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精神> 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簡介

相關問答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機體發生了生理變化而引發了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變化,例如:老年性癡呆、經期精神緊張、更年期綜合征等等。這些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行為的變化,與當事人社會認識無關,其心理、行為的變化不受自我意識的控製調理。

  身心疾病是由心理社會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軀體病理形態變化的一類疾病。其臨床表現以軀體症狀為主。

【詳情】

01身心疾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現代醫學模式認為心身疾病是多種因素複合形成的。不同的心身疾病及不同階段,各種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曆史上有關心身疾病的致病學說反映了不同時期學者的認識,以不同的視角來看都是相對真理,但是,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心身疾病。其實現在的多因素發病學說也是在各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一、心理動力學說

  主要由精神分析學家提出,他們認為心身疾病因是潛意識衝突與軀體與器官功能的聯係。對心理動力學說,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貢獻。Deutsch提倡器官語言,認為是潛意識衝突的心理動力供應特定器官,表現的症狀就是符號化了的“器官語言”。Alexander則認為潛意識衝突導致精神緊張,改變了交感或副交感神經係統的機能,擾亂了神經內分泌係統而出現器官症狀,可見心理動力是病因,而發病機製則各人解釋不盡相同。

  二、心理生理學說

  如果說心理動力學是強調病因,則心理生理學說著重於發病機製。Cannon的“應急”反應,巴甫洛夫的實驗神經症,都說明神經刺激可以影響和改變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動可影響生理過程,甚至引起疾病。Selye的“應激”學說更帶動了內分泌學家及心理學家的參與,近年來發展較較快的臨床心理生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的臨床應用相結合,對於將心身醫學整合到臨床各分支學科無疑將會有極大的推動。其實心理生理學說已經不限於情緒活動對器官功能變化的觀測,同時也注遺傳素質等生物學因素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心理生理學方向的倡導者是Wollff和Holmes等人。

  心理生理學說在現代心理應激理論(不是Selye的應激概念)有充分的體現,可以認為是當前心身障礙致病學說的代表。

  三、學習理論

  傳統的學習理論,隻是指條件反射學習,不論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還是Skinner的操作條件反射,都是將強化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要素來說明的。人類心身障礙症狀的形成,固然有條件反射的因素存在。但是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及模仿可能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是A.Bendura為代表的學派提出的。他們對學習的認識有以下四點。

  1、觀察學習與模仿: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是指借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掌握複雜的刺激,反應、強化相互關係的學習方式。模仿也是觀察他人行為後,進而仿效的學習活動與觀察學習不盡相同。

  2、學習與行為表現:學習中吸收信息,而行為表現是根據新信息、新認識做出的行動。所以,學習並不一定有行為表現,這說明“學習”與“行為表現”並不一定相同。

  3、強化的作用:個體可以不經過強化來學習,即強化並非觀察學習所必須。獎勵與懲罰隻是觀察者提供參考及有用的信息;強化影響的是表現,而不是學習。

  4、自身行為影響:個體不僅受他人行為影響,也受自身行為影響。前者稱為替代性強化,而後者則稱為本能性強化,是個體自身以內化標準規範強化行為。

  心身障礙有一部分是習得的,其中有的屬於條件反射性學習,如哮喘兒童可因哮喘症狀獲得父母的倍加照顧(獎勵性強化);也有是通過觀察或認知而習得的。如兒童的有些習慣可能是對大人習慣的模仿。因為這些習慣的養成中並無強化的影響。又如醫學生中常見的是學什麼病,出現什麼症狀,則完全是認知後的自我暗示,可以納入本能性強化。

02身心疾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由於腦細胞水腫,顱內壓增高,可出現視力模糊、疲乏、淡漠,對周圍環境無興趣,頭痛、惡心、嘔吐、嗜睡,抽搐和昏迷,此外還有呼吸、心跳減慢、視神經乳頭水腫,乃至驚厥、腦疝。

