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結核檢查
與其他疾病一樣食管結核的診斷必須是綜合性的,單靠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食管內鏡檢查而缺乏病原學證據易出現漏診和誤診。實驗室檢查,尤其是細菌學檢查是食管結核診斷的核心,是確定診斷的檢查項目。目前臨床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1.細菌學檢查
食管內鏡檢查取得的活檢標本進行培養,如能找到結核杆菌,即可診斷食管結核。但有吞咽障礙的病人幾乎都就診於綜合醫院的胸外科或消化內科等,而不是結核專科醫院,而活檢標本中結核杆菌的含量及較嚴格的培養條件等因素使得細菌培養的陽性率甚低,且在國內較多的綜合性醫院中實施起來也十分困難。
2.組織病理學檢查
Rosario等(1989)報道對食管內鏡檢查取得活檢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可發現抗酸杆菌,但對其進行細菌培養卻無法找到結核杆菌,他們推測可能是由於之前曾進行過抗結核治療的緣故。
3.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是結核杆菌的特異產物,是鑒定人體是否感染結核杆菌以及人體對結核杆菌感染反應程度的一種生物製劑,廣泛應用於結核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目前臨床采用的結核菌素試驗是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on of tuberculin)試驗,即PPD試驗。
疑有食管結核的病人進行PPD試驗時,如結果呈強陽性,則有利於食管結核的診斷;如呈一般性陽性反應或陰性,需加大濃度重複試驗,其結果如仍無顯著變化,則可除外食管結核的診斷,但應注意一些重症病人、使用免疫抑製劑治療的病人及粟粒型食管結核病人可能出現陰性反應;對PPD試驗新近轉陽者,應考慮食管結核的可能。
4.血清學試驗
血清學檢查血清凝集素試驗滴度大於1∶160,有一定診斷價值。用放免法及酶聯法檢測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或用瓊脂凝膠擴散和反向免疫電泳檢測真菌抗體等,對真菌感染似有特殊價值,但有待進一步驗證。
5.其他檢查
(1)血沉:由於組織壞死和炎性改變,重症和急性進展期的食管結核病人的血沉多增快,當組織修複、病變吸收時血沉可恢複正常。
(2)血象:食管結核病人由於長期慢性消耗和營養障礙而發生繼發性貧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但慢性缺氧及呼吸功能不全者往往有代償性紅細胞增多。
6.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食管結核的重要方法。在食管結核的影像學檢查中以食管鋇劑造影檢查為首選,可較為準確地判斷病變的長度、黏膜及管腔改變。胸部X線透視、平片及頸椎和胸椎正、側位片可能發現肺內結核病灶,頸、胸椎結核引起的椎體破壞及冷膿腫形成、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及鈣化、縱隔積液及膿腫引起的縱膈陰影增寬等征象。CT檢查為輔助手段,對於食管管壁的厚度、有無細小鈣化、小的壞死腔、食管周圍情況如縱隔內的少量積液、膿腫、脊椎結核破壞等的顯示更準確。MRI檢查對食管結核的診斷價值有限。
(1)食管鋇劑造影:
食管結核病人若因吞咽困難而作X線鋇劑造影檢查,其X線表現缺乏特異性。此時的診斷思路如果僅僅局限於多發病、常見病上,易誤診為食管惡性腫瘤。有時食管結核的X線表現甚至可能正常,往往造成漏診。
食管結核的鋇劑造影檢查可以發現下列征象:
①潰瘍型幾乎都發生在食管中段,主要表現為食管管腔潰瘍,可見龕影,但也並非所有病人都能見到潰瘍所形成的龕影這一征象。由於瘢痕收縮及周圍組織粘連而使管腔輕度狹窄或正常,黏膜紋理粗亂不規則,管壁輪廓可不規則呈鋸齒狀,但管壁僵硬不明顯,仍有一定的擴張度,鋇劑可順利通過。
