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腸炎鑒別
1.真菌性腸炎與常見腹瀉病的鑒別
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地絲菌腸炎不易與之鑒別。局限性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則容易與組織胞漿菌腸炎混淆。
(1)霍亂:
大流行現已少見,多為局部暴發流行。患者有劇烈吐瀉,吐瀉物呈米泔水樣或黃水樣,無腹痛,不發熱,常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和微循環衰竭。吐瀉物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呈魚群樣運動的弧菌。
(2)細菌性痢疾:
終年均有發病,多見於夏秋季。主要病變是結腸的化膿性炎症。患者嘔吐少,常有發熱,腹瀉伴腹痛、裏急後重,左下腹壓痛。大便混有膿血,鏡檢可見紅細胞、膿細胞和巨噬細胞,培養有痢疾杆菌生長。
(3)阿米巴痢疾:
以散發為主。患者常隱匿起病,腹瀉輕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與裏急後重不明顯,與真菌性腸炎頗為相似。但糞便與膿血不混合,典型者呈果醬樣,腥臭,鏡檢以紅細胞為主,可見吞噬紅細胞的阿米巴滋養體和夏科-雷登結晶。乙狀結腸鏡檢見腸黏膜散在潰瘍,邊緣整齊,充血隆起,潰瘍間黏膜正常。潰瘍塗片或活檢可見滋養體。
(4)傷寒與副傷寒:
副傷寒丙可呈胃腸炎型發作,但病程短,預後好,多在3~5天內恢複。傷寒與副傷寒甲、乙以高熱、全身毒血症症狀為主,可伴有腹痛,但腹瀉少。血或骨髓培養有傷寒或副傷寒杆菌生長即可確診。
(5)局限性腸炎:
或稱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長,有明顯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現象。X線鋇餐顯示病變以回腸末端為主,有邊緣不全的線條狀陰影,病變呈節段分布,間以擴張的腸曲,即所謂脫漏征。
(6)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的腹瀉、膿血便,可伴有發熱。病變以乙狀結腸、直腸最為嚴重,或累及整個結腸。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及潰瘍形成,黏膜鬆脆易出血。糞培養無致病菌生長。晚期病例X線鋇餐顯示結腸袋消失,腸管呈鉛管樣變化。
(7)難辨梭狀芽孢杆菌性腸炎:
兩者均常出現於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後,難辨梭狀芽孢杆菌多引起假膜性腸炎,其特征是結腸黏膜深處壞死性炎症,出現滲出性斑或形成大片假膜。病原學檢測可以鑒別。
(8)其他腹瀉:
過敏性腹瀉有進食魚蝦或接觸變應原史,既往有類似藥物性腹瀉有服用瀉藥史;酶缺乏性腹瀉有遺傳病家族史。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結合糞病原學檢查,均不難鑒別。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細菌性腸炎和病毒性腸炎,通常以糞標本中找到病原體為主要鑒別依據。而對於真菌性腸炎,即使糞培養有真菌生長,仍難以確診,因為糞標本很容易被真菌汙染,而且,有些真菌屬於腸道正常菌群。
2.不同類型真菌性腸炎之間的鑒別
組織胞漿菌和副球孢子菌腸炎為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國少見,鑒別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