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共同闡述精神疾病的發病機理: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隻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協作下,遵循“需求鬥爭獎賞”規律,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欲、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發展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當然要受到懲罰。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鬥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鬥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鬥爭對象,鬥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麵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
1.有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人)
2.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隻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患者沒有了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迷失了鬥爭的方向。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選錯了鬥爭的對象,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4.雖有主導需求,卻逃避鬥爭,獎賞自然也無從談起(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采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
5.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
被害妄想:這是所有精神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多數病人采取忍耐、逃避的態度,少數病人也會“先下手為強”,對他的“假想敵”主動攻擊。對此,最重要的是弄清病人的妄想對象,即:病人認為是誰要害他。如果病人的妄想對象是某個家裏人,則應盡量讓這位家屬遠離病人,至少不要讓他與病人單獨在一起。
抑鬱情緒:精神病病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悲觀厭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自殺成功的病人,是在疾病的恢複期實施自殺行為的。病人在精神病症狀消除以後,因自己的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正確對待升學、就業、婚姻等現實問題,感到走投無路,因此選擇了輕生。對此,家屬一定要防患於未然,要盡早發現病人的心理困擾,及時疏導。
極度興奮:病人的精神症狀表現為嚴重的思維紊亂、言語雜亂無章、行為缺乏目的性,這類病人也可能出現自傷或傷人毀物。由於病人的興奮躁動是持續性的,家屬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般比較容易防範。家屬要保管好家裏的刀、剪、火、煤氣等危險物品,但最根本的辦法,是使用大劑量的、具有強烈鎮靜作用的藥物來控製病人的興奮。
藥源性焦慮:抗精神病藥的副作用之一是可能引起病人莫名的焦躁不安、手足無措。
1.性格改變。性格變得與平時不一樣了,比如表現孤僻,不願見人,常常發呆,獨自發笑,悲觀厭世,對人冷漠,對事物的興趣降低,整天疑神疑鬼,情緒多變,對他人懷有敵意,無故發脾氣或者緊張恐懼,長期回避社交和工作等。
2.行為異常。行為作派變化明顯或者變得讓人不可理解了,比如表現長時間照鏡子,整天不洗臉梳頭,工作能力下降,睡眠日夜顛倒,走路愛靠牆根,穿著打扮怪異,不願做家務,好對人和事糾纏不清,整日臥床不起,好管閑事,無故摔或者砸毀物品,收藏雜物、髒東西等。
3.言語異常。說話的方式方法變得不正常了,比如自己和自己說話,無故大吵大鬧,滿口髒話,與實際不存在的人對罵,愛說的人變不愛說了或者不愛說的人變愛說了,說的話或者深奧難懂,或者不符合邏輯,或者前言不搭後語,愛提一些"耳朵為什麼不會吃飯"之類荒唐的問題,說背後有人議論自己,窗外有人說自己的壞話,廣播電視節目是專門針對自己的等。
總之,如果一個人現在與過去相比,像是變了一個人,與他人相比,明顯與眾不同,那他就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必須到專科醫院診治,否則會使症狀惡化,增加治療難度,增加複發機會,增加住院時間和費用,增加自殺危險性,社會功能減退,造成精神殘疾。
注意精神衛生,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培養強而均衡的性格和良好生活習慣積極預防和及時治療軀體疾病實行優生優育,杜絕近親婚配等,都是預防精神病發生的有力措施精神衛生內容豐富,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從兒童時期就進行培養教育,使孩子養成性格開朗、樂觀向上、忠誠老實、講文明、懂禮貌、通情達理的性格不要過於溺愛,要孩子不斷克服膽小任性,自私、好勝的不良個性,以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2、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學習、工作、戀愛、婚姻、家庭及鄰居關係,碰到問題正確對待,冷靜的處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難解決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領導、好友或親屬幫助,爭取矛盾妥善的解決,及時的緩解苦悶,盡快消除煩惱,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憂愁叢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的高、看的遠、以免精神遭受創傷
3、工作勞動之餘,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強政治時事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主義新風尚適當參加文體活動,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不賭博、不聽黃色歌曲,不看黃色小說,遵紀守法、爭取成為對四化建設有貢獻的人這樣才能心情舒適、胸懷寬廣,增強軀體和精神的免疫力
針對精神病的檢查診斷工作,專家提出了RDC診斷標準:活動期至少具有下列兩項者,可確診為精神分裂症;具備一項者,作為疑似病例處理。
1、思維被廣播,思維被插入,思維被奪。
2、被支配(或被影響)妄想,其他怪異的妄想,或多個妄想。
3、軀體妄想、誇大妄想、虛無妄想或其他妄想,但不伴被害或嫉妒內容,且持續一周以上。
4、任何類型的妄想,伴任何形式的幻覺,且持續一周以上,這也是精神病的檢查診斷標準。
5、持續評述患者行為或思想的幻聽,或兩人以上的會話性幻聽。
6、與患者的情緒不協調的言語性幻聽。
7、任何形式的幻覺,終日存在且持續數日,或斷續出現持續一月以上。
8、顯著的思維形式障礙,伴鈍化或不適切的表情,或伴任何類型的妄想或幻覺,或伴顯著的行為紊亂。
科學合理膳食
1、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2、以流食或半流食開始。
3、清淡適宜,易消化。
4、少吃多餐、葷素搭配、營養豐富。多吃含鈣、鐵食物,新鮮的肉類、魚類、海藻類、蔬菜和水果,哪樣也不能少。
飲食禁忌
1、忌食用生、冷、硬的食物。
2、忌盲目進補。
3、忌辛辣食品、刺激性食品、酸澀收斂食品等。
心理的治療
心理治療是精神病患者治療的重點,由於精神病的發病原因大多數是由於外界的一些刺激和壓力,所以我們治療精神病的患者應從“心”入手,可以幫助患者真正打開心結,緩解治療病情。
藥物的治療
西藥方:齊拉西酮、氯氮平、奮乃靜、氯丙嗪、利培酮、氟呱啶醇、富馬酸喹硫平、舒必利、曲美托嗪、奧氮平等。
一般來說,精神病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我們應該在聽取醫生治療建議的同時,要通過服用藥物來進行鞏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