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阻塞或狹窄視網膜病變症狀診斷
一、症狀
根據頸動脈阻塞或狹窄,為單側或雙側以及阻塞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一過性黑矇(amaurosis fugax)
許多眼病均可產生一過性黑矇,但這是頸動脈阻塞或狹窄最常見的症狀。Hollenhorst報告124例中有50人次發作,報道其發病率占頸動脈阻塞的30%~40%,甚至有報告一過性黑矇患者經檢查全部有頸動脈阻塞和狹窄。其臨床特點是突然無痛性單眼視力喪失。開始如一黑色紗幕遮住眼前,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突然全盲,持續數秒或1min左右,也有長達數分鍾者,通常發作後視力恢複正常。發作的頻率,開始每月1~2次,以後發作頻繁,可每天10~20次。
2.低灌注視網膜病變
又稱低壓性視網膜病變(hypotensive retinopathy)。為眼動脈長期慢性灌注不足,致視網膜動脈壓長期降低產生的視網膜病變,其發病率占頸動脈阻塞或狹窄的5%~12%。視力初期輕度下降,晚期或有並發症者視力明顯下降。視野可出現同側偏盲。ERG檢查b波降低。眼底檢查:初期視盤正常,晚期由於供血不足,視神經萎縮,視盤色蒼白。黃斑正常或中心光反射消失,嚴重病例由於缺氧導致黃斑周圍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而使黃斑部視網膜水腫增厚。視網膜動脈初期正常或稍擴張,晚期變細。視網膜中心動脈壓降低,用手指輕壓眼球可見動脈內血流完全消失。測量雙眼中心動脈壓,患眼可比健眼低25%~50%。靜脈迂曲擴張,顏色變暗,嚴重者靜脈血柱呈節段狀,可見紅細胞在血管內流動。毛細血管擴張形成微血管瘤,後極部視網膜有棉絮狀斑、圓點狀出血和火焰狀出血。嚴重病例由於缺氧導致黃斑周圍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而形成黃斑部視網膜水腫增厚。嚴重缺血者,晚期視盤或視網膜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3.眼缺血綜合征
任何原因影響了眼的血液循環,均可引起眼缺血綜合征,包括眼前節缺血和眼後節缺血。眼後節缺血產生低灌注視網膜病變、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和脈絡膜病變等。眼前部缺血稱為前節缺血綜合征(anterior segment ischemic syndrome)。造成眼缺血綜合征的原因有:血管病變侵犯主動脈、頸動脈或眼動脈導致血管阻塞;視網膜脫離複位術中過度電凝損傷了睫狀血管,特別是睫狀後長動脈受損;或視網膜脫離、眼外肌手術切斷了3條以上直肌影響了眼球的血供;或眶內病變影響了眼的血液循環。由頸動脈阻塞或狹窄所引起的眼缺血綜合征,通常伴有雙側頸動脈病。缺血綜合征可為單側或雙側發病,但常一輕一重。根據缺血的程度,症狀可為逐漸的或驟發的。這一綜合征除有眼底改變外,尚有眼前節缺血的體征,如球結膜充血水腫、角膜上皮和實質水腫,可形成大泡和角膜糜爛。虹膜睫狀體產生缺血性葡萄膜炎,前房有細胞浮遊,閃光陽性。虹膜局限性壞死致瞳孔變形。由於分泌的房水成分受影響可導致晶狀體混濁。長期慢性缺血可引起眼底、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從而發生周邊前粘連,使房角關閉,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後常導致眼球萎縮。
頸動脈阻塞或狹窄的患者除有上述眼底和眼前節的症狀外,尚可有其他眼部症狀,如眼和眼眶疼痛,眼球前突,或產生Horner綜合征時的上瞼下垂和瞳孔縮小等。全身症狀可有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在72%的患者可聽到頸動脈雜音。並可出現腦部症狀,如陣發性頭暈,反複發作性對側偏癱,感覺功能降低,暫時語言障礙,腦血管異外或產生類似阿爾茨海默病的精神症狀。這些患者常同時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或血黏度增高和血脂增高等。
二、診斷
根據病史、眼部檢查和頸動脈檢查,如一過性黑矇、低壓性視網膜病變、對側偏癱、頸動脈搏動減弱和聽診雜音等體征,診斷並不困難。但應注意,高度頸動脈狹窄雜音明顯,完全阻塞則雜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