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術後內疝症狀診斷
一、症狀
胃大部切除術後內疝多發生於手術後的早期,最短者為術後2天,約半數發生於手術後1個月內,1/4於手術後第2~12個月之內發生,餘數發生在手術1年後。
1急性腸梗阻表現
主要症狀為急性高位完全性小腸梗阻。多數發病急劇,臨床過程凶險。如果診斷和治療不及時,病死率可高達40%。胃大部切除術後內疝一旦發生,往往有大量的小腸繼續疝入後間隙內。因多為近端空腸疝入,病人腹脹多不明顯,嘔吐卻較頻繁。但輸入袢內疝和輸出袢內疝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各有異同。
(1)輸入襻內疝:多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嘔吐量較少,而且嘔吐物不含有膽汁。腹脹不明顯,上腹部偏左常可觸及壓痛性包塊。腸鳴音多不亢進,很少聞及氣過水聲。
(2)輸出襻內疝:表現為陣發性的上腹部或上腹部偏左絞痛,多數病人伴有腰背部脹痛,嘔吐量大,嘔吐物含有膽汁,腹脹相對明顯,可聞及腸鳴音亢進或氣過水聲,無腹部包塊。胃管注入碘劑X線檢查可見殘胃內造影劑排空延遲和(或)輸出袢梗阻,斜位可見輸出袢位於輸入袢的後麵。此外,輸出袢內疝病人的輸入袢空腸也可在疝環處受壓迫引起梗阻,因而兼有空腸輸入袢和輸出袢梗阻的症狀和體征。
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腸管擴張、腸壁循環障礙,甚至發生絞窄。如不能及時解除絞窄,腸壁循環障礙加重,小腸腸管發生壞死,出現彌漫性腹膜炎表現。由於小腸腸管壞死、彌漫性腹膜炎、大量毒素吸收,患者可迅速出現中毒性休克。部分病人有黏液血便。體檢:腹脹顯著,腸鳴音減弱或消失,有明顯腹膜刺激征,叩診移動性濁音陽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全身表現為體溫升高、脈率細速、脈壓差變小、尿少。抗休克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
3.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由於不能進食和頻繁嘔吐使大量胃腸液及膽汁丟失;梗阻的腸管過度膨脹,壓迫腸壁致靜脈回流障礙,血漿向腸腔和腹腔滲出,腸絞窄導致大量血液丟失等,造成嚴重缺水、血容量減少及代謝性酸中毒。
二、診斷
本病發生率較低,早期症狀不典型,診斷困難。對懷疑為術後早期並發內疝者,應詳細了解下列情況:包括並對其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當BiumthⅡ式胃大部切除、手術後病人有下列情況時應考慮本病。
1.病史
有胃大部切除病史者應注意:手術方式、胃組織切除範圍、輸入襻空腸長短、胃空腸吻合的方法(結腸前或結腸後,近端空腸對小彎或對大彎)、橫結腸係膜開口的位置以及固定於殘胃上位置等。
2.臨床表現
對有胃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BillrothⅡ手術)病史者,有下列表現高度懷疑本病。
(1)突然發病,病情進展迅速,短期內出現絞窄性腸梗阻,彌漫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2)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伴有背區酸痛或向左肩放射。惡心、嘔吐較頻繁(可含有膽汁),吐後腹痛仍不緩解。如嘔吐量少,嘔吐物不含膽汁可考慮為輸入襻內疝可能;嘔吐量多,嘔吐頻繁,嘔吐物含有膽汁則考慮為輸出襻內疝可能。
(3)體征:腹部有手術瘢痕,輸入襻疝病人腹脹不明顯,左上腹壓痛,肌緊張,並常可觸及包塊,腸鳴音多不亢進,少有氣過水聲;輸出襻疝腹脹明顯,全腹廣泛壓痛,腸鳴音早期亢進。嚴重者有脈快、出冷汗、麵色蒼白、低血壓等絞窄性腸梗阻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