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營養飲食 食物相克 食物熱量

麻疹(麻疹 )

別名:
小兒麻疹
傳染性:
有傳染性
治愈率:
80%
多發人群:
兒童,少年,成人
發病部位:
全身
典型症狀:
發燒 紅斑樣皮疹 斑丘疹 上呼吸道卡他症狀 麻疹麵容
並發症:
百日咳 白喉 肺膿腫 癲癇 心肌炎
是否醫保:
掛號科室:
傳染科 兒科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麻疹是怎麼回事?

  (一)發病原因

  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屬(morbillivirus),與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活力。

  1.形態與結構

  麻疹病毒為球形或絲形,直徑約120nm~250nm,核心為單負鏈RNA,不分節段,基因組全長約16kb,基因組有N、P、M、F、H、L 6個基因,分別編碼6個結構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和依賴RNA的RNA聚合酶(large polymerase,L)。

  核衣殼呈螺旋對稱,外有包膜,表麵有兩種刺突,即HA和溶血素(haemolyxin,HL),它們的成分都是糖蛋白,但性質各異。HA隻能凝集猴紅細胞,還能與宿主細胞受體吸附。HL具有溶血和使細胞發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的作用。HA和HL均有抗原性,產生的相應抗體具有保護作用。麻疹病毒包膜上無神經氨酸酶。

  2.培養特性

  病毒可在許多原代或傳代細胞(如人胚腎、人羊膜、Vero、HeLa等細胞)中增殖,產生融合、多核巨細胞病變。在胞漿及胞核內均可見嗜酸性包涵體。

  3.抗原性

  麻疹病毒抗原性較穩定,隻有一個血清型,但近年來的研究證明,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變異。根據核苷酸序列不同,世界上流行株可分為8個不同的基因組,15個基因型。

  4.抵抗力

  病毒抵抗力較弱,加熱56℃30分鍾和一般消毒劑都能使其滅活,對日光及紫外線敏感。

  長年以來一直認為麻疹病毒是遺傳性、抗原性穩定的一種病毒,隻有一個血清型,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分離到的麻疹病毒野毒株,與五六十年代相比,在生物學特性和抗原性上出現不少差異,主要表現為血凝和血吸附性消失,細胞培養敏感範圍縮小及發生抗原性漂移。

  通過測定各地流行的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序列,發現存在各種基因變異。2001年WHO將其劃分為八個基因組(A,B,C,D,E,F,G,H)和20餘個基因型(A,B1-3,C1-3,D1-9,E,F,G1-3,H1-2)。

  A型:首次於1954年分離到,在全世界分布廣泛,幾乎包含了所有疫苗株病毒。

  B型:1983首先在非洲分離到。

  C型:70年代曾在美國分離出,以後則在歐洲流行,近年來在高免疫率地區中造成幾次暴發流行。

  D型:D1型於1974年在英國首先發現,其後D3~D5型在亞洲流行,我國台灣也分離到D3型,在南非、美洲近年來有D3,D6型流行。

  E型:1971在美國發現,德國也有,現已不再流行。

  F型:1979於西班牙SSPE患者中發現,G型1983於美國發現。

  H型:1998年我國首次報道麻疹野毒株分子流行病學情況,證實1993、1994年分離到H型,湖南、山東、河北、北京、海南、安徽等地分離到了H1型,後在越南分離到H2型。

  上述麻疹野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有利於找到麻疹病毒發生變異的因素;鑒定變異毒株及其起源地,流行途徑等,對改進現有麻疹疫苗,更好更快地達到消除麻疹的世界目標十分重要。

  (二)發病機製

  1.發病機製 通過動物實驗和誌願者的試感染,對無並發症的麻疹病毒感染過程有比較完整的了解。麻疹病毒隨患者噴射的飛沫小滴侵犯易感者的鼻咽部和呼吸道其他部位或眼結合膜進入人體,病毒在上皮細胞內生長繁殖,引起感染。

  第1~2天:受感染後病毒在入侵的局部病灶黏膜細胞中迅速繁殖,並侵入局部淋巴組織,進入白細胞;