②增殖型多見於食管中段,其次為下段。X線檢查多顯示程度不等的管腔狹窄,為側壁局限性充盈缺損,大小不一,管壁有一定彈性,鋇劑通過緩慢,而無梗阻。在充盈缺損附近有軟組織腫塊影,為增厚的管壁或腫大之淋巴結,病變區域的黏膜紋理可以正常,或變形甚至完全消失。有軟組織腫塊形成,表現為雙邊陰影,外側的邊緣係因鋇劑附著於黏膜而形成,內側邊緣因管壁肥厚隆起而形成。
③縱隔淋巴結結核壓迫侵及食管的改變如同增殖型結核。有時結核隻侵犯肌層和食管外膜時,向腔內隆起的管壁有時可形成與腫瘤不易區別的卵圓形充盈缺損,常發生誤診。此時觀察可發現病變周圍可有腫大淋巴結影,鄰近食管可有受壓、移位或牽拉成角。
④有食管憩室或穿孔者可顯示食管憩室及食管瘺形成,其改變如同潰瘍型結核。
⑤賁門結核極罕見,多由於賁門周圍淋巴結結核局部幹酪壞死直接侵犯賁門所致。由於缺乏特征性表現而極易誤診。主要的X線鋇劑造影檢查征象為鋇劑通過賁門時擴張稍差,賁門部黏膜增粗,黏膜下有充盈缺損,胃底賁門部有結節樣腫塊,黏膜撐開有分流,管腔雖狹窄或有充盈缺損,但形態尚規則,賁門仍可擴張。如病人出現上述征象,結合結核病病史,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2)CT檢查:
單純進行食管CT掃描檢查不易對食管結核進行診斷。但在食管X線造影檢查陰性的情況下進行食管CT掃描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隆突下、氣管、支氣管旁及食管旁淋巴結腫大情況,對於食管結核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進行CT掃描檢查時,最好口服稀釋的碘造影劑。掃描範圍要求從頸部至膈肌。CT掃描檢查可顯示下列征象:
①食管腔不規則狹窄、管壁增厚及小的潰瘍。
②管壁內有幹酪性壞死時,可顯示小的壞死腔。
③若食管結核為食管周圍及縱隔淋巴結結核直接侵入食管壁所致,則可見到與食管管壁密切相鄰的腫大淋巴結。
④如有食管穿孔,則可顯示縱隔內積液、膿腫形成及食管與氣管間的瘺道,並可見縱隔內的遊離氣體、食管周圍積液與軟組織腫脹等。
(3)MRI檢查:
MRI檢查對食管結核的診斷意義不大。但可多軸位成像,因而對縱隔和脊柱的顯示較好,對於脊椎破壞、縱隔淋巴結腫大、食管縱隔瘺引起的縱隔炎和縱隔膿腫的顯示有幫助。
7.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局部損害,並能進行活體組織學檢查和細菌學檢查,常可有陽性發現。重複多次內鏡活檢可以提高診斷陽性率,但也有連續作5次內鏡檢查並取活檢仍為陰性結果,最後行手術才確診食管結核的報道。因此Eng等(1991)提出若食管內鏡重複活檢持續陰性,可在密切觀察下行試驗性抗結核治療,治療過程中如吞咽困難、胸痛及結核中毒症狀均減輕,複查內鏡見病灶縮小,甚至痊愈,且無腫瘤證據,則可診斷為食管結核。試驗治療時間不宜超過2個月,如2個月內無好轉跡象,仍應考慮食管惡性腫瘤的可能。
內鏡直視下若發現食管潰瘍較深較大或局部管壁被多個潰瘍所分隔時,應特別警惕食管結核的可能。事實上內鏡直視下的各種大體表現都對食管結核或惡性腫瘤的診斷不具有定性意義,所以過去許多作者認為內鏡檢查對食管結核的診斷幫助不大。食管內鏡檢查的臨床意義並不在於其能確診結核,而在於其能在進行食管結核的診斷時除外食管癌或其他病變。
內鏡檢查較為特征性的鏡下所見有:
①食管黏膜有淺在鼠齧狀潰瘍,基底呈灰白色,有滲出物,局部水腫。
②食管黏膜上可有多個黃色的隆起狀肉芽組織,即所謂結核球,軟而脆,但不易出血。
③增殖型可見黏膜充血,黏膜上有較多微小黃色贅疣覆蓋。
④當有食管氣管瘺時,則可見瘺口,咳嗽時可有氣體或分泌物自瘺口溢出。
⑤通過活體組織學檢查可見到肉芽腫,抗酸染色可發現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us)。
⑥若係食管周圍淋巴結結核所引起,內鏡下可見到食管壁壓迫腫脹,管腔有狹窄現象;如食管周圍淋巴結結核已破潰入食管,則可見於酪樣物和壞死肉芽組織。
⑦如檢查時病變已經愈合,則可見到不同程度的瘢痕和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