症狀,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經治療抑鬱情緒好轉後,拒食行為亦有好轉。
3、癔症應激後迅速發病,可出現拒食行為,根據病程及病前性格不難診斷。
4、意識障礙各種原因導致意識障礙可出現拒食,仔細檢查可發現相應的陽性體征。
四、進食障礙可能包括的主要症狀
1、食欲亢進,暴食、貪食(吃得太多),攝食量明顯增加,多是成倍增長,伴有或不伴有體重增加。
2、食欲減退,厭食(吃得太少),食欲降低、進食量減少。
飲食的意義不僅在於維持人類生命,更重要的是合理的飲食入量可供給各種必要的營養成份和熱量,滿足機體營養的需要,以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和預防疾病,對伴有進食障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病態心理分析,采取適當護理措施,促進正常進食,以保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順利進行。
患者需要注意加強營養,提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以保證在少進食的同時保證營養的充足和全麵。進食困難的可以采取胃管提供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一、治療原則
神經性厭食患者常有治療動機不足,抵觸甚至拒絕治療的問題存在,嚴重低體重常常因加重了病態歪曲的認知而加大了治療的障礙。對體重指數低於15的患者通常建議住院治療,以保證營養改善和體重增加,促進治療療效。對體重指數12以上,沒有其他嚴重合並症,且有治療動機的患者,可以嚐試門診強化治療(每周至少與醫生會談一次,進行軀體和心理狀態的評估),如治療有效(體重每周增加至少0.5-1kg),則可繼續,否則需住院治療。
住院治療主要解決嚴重營養不良、嚴重合並症,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治療動機,保證出院後的後續治療成為可能。門診治療常常需要持續1年甚至更長時間。
二、治療方式
厭食症的治療包括軀體輔助治療、心理治療和精神藥物治療三大部分。
1、軀體輔助治療
包括營養重建和治療並發症。營養重建是指幫助厭食症患者重新開始攝入足夠的營養,以改善嚴重的營養不良,恢複健康體魄。原則上根據患者每日平均需要的基礎能量再加上恢複先前的損耗所需的額外能量來設定患者每日需攝入的營養量,然後根據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心理承受能力來製定飲食計劃。保證營養重建計劃的執行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這裏的行為治療是必要的。對惡病質和進食困難以及體重明顯減輕而不配合治療者,可采用鼻飼法,也可以靜脈輸入高營養液。嚴重者需強製住院治療。治療並發症包括處理由於嚴重營養不良已經造成的各種軀體合並症,如貧血、低鉀、低磷血症、感染、水腫、饑餓性酮症、消化不良、便秘、營養不良性肝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另外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預防營養重建過程中的危機——再喂養綜合征——指長期進食量很少或不進食的患者在恢複進食後出現的一係列水、電解質及相關的代謝紊亂。一般在進食3-4天內出現,早期評估高危患者:嚴重營養不良、再進食速度太快、腸內營養的患者容易出現再喂養綜合征。預防措施包括住院監測,控製營養補充的速度等,以及及時發現指征並對症處理。
2、心理治療包括
行為治療、支持、認知治療和家庭治療等。
(1)行為治療:對治療存在抵觸心理或根本拒絕治療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特點,單純的營養重建計劃和心理支持、糾正認知等往往難以達到治療目標,所以在厭食症的心理治療中行為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在於保證患者的營養重建、體重增加,為進一步的心理康複提供基礎。
包括製定進食計劃、執行進食計劃、糾正相關異常行為三部分。進食計劃包括一日三餐和加餐計劃,在保證熱量攝入和營養平衡的基礎上與患者協商進食內容、次數和時間;進食計劃的執行包括監督和自我監督,住院患者應在護士的監督下完成進餐,門診患者應在協商同意的情況下接受家人的監督或自我監督;針對不同患者的相關異常行為,糾正異常行為的內容常包括防止患者拒食、藏匿食物、嘔吐、過度運動、使用瀉藥、利尿劑、減肥藥等有害物質,針對異常行為的出現設置矯正措施,住院患者常包括集體就餐、限製活動範圍和量、安全檢查排除有害物質使用的可能等。
(2)支持治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是行為治療及其他治療得以進行的關鍵,這通常通過支持治療來獲得。支持治療一般包括肯定和鼓勵患者治療的願望,肯定其麵臨的困難和努力,支持患者對生活的追求,保證治療可以帶來積極的改變而不是災難性的後果(通常指變成大胖子),保證在治療中的陪伴和關懷,並積極提供相關健康教育的內容——營養學知識等。
(3)認知治療:針對患者有關食物和體形的超價觀念進行,如針對體形——她們常常認為體形決定了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了人生的成敗,完美的體形可以改變人生;針對食物——隻要開始吃就會失控,多吃一小口就會長胖,體重會無限製地長下去等。針對體相障礙的患者要明確指出這種感知的病理性,鼓勵其忍受痛苦、為所當為。
(4)家庭治療:以‘患者個人的症狀反映了家庭關係的問題’為理論依托,和家庭成員一起工作,發現家庭內部僵化的、適應不良的關係模式,嚐試通過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來促進症狀的改善。尤其對於18歲以下和仍與父母同住的患者,家庭治療應是治療中必要的部分。
3、精神藥物治療
治療主要是對症,應選用不良反應小的藥物,且以小劑量治療為宜。針對病人的焦慮症狀,尤其是麵對食物時的擔心和恐懼,可使用小劑量抗焦慮藥,如勞拉西泮0.25mg-0.5mg飯前服用,嚴重者可使用氯硝西泮等長效苯二氮卓類藥物;針對抑鬱症狀可使用SSRI、SNRI類抗抑鬱劑;針對體相障礙和超價觀念可嚐試使用小劑量的奧氮平等抗精神病藥物;針對自傷、自殺及其他衝動性行為可短期應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小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