  第1~3天:並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隨血循環由單核白細胞攜帶,散播到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組織及其他髒器的淋巴組織中大量繁殖擴散,

  第3~7天:發生第二次大量的病毒血症。血液中受病毒侵犯的主要為單核白細胞,病毒在T細胞、B細胞中也都繁殖良好。機體的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都可受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和壞死。受感染的組織廣泛,包括肝、脾、胸腺、淋巴結、皮膚、眼結合膜,整個呼吸係統從上呼吸道直到肺部等,此時臨床症狀達高峰(前驅期)。隨呼吸道卡他症狀出現1~3天後,口腔黏膜出現科氏斑(Koplik spots),繼而皮膚發生斑丘疹。

  第11~14天:此時麻疹病毒在入侵細胞內增生,破壞細胞,引起炎症,導致臨床症狀明顯,症狀也可由於炎症產物引發過敏所致。對皮疹和科氏斑的發生機製一般有三種解釋:

  ①皮膚血管內皮細胞中病毒抗原與機體抗體發生作用,激活不同反應引起皮膚損害;

  ②病毒直接損害黏膜皮膚的血管內皮細胞;

  ③皮膚血管內皮細胞中T細胞誘導病毒抗原發生遲發超敏反應。臨床上T細胞缺陷者感染麻疹病毒後常不出現皮疹,而無丙種球蛋白血症患者感染麻疹病毒後則照樣出疹。

  第15~17天:各髒器、血液內的麻疹病毒量隨體內特異性抗體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直至消失,基本進入恢複期。

  2.病理變化

  當麻疹病毒侵犯各類組織和細胞時,主要引起炎症,有廣泛單核細胞浸潤和細胞壞死、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此種巨細胞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可含100個以上的細胞核,胞質內及胞核內均可見到嗜酸性包涵體,也可見到聚合的病毒衣殼體,尤以胞質內為多。

  佛巨細胞:在單核巨噬細胞係統中見到的多核巨細胞稱為華-佛巨細胞(Warthin-Finkeldey cell);

  存在部位:咽部淋巴組織、扁桃體、支氣管旁及腸係膜淋巴結、闌尾及腸壁淋巴組織中;

  上皮巨細胞:在呼吸道和腸道黏膜、皮膚上皮表層等組織找到的融合多核巨細胞稱之為上皮巨細胞。呼吸道卡他症狀明顯時,呼吸道上皮巨細胞常從表麵脫落,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有一定診斷意義。

  麻疹皮疹病理活檢中可找到典型的上皮巨細胞,皮膚上皮細胞腫脹,空泡變性,出現壞死,繼而角化脫屑。皮疹真皮層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增生,伴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血管擴張,也曾在皮疹處找到病毒抗原。科氏斑病變與皮疹相仿,可壞死成小潰瘍,大多為病毒血症結果,而非原發病灶。

  呼吸係統病變:單純麻疹過程中,病理損傷以呼吸係統、淋巴組織及黏膜皮膚為主。

  呼吸係統:病變較顯著,黏膜有充血水腫、單核細胞浸潤,甚至黏膜壞死,形成潰瘍。

  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炎,以多核巨細胞病變為主,稱麻疹巨細胞肺炎(Hacht巨細胞肺炎),尤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當並發細菌感染時,則可有肺實質化膿性炎症。

  腸壁和小腸闌尾的淋巴細胞:可見含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和炎症改變,麻疹腦炎患者的腦和脊髓可呈現腫脹充血,可見散在出血灶,血管周圍滲血及淋巴細胞浸潤,後期可見中樞神經係統廣泛的脫髓鞘病變。

  3.免疫反應

  麻疹的恢複和抗再感染麻疹病毒感染的恢複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特異抗體和幹擾素的產生,三者同時在疾病早、中、晚期發生複雜的互動作用。單純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如得麻疹,其疾病過程仍如一般正常人,病愈後也未出現重複感染;而細胞免疫低下者患麻疹即使采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其麻疹病程常較嚴重、遷延不愈,常因而致死。故認為在麻疹恢複過程中細胞免疫所起的作用可能比體液免疫更為重要,然而在預防麻疹感染中血清抗體卻起著重要作用,被動免疫的防病機製即在於此。因此,對麻疹病毒的免疫應答應該是機體綜合的免疫功能。

