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神經鞘瘤(單或雙側)的發生與NF2基因失活有關。NF2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定位於22號染色體長臂1區2帶2亞帶(22q12.2)。NF1基因也是腫瘤抑製基因,定位19q11.2。
二、發病機製
聽神經鞘瘤引起小腦腦橋角症候群,症狀可輕可重,這主要與腫瘤的起始部位、生長速度、發展方向、腫瘤大小、血供情況及有否囊性變等因素有關。腫瘤初起時,其前庭部分最先受損,因而在早期,都有一側前庭功能的喪失或減退及耳蝸神經的刺激或部分麻痹現象。隨著腫瘤的生長,其前極可以觸及三叉神經的感覺根而引起同側麵部疼痛、麵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遲鈍或喪失、舌尖及舌的一側感覺減退,如果三叉神經的運動根亦受影響則可出現同側咀嚼肌無力,張口下頜偏向患側,咀嚼肌及顳肌的萎縮等。
在病理學方麵,腫瘤多數來源於聽神經的前庭部分,3/4起源於上前庭神經,少數來自耳蝸部分。前庭神經內聽道部分(外側部)長約10mm,腦橋小腦角部分(內側部)15mm,總長度約25mm。其神經膠質髓鞘和Schwann細胞髓鞘之間存在分界帶,此分界帶恰在內耳孔區。腫瘤常常發生在內聽道,是由於其起源於Schwann細胞。約3/4的腫瘤發生在外側部,僅有1/4發生在內側部。隨著腫瘤的生長增大,腫瘤可引起內聽道擴大,突向小腦腦橋角部,充填於小腦腦橋角內。腫瘤大多數為單側性,少數為雙側性;如伴神經纖維瘤病時,則正相反。兩側發生的幾率各家報告結果不一,總的說來,左右側發生率幾乎均等。聽神經鞘瘤有完整包膜,表麵大多光滑,有時可略呈結節狀,其形狀和大小根據腫瘤的生長情況而定,一般在臨床診斷確立後,其體積大多已超過直徑2.5cm以上。大型腫瘤可占據整個一側顱後窩,並向上經天幕裂孔至幕上,下達枕骨大孔的邊緣,內側可跨越腦橋的前麵而達對側。腫瘤在顱腔內總是居於蛛網膜下腔內,因此表麵總有一層增厚的蛛網膜覆蓋,並包裹著一定數量的腦脊液,似乎像蛛網膜囊腫。腫瘤的實質部分色澤灰黃至灰紅色,質堅而脆。瘤組織內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內含有淡黃色透明囊液,有時並有纖維蛋白凝塊。腫瘤與小腦鄰接之處粘著較緊,但一般不侵犯小腦實質,分界清楚。腫瘤多數有一角伸入內聽道內,使其開口擴大,此處腦膜常與腫瘤緊密粘著。麵神經管緊貼於腫瘤的內側,因粘連較多,常無法肉眼分清,這使手術保留麵神經成為難題,因而顯微手術就格外重要。
腫瘤的主要血供來自小腦前下動脈,此血管在接近腫瘤處分出一支進入腫瘤包膜,並分成若幹小枝進入腫瘤組織。其他有基底動脈分出的腦橋動脈、小腦上動脈、小腦後下動脈的分支至腫瘤。小聽神經鞘瘤時與其密切相關的血管則為小腦前下動脈。與小腦相接觸的表麵亦接受來自小腦表麵的動脈供血。其靜脈回流主要通過岩靜脈進入岩上竇。
聽神經鞘瘤的病理組織檢查特征可概括為四種:
①瘤細胞排列呈小柵欄狀;
②互相交織的纖維束;
③有退變灶及小的色素沉著區;
④有泡沫細胞。
細胞核的柵欄狀排列為特征,細胞的原纖維也平行,細胞束與原纖維互相交織,瘤細胞的這種原纖維極性排列稱為Antoni A型組織,而Antoni B型組織呈疏鬆網狀非極性排列,又稱之為混合型。不管腫瘤的組成以何者占優勢,瘤內的間質均由細的網狀纖維組織組成,膠原纖維很少,常可伴有各種退行性變,如脂肪性變,色素沉著及小區域的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