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術後內疝預防
一、預防
胃大部切除術後內疝的發生和胃切除的手術方式及手術操作有密切關係,可采取下列針對性措施以減少內疝的發生:
1.選擇Billroth Ⅰ式吻合 胃大部切除後行Billroth Ⅰ式胃十二指腸吻合,其胃腸道基本接近正常解剖、生理狀態,並發症少,迄今尚未見發生於胃大部切除、Billroth Ⅰ式胃十二指腸吻合手術並發內疝的報道。由於胃十二指腸吻合後存有一定的張力,後間隙呈封閉狀態,術後病理生理改變小,加之橫結腸係膜的阻隔,對胃大部切除術後內疝的發生有預防作用。因此,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對胃的良性病變和胃竇部胃癌應爭取采用Billroth Ⅰ式吻合。
2.消除或縮小後間隙 吻合口後間隙是發生內疝的潛在基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時,是否需要關閉後間隙尚有爭論。有人認為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手術中關閉後間隙,費時不多,操作簡單,消除了後間隙的存在,是避免內疝發生的極其有效措施。而大多數學者認為,後間隙的邊緣不規則,縫線又不宜穿過腸壁,切實可靠的修補存在一定困難,而且關閉不當,往往適得其反,縫合不當甚至形成隱窩或扭曲,甚至導致空腸輸入襻、輸出襻或橫結腸梗阻,沒必要常規縫合空腸輸入襻與橫結腸之間的腔隙,而是聽其自然形成粘連封閉。
術中可采取相應措施,如縮短輸入襻等可縮小後間隙,有利於減少後疝發生的機會。對發生的內疝施行手術時,應在複位後常規縫補後間隙,以防止內疝再次發生。
3.縮短輸入襻的長度 大量文獻報道證實,內疝的發生與輸入襻過長關係密切。因此,不論是結腸前還是結腸後胃空腸吻合,盡量縮短其長度、使後間隙變小,將大大減少內疝的發生幾率。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中,輸入袢空腸的留置長度須因人而異,在確保吻合口無張力、無壓迫症狀的前提下,愈短愈好。輸入襻長度:結腸後胃空腸吻合,一般6~8cm;結腸前胃空腸吻合以8~10cm為宜(不宜超過12cm)。過長則易發生內疝,過短則引起輸入襻綜合征。有學者主張盡量采用結腸後吻合,理由是能縮短輸入襻的長度,尤其對橫結腸係膜過長的病人更是如此。
Peyt(1984)對十二指腸和空腸起始端局部解剖特征的研究證實,十二指腸與十二指腸空腸曲存在著不同位置的變異,十二指腸位置的高低又取決於Treitz韌帶的長短,切斷Treitz韌帶、遊離十二指腸第4段,能改變各種解剖上的變異,並能使空腸的最近端與殘胃吻合,從而可以縮短輸入襻的長度、避免輸入襻綜合征和內疝的發生。
大網膜肥厚者,作結腸前胃空腸吻合時最好將其切除,以便縮短輸入襻的長度和縮小後間隙。
4.選擇合適的吻合方式 由於多數個體十二指腸空腸曲位於脊柱左側,結腸前空腸輸入襻對小彎吻合可使輸入襻腸管與其係膜發生前後交叉等解剖關係紊亂,並需要較長的輸入襻,因而易導致術後內疝的發生。應盡可能采取結腸後輸入襻對小彎吻合或結腸前對大彎吻合,以縮短空腸輸入襻的長度和避免腸管與係膜發生交叉改變。
5.術後飲食、體力勞動恢複要適宜 飲食的質和量與胃腸功能紊亂關係密切,尤其腹部手術後腹腔內存有一定粘連的情況下,飽餐後劇烈體力活動或暴飲暴食更易引起胃腸蠕動功能紊亂,並誘發內疝,應盡量避免之。胃手術後應少量多餐,宜進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餐後劇烈活動。
6.係膜開口修補要可靠 橫結腸係膜開口於根部,修補、固定要可靠,不宜過高,避免橫結腸係膜裂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