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克羅恩病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痢疾,腸炎,結核及寄生蟲等慢性腸道感染,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腸道症狀的免疫缺陷病及腫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鑒別,局限性回腸炎在臨床診斷中常因起病慢,症狀不典型,檢查結果特異性不高而有一定困難,尤其小兒患者對其症狀描述可能欠準確,更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與其他疾病做必要的鑒別十分重要,主要與腸寄生蟲病,腸結核,感染性腸病,急性闌尾炎,腹型癲癇,病毒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加以鑒別。
1.腸結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我國結核病人數尚不算少,對於有長期低熱,腸結核病變定位於回腸末端及回盲部者最多,臨床過程緩慢,右下腹痛也最多見,與局限性回腸炎鑒別相對困難,X射線表現也很相似,慢性病例如腹部摸到炎性腫塊時,應排除腸結核,在其他部位有結核病灶者,多為腸結核,組織學檢查可見幹酪性肉芽腫病變,並常檢到抗酸杆菌,不過腸結核者小兒少見,常伴有結核中毒症狀如低熱,盜汗,乏力,厭食等,可表現腹瀉與便秘交替,體重下降,PPD皮試呈強陽性反應,造影或內鏡可見病變極少隻侵犯回腸末段,而更多地為回盲瓣結節不平,糜爛,變形,黏膜潰瘍多呈環形,大小不一,可融合,腸管短縮變形,結腸鏡檢查及活檢有助鑒別,如活檢能取到幹酪樣壞死性肉芽腫則非常支持腸結核診斷,如仍不能鑒別,可試用抗結核治療。
2.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發生於結直腸的局限性回腸炎應注意與潰瘍性結腸炎鑒別,與潰瘍性結腸炎相比,局限性回腸炎血便的發生率較低,病變多發生在回腸,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區別這二者有時很難,後者常以直腸起病,回灌性蔓延,症狀以膿血便為主,腹痛可不明顯,結腸黏膜彌漫性顆粒不平,充血,多發散在淺糜爛或潰瘍形成,潰瘍淺,多有出血,而瘺管或卵石征象不見,病理上潰瘍性結腸炎多無肉芽腫形成以資鑒別。
3.急性闌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小兒可有急性闌尾炎發作,本病出現右下腹壓痛時,可似急性闌尾炎,在急性階段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但急性闌尾炎一般發作急,非慢性過程,發熱可呈高熱,右下腹痛局限於麥點及其周圍,病情進展快,伴惡心,嘔吐明顯,查體麥氏點壓痛,化驗血白細胞明顯升高,一般以往無低熱,腹瀉病史,抗生素治療有積極效果,有些需手術治療,一般與局限性回腸炎鑒別尚容易,但也有由於鑒別不足倉促手術,發現是局限性回腸炎致手術失敗的病例,手術時如發現闌尾炎的病理改變與症狀不符,應仔細探查回盲末端。
4.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c enteritis)
亦呈節段性分布,本病多見於兒童與青年,有地區性與季節性,發病前常有不潔飲食史及暴飲暴食史,腹痛多以左上腹,左中腹為主,便血多見,呈血水樣或暗紅色糊狀糞便,有腥臭味,中毒症狀明顯,病程短,很少複發。
5.盲腸癌(cancer of blindgut)
年齡多在40歲以上,呈進行性發展,右下腹塊常見,質堅並有結節感,X射線鋇劑灌腸檢查顯示盲腸有充盈缺損,活組織檢查可確診。
6.腸寄生蟲病
小兒可患多種寄生蟲感染,以腸蛔蟲症居多,寄生蟲有活動能力,常引起小兒臍周或不固定部位腹痛,症狀多變,疼痛時輕時重。
7.感染性腸病
如細菌性痢疾等,一般有不潔飲食史,伴上腹痛,嘔吐劇烈,發熱,寒戰,排黏液膿便或膿血便,病情發展快,大便培養可能找到致病菌,較易區別。
8.腹型癲癇
可表現陣發性臍周疼,疼痛呈銳刺痛,其他症狀不突出,發作時可伴意識改變,多有一定誘因,腦電圖檢查可發現異常波形,而腸道檢查無黏膜病損的征象。
9.消化性潰瘍
發病於上消化道的局限性回腸炎應注意與消化性潰瘍鑒別,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病,小兒也時有發生,上腹痛症狀規律,伴反酸,噯氣,可有嘔血,但體重下降不明顯,無發熱,胃鏡下可見黏膜潰瘍單發者多,潰瘍圓形,邊界整齊,周邊少有結節,潰瘍旁黏膜多正常,在形態學上不象局限性回腸炎,本病還應與下列疾病鑒別,如腸淋巴瘤,再發性腹痛,蛋白丟失性腸病,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肛門狹窄及生長發育障礙等,根據病史和體檢大多數疾病可以鑒別,必要時可行內鏡和X射線鋇餐或鋇灌腸檢查以資鑒別,應與腸壁穿透性炎症鑒別:侵犯大腸和小腸,發生在1歲以下,有深的穿透性潰瘍,組織學與局限性回腸炎相似,然而此病可完全恢複不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