  2、水腫:由於水瀦留,體重增加,細胞外液容量增加可出現水腫。

  3、可有唾液及淚液分泌增加:初期尿量增多,以後尿少甚至尿閉。重者可出現肺水腫。

03身心疾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1、精神、神經症狀

  更年期的精神、神經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如焦慮、抑鬱、煩躁、易怒、易哭、疲乏、皮膚蟻走感等,總覺得成群的螞蟻在皮膚上、頭發裏爬來爬去,很難受,經皮膚科檢查卻並無異常發現。

  2、“潮熱”症狀

  “潮熱”是更年期女性經常遭遇的症狀。在無任何誘因下,熱感從胸部向麵部和雙上肢迅速蔓延,有時伴有心慌、出汗。還有的病人以夜間潮熱為主,常常是半夜醒來,渾身大汗,潮熱和夜汗,發生的原因都是雌激素缺乏,導致血管收縮舒張運動處於無政府狀態。

 3、心悸的症狀

  心悸,也就是“心慌”,也是更年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更年期婦女說這種感覺簡直就像“做賊心虛”,很不是滋味兒。當外界有突然響動,有時動靜並不大,自己卻感到一陣心慌,心髒“突突突”地跳個不停,需要好大一段時間才能漸漸平靜下來。反複做心電圖檢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平板運動試驗,結果常常正常,充氣量發作時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

04身心疾病應該如何預防

  早睡早起、定時起居,每晚保證7~8小時睡眠有條件者要在午餐後再睡半小時到1小時,晚間不宜看驚險悲慘的電視或電影;按時定量用餐,注意避免過饑過飽,特別是晚間不能飲用濃茶或咖啡;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因更年期容易便秘,不按時大便可加重便秘;按時上班工作或學習,不要過度疲勞;定時有計劃地進行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根據個人的愛好,可適當地參加一些鬆弛精神和體力的活動,如讀書、養鳥、栽花、下棋等可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多與朋友交流,分散注意力

05身心疾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身心疾病診斷要點

  1、明確的軀體症狀。

  2、尋找心理社會因素並明確其與軀體症狀的時間關係。

  3、排除軀體疾病和神經症的診斷。

  二、身心疾病診斷程序

  1、病史采集:除與臨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還應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會方麵的有關材料,例如心理發展情況、個性或行為特點、社會生活事件以及人際關係、家庭支持等,從中初步尋找與心身疾病發生發展有關的一些因素。

  2、體格檢查:與臨床各科體檢相同,但要注意體檢時病人的心理行為反應方式,有時可以從病人對待體檢的特殊反應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質上的某些特點,例如是否過分敏感、拘謹等。

  3、心理學檢查:對於初步疑為心身疾病者,應結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談、座談、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直至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學檢查方法,對其進行較係統的醫學心理學檢查,以確定心理社會因素的性質、內容和在疾病發生、發展、惡化和好轉中的作用。

  4、綜合分析:根據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結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論,對是否心身疾病、何種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會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機製等問題作出恰當的估計。

06身心疾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心身疾病屬於精神性疾病,臨床上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食物方麵應盡量的清淡、易消化,避免過於油膩、過甜等因素造成腹部產氣增多,從而誘發心理不適。健康而攝取該攝取的營養物質的方法。要懂得合理飲食首先得知道合理膳食,合理膳食也稱為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得能量及營養素在數量上能滿足不同生理條件、不同勞動條件下用膳者的要求,並且膳食中各種營養之間比例適宜的膳食。可多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具有放鬆精神狀態的作用,如獼猴桃、檸檬、楊桃等水果,以及胡蘿卜、西紅柿、青菜、蓮花白等蔬菜也具有大量維生素C。

07西醫治療身心疾病的常規方法

  1、勞逸結合、積極休息

  在安排工作上要適當限製勞動時間,不宜連續工作,不應過度緊張,勞動強度不宜過大。每天工作或學習以6~8小時為宜,每1~2小時應休息10~15分鍾。

  2、環境宜人

  盡量使住房達到通風好、采光好、溫度和濕度適宜,房內陳設簡單、整潔、舒適、大方的條件。

  3、膳食需科學調配

  一日三餐要科學:動植物食物搭配,以植物為主;不偏食、不挑味、粗細搭配;不甜不鹹不膩;定時進餐、餐次適宜、不過飽;少吃油炸、燒烤和熏製食品。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