  (1) 特異抗體的升降:

  自然感染:麻疹病毒自然感染後4~10天血凝抑製抗體和中和抗體就在血液中開始上升,而於4~6周達高峰,1年後下降到1/4,但幾乎終身保存一定水平,如不再接觸麻疹病毒,15年後抗體水平可降至1/16,仍有一定免疫力。補體結合抗體出現較晚,持續時間也短。

  原發感染:後產生的抗體基本都存在於IgM和IgG中,IgM抗體在發熱後2~3天即可在血液中檢查到,迅速上升,約10天達高峰,其水平可達1∶10萬,30~60天後逐漸下降消失,陽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體可與IgM同時或稍晚出現,25~30天達高峰,以後抗體水平漸漸下降,6個月內降至1/4~1/2,以後下降緩慢,維持在低水平,陽性常表示以往感染,在呼吸道局部還可檢出sIgA分泌增高。一般在出疹後幾天IgG抗體就可高達1∶10萬、血凝抑製抗體≥1∶512。

  從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學分析中觀察到病毒各種基因編碼的結構蛋白在感染機體後都可引起各自相應的抗體,其消長動態也各不相同。如抗N、P蛋白抗體在麻疹出疹時就能查到,且滴度上升很迅速,不久即達高水平。抗H蛋白抗體能阻止病毒吸附於敏感的宿主細胞,在皮疹出現時也已可檢出,2~3周內滴度明顯上升。抗F蛋白抗體能阻止病毒在細胞間擴散,其血液中抗體滴度始終穩定在較低水平,H血凝抑製抗體和F血溶抑製抗體都在中和病毒時起作用,是防止再感染的主要抗體,後者比前者更重要。M膜蛋白抗體在疾病初期3周內隻能有50%患者呈陽性,抗體水平也較低。

  患麻疹後能長期保存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其機製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患病後曾反複再接觸麻疹病毒有關。再接觸麻疹病毒後往往不發生明顯症狀而呈隱性感染,但體內抗體滴度可再次上升,增強特異免疫力。此外,認為對麻疹病毒產生的細胞免疫在預防麻疹再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即使在抗體水平下降到最低時也能保護機體不發生再感染。

  (2)特異的細胞免疫反應:麻疹感染過程中,CD8+和CD4+T細胞被激活,參與清除病毒和導致出疹的過程。麻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細胞免疫反應,使T細胞致敏,可出現對麻疹病毒特異的I和Ⅱ類具有細胞毒的T細胞,可引起細胞病變,釋放淋巴細胞活性因子,導致單核細胞浸潤,多核巨細胞形成和受侵細胞的壞死,同時也使病毒感染終止。

  (3)非特異免疫反應:麻疹過程中尚伴有其他非特異免疫反應:如補體係統受抑製;C3,C4,C1q及C5下降,淋巴細胞轉化反應受抑,T細胞和B細胞均減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A下降、IgM上升,而IgG改變不多。急性期中性粒細胞移動能力減弱,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總數下降,血小板減少。皮膚遲發性超敏反應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後都可減弱,這可能與麻疹時細胞免疫反應有關,常由抑製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4的上升引起。由於麻疹病毒感染過程中機體各種免疫反應明顯下降,因而使患者原有的濕疹、哮喘症、腎病綜合征等疾病暫時得到緩解,但患者卻容易出現肺部繼發感染,原有結核病灶可出現惡化,結核菌素反應原先呈陽性者,麻疹時或其後可暫時轉陰性,傷口愈合也往往遲緩等不良後果。

  (4)幹擾素:幹擾素(IFN)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並不直接殺傷或抑製病毒,而主要是通過細胞表麵受體作用使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製乙肝病毒的複製;同時還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並增強抗病毒能力幹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同種細胞上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影響細胞生長,以及分化、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生物活性。

