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目前無相關資料。
二、發病機製
在2型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機製與鈉瀦留及血管阻力增加有關。如高血壓發生在糖尿病之前,多為原發性高血壓;如高血壓發生在糖尿病病程中,則有3種可能性:原發性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收縮期高血壓,並發糖尿病腎病所致的腎性高血壓。
在1型糖尿病,高血壓絕大部分為糖尿病腎病所致的腎性高血壓,水鈉瀦留是主要發生機製,往往緊接著微白蛋白尿後發生。
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發生機製目前仍未完全明了。高血糖本身抑製血管內皮舒張,增加細胞內遊離鈣,刺激作用於血管平滑肌的生長因子基因轉錄。此外,下列因素也參與高血壓的發病。
1.高胰島素血症
2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抵抗而存在高胰島素血症,1型糖尿病由於長期大量外源胰島素也可導致高胰島素血症。高胰島素血症可通過下列因素而導致高血壓:①增加腎鈉、水重吸收;②增加血壓對攝入鹽的敏感性;③增加加壓物質及醛固酮對血管緊張素Ⅱ的敏感性;④改變電解質跨膜轉運,表現為細胞內鈉轉運增加、Na -K -ATP酶活性降低、Na -H -ATP酶活性增加;⑤增加細胞內鈣;⑥刺激生長因子(特別血管平滑肌的生長因子)表達;⑦刺激交感神經活性;⑧降低擴血管物質前列腺素的合成;⑨增加內皮素的分泌;⑩損害心房利鈉肽的利鈉作用。上述作用結果導致鈉、水瀦留及血管張力增加,最終產生高血壓。另外,有人發現細胞內遊離鎂水平與血漿胰島素水平呈負相關,即高胰島素血症時伴細胞內低鎂,而細胞內鎂水平又與血壓呈負相關。
2.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
糖尿病病人由於高胰島素血症、反複出現的水、鹽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及長期代謝控製不良,可導致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活性反複增加,可能與糖尿病病人的高血壓發生有關。但合並腎髒病變和氮質血症的糖尿病病人,不論有無高血壓,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受抑製,可能是由於水鈉瀦留、腎小球旁細胞變性、交感神經活性減弱及腎前列腺素缺乏等所致。
3.水鈉瀦留
高胰島素血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活性增加、腎髒病變等均可導致水鈉瀦留。水鈉瀦留後又可增加血管對兒茶酚胺和交感神經的敏感性。有研究顯示,即使在代謝穩定且無氮質血症的糖尿病伴高血壓病人,不論是1型或2型糖尿病,不論有無視網膜病變或糖尿病腎病,體內可交換鈉平均增加10%,且與血壓呈顯著正相關。給病人用利尿劑6周後,可使交換鈉降至正常,使心血管係統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加壓反應從增強狀態恢複正常。引起水鈉瀦留的原因還包括血生長激素增加,血清白蛋白濃度下降使膠體滲透壓降低,腎舒血管因子如前列腺素E減少等因素。
4.兒茶酚胺
高胰島素血症、血糖控製不佳(特別是發生酮症酸中毒時),機體內兒茶酚胺濃度顯著增高、交感神經活性明顯增加。
5.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
糖尿病病人常合並脂代謝紊亂,長期血糖控製不良導致糖基化蛋白終產物(AGEs)增加,均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此外,糖尿病病人常伴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一些生長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等)表達增加,可導致血管平滑肌增生。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則導致周圍血管阻力增加。
6.細胞內遊離鈣增加
高胰島素血症可導致細胞內遊離鈣增加。另一方麵,有人發現糖尿病病人血循環中遊離的1,25-(OH)2D3水平增高。上述均可引起細胞內遊離鈣增加,從而導致動脈血管阻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