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萊施-尼漢綜合征屬於伴性隱性遺傳的先天性代謝病,遺傳學特征為X性連鎖隱性遺傳,母親為基因攜帶者,隻有男孩發病。Seegmiller於1965年證實本綜合征由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 HGPRT或HPRT) 缺陷,導致嘌呤代謝異常,尿酸蓄積,多見嘌呤代謝異常症狀。
二、發病機製
本病確切發病機製尚未明確。 本病的基本生化異常是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的缺陷。HPRT基因定位於Xq26~q27.2,包括9個外顯子和8個內含子,共計57kb。HGPRT 是嘌呤補救途徑的重要環節,它將次黃嘌呤和黃嘌呤轉化為核苷酸、次黃嘌呤核苷酸(IMP)和鳥嘌呤核苷酸(GMP)。本病的致病基因突變為點突變或缺失,有多種突變類型。正常時HPRT存在於人體各種組織中,在腦的基底節內活性較高。本酶的功能是使磷酸核糖基轉移到次黃嘌呤和鳥嘌呤,分別形成次黃嘌呤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鳥苷酸(guanylic acid,GMP)。IMP和GMP對於嘌呤的合成有反饋抑製作用。患病者由於HPRT缺陷,IMP和GMP合成減少,對嘌呤合成的抑製作用降低,嘌呤合成增多,致使其終末產物尿酸大量蓄積體內,出現高尿酸血症。HPRT的部分缺陷表現為痛風,完全缺失則表現為Lesch-Nyhan綜合征。患者中樞神經係統多巴胺能神經元幾乎完全喪失,推測D1-多巴胺拮抗因子可能與本病的神經係統表現,尤其是自殘行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