  作用:感染麻疹病毒或接種麻疹活疫苗後6~11天時可在血清中出現幹擾素水平上升,持續30天後消失,此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幹擾素具有保護作用。

麻疹相關醫生

更多>

  • 李秀蓮,主任醫師
    李秀蓮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 兒科

    擅長疾病: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 彭玉,主任醫師
    彭玉 主任醫師
    未開通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兒科

    擅長疾病:小兒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王珩,主任醫師
    王珩 主任醫師
    未開通
    昆明市延安醫院 兒科

    擅長疾病:對小兒佝僂病心肌炎、肺炎、貧血、腹瀉、心理因素性疾病的診治

  • 蘇詒英,主任醫師
    蘇詒英 主任醫師
    未開通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兒科

    擅長疾病: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兒營養等

麻疹相關醫院

更多>

相關醫院

專家推薦

  • 李秀蓮

    李秀蓮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 盧秀英

    盧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時華

    席時華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 熱西提

    熱西提 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推薦問答

元氣奇跡氯化高鐵血紅素可以調整大腦供血不足和抵抗力下降嗎,能長期服用嗎

一般情況下,元氣奇跡氯化高鐵血紅素對大腦供血不足和貧血導致的抵抗力下降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元氣奇跡的核心有效成分為氯化高鐵血紅素,其主要作用是通過補充血紅素,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用於營養不良性貧血的治療。針對大腦供血不足,若頭暈、乏力等症狀由營養不良性貧血導致的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攜氧能力不足)引發,補充血紅素可逐步提升血紅蛋白水平,從而間接改善腦部供氧,緩解因貧血引發的腦供血不足症狀。長期缺鐵性貧血可能會導致免疫細胞活性降低、代謝功能減弱,進而影響免疫力,導致抵抗力下降。補充氯化高鐵血紅素糾正貧血後,可一定程度恢複免疫係統正常運作。而且元氣奇跡是作為輔助調理,長期服用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外陰瘙癢有包塊怎麼辦

外陰瘙癢有包塊需要針對病因治療,才能夠有效的得到改善。如果是由於過敏性收縮導致的,可以外用乳酸菌塗抹,能夠起到止癢作用,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比如氯雷他定或者是西替利嗪。對於尖銳濕疣所造成的,也可以通過激光或者是冷凍的方式治療,針對性治療才能夠改善症狀。

如何彩光脫毛

彩光脫毛需要清洗脫毛部位,然後使用刮刀刮除脫毛部位,並且還需要塗抹上冷凝膠,而且需要根據皮膚顏色以及毛發濃密程度調整光子照射能量,從而有效地去除汗毛,使皮膚變得白皙光滑,效果相對來說比較好。彩光脫毛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疼痛、紅腫情況,還應加強局部護理,短時間內不宜沾水。

脖子發黑冼不掉怎麼辦

脖子發黑冼不掉可以通過塗抹遮蓋霜的方法來掩蓋,脖子黑可能是長時間曬太陽所導致的,容易導致皮膚當中的黑色素變得比較活躍,會使黑色素上浮到皮膚的表層,從而出現皮膚變黑的情況,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並沒有任何異常,一般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平時外出的時候需要做好防曬。

下麵塞藥自己怎麼塞

下麵塞藥患者需要將手部清潔幹淨,帶上指套之後將藥物放入到陰道內,避免出現感染。當患者出現陰道炎或者是盆腔炎的時候,可以選擇直接在陰道內用藥,能夠直接到達病灶,起到消炎殺菌效果改善,出現的白帶異常增多,以及外陰部位有瘙癢症狀。用藥期間可以選擇穿純棉透氣性比較好的內褲。

性愛時有血是什麼意思

性愛時有血通常是指在進行性生活的時候,陰道有出血的意思。性愛時有血可能是行為不當,動作過於粗暴而導致的,也可能是盆腔炎、陰道炎等婦科疾病的因素,如果隻是偶爾輕微有出血的情況,一般不必太過於擔心,但如果經常性的出血,需要及早的用藥治療,比如使用克黴唑製劑等抗菌類的藥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