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轉移癌檢查
本病的一般化驗常表現為原發腫瘤的特點,如肝癌病人可有AFP升高,結直腸癌病人可有CEA升高,伴消化道出血時大便潛血為陽性,部分病例可有貧血。來源於婦產科的腫瘤則有內分泌的異常等。
1.細胞學檢查:
經腹腔穿刺抽吸腹水進行細胞學檢查,其檢查陽性率50%~80%,以下3點可以提高腹水癌細胞檢出率:
①多次反複查找;
②抽取足量的腹水,至少500ml;
③抽取腹水前讓病人多次翻身,使沉澱的癌細胞更易抽出。
2.活檢:
腹膜鏡直視下活組織病理檢查是目前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3.血常規及血漿蛋白:
可有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及血漿白蛋白降低。
4.腹水檢查:
腹腔穿刺腹水檢查是最簡單、迅速、方便、損傷較少的臨床檢查方法,對臨床懷疑腹腔轉移腫瘤的病人可反複進行,通過對腹水脫落細胞的檢查明確診斷,並可根據腫瘤病理類型的特點追尋原發病灶。
總之,活組織檢查是診斷本病的最可靠方法。活組織標本可經腹腔穿刺、腹腔鏡或剖腹探查獲得。僅僅為取得活組織而進行的診斷性剖腹探查應用較少,而大多數活組織標本的取得是在治療性手術中進行的。
5.B超檢查
1)腹水:
常見腹水和腹腔髒器粘連。聲像顯示腹腔內遊離無回聲區,腸管粘連成團附於後腹部。
2)腹膜不規則增厚:
聲像圖可見增厚的腹膜呈高回聲的帶狀改變,形態常不規則。
3)腹腔內腫瘤結節:
腹腔內腫瘤結節常合並有腹水而顯示清晰,多見於右側腹壁及盆腔壁,也可位於上腹正中。結節與腹壁分界不清,向腹壁內突出。不合並腹水者可見實性、囊性或混合性腫塊回聲。部分腫瘤可見原發腫瘤聲像表現及腹腔內腸係膜多個淋巴結腫大。
6.CT掃描:
可示轉移癌的部位、大小、性質及腹水等情況,在本病診斷中有較大的價值,可以定位,並了解腫塊的數量、質地、血管供應,並有助於發現原發病灶。
腹膜轉移性腫瘤的CT表現為:腹水,壁腹膜增厚,腸係膜及大網膜汙垢狀、結節狀、餅狀及腫塊狀改變,腹腔內囊性占位改變,小腸管壁增厚及小腸移位。多位作者認為CT可為腹膜轉移性腫瘤的首選檢查方法。
1)腹水:
為腹腔髒器間均勻水樣密度影。少量腹水聚集在肝腎隱窩或肝外側緣。大量腹水時,圍繞整個腹腔髒器,並可進入小網膜囊內。
2)腹膜不規則增厚:
正常情況下,CT一般不顯示前壁腹膜,後壁腹膜僅表現鉛筆描繪樣的細線狀。但腹腔轉移性腫瘤增厚的腹膜可呈寬帶狀、結節狀或塊狀,以寬帶狀為多,其次為結節狀,這可能與腫瘤細胞多數性種植後,生長融合過程有關。寬帶狀瘤灶可能是結節融合的表現。在部位上,以右側腹壁多見,其次為左側腹壁和前腹壁。
3)腸係膜及大網膜改變:
①汙垢狀改變:
正常時均勻脂肪密度的腸係膜或大網膜內出現區域性多數細小的點狀、短條狀的汙垢樣密度影。
②結節狀改變:
脂肪密度的腸係膜或大網膜內見結節狀軟組織密度影。
③餅狀大網膜或腸係膜:
大網膜或腸係膜失去脂肪密度,而被餅狀軟組織密度影所取代。
以上三種表現可同時存在,細點汙垢狀的大網膜或腸係膜可增大為結節狀,再融合成餅狀。
4)腹腔內多囊或單囊性占位改變:
表現為腹腔內多發或單發囊狀改變,囊壁薄,囊內呈水樣密度,有占位效應,這一點可與單純性腹水鑒別。
5)小腸係膜緣管壁增厚:
表現為小腸管壁增厚,以係膜緣為著,累及部分或大部分腸管壁。
腹膜腔轉移性腫瘤的診斷,需結合患者原發病史及典型的CT表現,並且要與腹膜腔結核和腹膜腔原發性腫瘤作鑒別,因為三者的CT征象有很大部分的重疊。
7.MRI:
腹膜轉移癌可以表現為沿腸係膜表麵直接擴散、腹膜腔內種植、血行轉移以及淋巴轉移。增強加脂肪抑製可以顯示塊狀的腹膜轉移病灶明顯強化,邊界一般不光整。腹膜腔內種植轉移病灶表現為多發散在分布的小結節強化灶。
8.X線檢查:
用於本病的診斷,可進行胃腸道的鋇餐和鋇劑灌腸,部分病人可見到胃腸道受壓和移位等間接征象,若為原發於胃腸道的腫瘤則可發現原發病變。選擇性動脈造影有時可見到腫瘤的新生血管,但無診斷本病的特殊征象。B超對腹部檢查常有陽性發現,可顯示多個實質性腫塊,偶有囊性變,同時可見腹水。必要時可在B超引導下行細針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及病理類型。
9.腹腔鏡檢查:
對診斷不明的腹部腫塊伴有明顯的腹水患者,可用腹腔鏡進行檢查,吸去腹水後常見到壁層和髒腹膜有多個腫塊或結節,借助腹腔鏡行結節或腫塊活檢,是明確腹腔內腫瘤轉移診斷的非常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