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育性髖脫位檢查
一、檢查:
血、尿、便常規檢查正常。
1.X線檢查
可證實有無脫位,單側或雙側,半脫位或全脫位。另可看到患側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骨化中心延遲出現或較健側為小,脫位日久者髖臼上方可見假臼。為進一步了解髖臼和股骨頭的發育和變形,尚可做一些測量:
(1)Y線:兩側髖臼最深處的Y形軟骨中點的水平連線。
(2)Perkin線:通過髖臼外緣的垂直線。此線與Y線交叉形成4個象限,正常者股骨頭位於內下象限內。
(3)髖臼指數:為髖臼外上緣至髖臼最深處連線與Y線的交角。正常新生兒為27.5°,2歲時20°,髖脫位者每大於30°。
(4)CE角:通過股骨頭中心到髖臼上方邊緣連線與Perkin線相交的交角。此角測量股骨上端的外移程度。半脫位時小於15°或消失。全脫位時成角消失或成相反的角度。
(5)Shenton線:股骨頸內緣與閉孔上緣連線,正常應為圓滑拋物線,脫位時則失去應有的弧形。
(6)von Rosen拍片:多用於脫位前期病例的檢查。雙股骨外展45°,並極度內旋位拍片。若股骨幹軸線通過髖臼凹中心,則無脫位,如位於髖臼外緣則為脫位征象。
2.B超檢查
1984年Graf最先報道使用超聲方法檢查嬰兒有無髖發育不良。經過對屍體解剖、X線表現及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後,發現關節軟骨很少有回聲,關節囊和肌肉有中度回聲,而纖維軟骨樣盂唇、軟骨性的股骨頸和股骨上端聯結部均有強回聲。傳感器置大粗隆部位,從側方觀察。骨化的髂骨呈一直的白線,骨化的髖臼及盂唇的內壁即為臼蓋。經過骨化的髂骨外側壁的直線,分別與經過骨性臼蓋的直線的交角及與經過軟骨性臼蓋的直線的交角,分別稱為alpha角及beta角。據此角的大小進行分型並提出其對應的病理特點及治療原則。但目前這些原則在臨床應用上還未得到統一。
多數研究表明,在檢查嬰兒髖關節發育是否異常方麵,超聲比X線片更敏感。超聲篩查確實能檢出臨床上無法確診的髖發育不良,同時對可以自行好轉的輕度發育不良髖並不會增加誤診率。但也有作者認為超聲檢查結果太敏感,對3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的診斷有假陽性,從而導致誤治。也有作者選擇有易患因素的嬰兒進行超聲篩查,結果發現其對減少日後髖脫位的發病率沒有價值。
因此,盡管超聲檢查可應用於檢查新生兒及小嬰兒是否有髖發育不良,但要應用得當以避免對輕微異常者講行誤治。超聲檢查對早期發現Pavlik吊帶治療是否成功也很有用。此外,近年來報道采用無創性B超檢查對病兒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