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精神 > 性變態

性變態簡介

相關問答

  性變態舊稱性倒錯,泛指性愛異常的一種性心理障礙的類別。它包括露陰癖,窺淫解、戀物癖、異性裝扮癖等多種類型,其共同特征是性興奮的喚起、性對象的選擇以及兩性行為方式等出現反複、持久性異乎常態表現。如患者以不尋常的露陰窺淫行為和性想象做為性滿足的根源。在人類社會中普遍認為兩性之間性器官接觸(性交)方式做為合理方式,但露陰癖、窺淫癖患者照例與被害人不做這樣的性接觸或不做為主要性滿足方式。性變態的行為不以生殖為目的,是性變態的行為往往使生殖作用成為不可能,這足以說明性變態行為顯然有別於正常人。

【詳情】

01性變態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性變態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本病受生物遺傳方麵、心理學方麵、環境和社會等方麵因素的影響。性變態根據不同的變態傾向,患者會表現出下麵的不同症狀。

02性變態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許多性變態患者對妻子缺乏或沒有滿意的相互關係,常見的是患者在性生活上表現缺乏熱情、興趣、被動性很明顯,有的甚至采取回避或厭倦或恐懼態度,不少患者還有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患(多見陽萎、早泄)。有的是與妻子的任何親密接觸上都感到極大的不舒服。

03性變態有哪些典型症狀

  性變態根據不同的變態傾向,患者會表現出下麵的不同症狀:

  1、露陰癖

  露陰癖主要表現是反複、強烈的在異性生人麵前暴露本人性器官的性渴求和性想象,並付諸行為。以這種露陰行為做為緩解性欲的緊張感和取得性滿足的主要或惟一來源。患者對受害人沒有進一步的性接觸。大多數發生於青年早期。

  2、窺淫癖

  強烈渴求窺視異性裸體或性交行為,並付諸行為。異性戀和同性戀者中都可能存在此種行為,以窺淫等偏離方式做為性滿足的主要或惟一的來源。

  3、戀物癖

  戀物癖係指反複出現以某種非生命性物品或異性軀體某部分做為性滿足的刺激物。撫摸、聞嗅這類接觸性敏感區的物品(或伴有自慰行為),或在性交時患者本人或性對象持此類物品即能取得性滿足。此性變態行為,異性戀患者多於同性戀患者。

  4、異性裝扮癖

  反複、強烈性渴求、性想象涉及異性裝扮,並付諸行動,至少持續半年。

  5、性窒息

  患者一般是選擇一個隱蔽地方如浴室、寢室、地下室以避免被人發現,用繩索一類東西緊勒頸部或身體別的部位,例如生殖器部分,或懸掛的上吊方式以限製呼吸。少數被報道用塑料袋、麵具、繃帶或吸入有害天然氣等工具或方法。

  6、戀童癖

  患者以青春期前兒童(一般是12、13歲或更小)做為性對象。

  7、性摩擦癖

  典型症狀為使用陰部對陌生人身體敏感部位進行摩擦,並付諸更進一步的行動,至少持續半年。

  8、性施虐癖、性受虐癖

  性施虐癖是強烈渴求、想象對性對象施加心理或軀體性傷害行為,以取得性興奮、性滿足,並把它付諸行動,至少持續半年時間。與之相反,性受虐癖為承受此類傷害或痛苦以獲性興奮或性滿足。

  9、易性癖

  易性癖主要特點是心理上對自身性別的認定與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征恰好相反。患者持續存在改變本人性別解剖特征以達到轉換性別的強烈願望。

04性變態應該如何預防

  性變態不是一般的性行為異常,它不僅是一種疾病,而且還會侵害他人,給社會造成混亂,而當事人易遭周圍人的譴責和鄙視,內心會十分痛苦事實證明,如今對性變態進行治療,藥物、環境影響和教育措施往往收效甚微所以,對性變態的預防重於治療,其預防要從幼年入手,如對兒童教育要得當,不要鼓勵或縱容異性打扮,也不要做扮演異性的遊戲等等性變態者以青年人居多,但大部分到40~50歲以後,性變態可趨於好轉

05性變態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本病常見於異性戀失敗。較多見的是遭受戀愛挫折,如失戀、單戀在交異性朋友時痛遭或屢遭失敗、挫折。一般可以通過問診詳細詢問以前的經曆可以做出診斷,必要時可以通過心電圖等檢查加以確定。

06性變態病人的飲食宜忌

  本病對飲食無特殊禁忌,飲食清淡富於營養,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複的情況,比如說,海鮮、雞肉、狗肉等。與此同時,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07西醫治療性變態的常規方法

  首先,夫妻雙方,尤其是新婚夫妻,出於各方麵原因,可能會對性生活有不同的要求和認識,這是十分正常的。彼此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逐漸適應,不應不顧雙方的感受和心理承受力,操之過急,強加於人。

  其次,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情感狀態,在夫妻生活中亦要維護自己人格的整體性。這對於保持主體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應當認為性生活中的許多內容也體現了人的文化教養、思想素質、心理品質。在夫妻性生活中,任何導致和強化主體變態心理形成和發展的行為方式,盡管很可能無損於第三者和社會,但卻反映了主體不健康的心理要求和習慣。這種不良心理應當通過不斷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培養崇高的信念來矯正。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