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沙門菌感染一般治療
其他沙門菌感染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患者需臥床休息,多飲水(清開水、淡茶水或淡鹽水),飲食以流質為主,惡心、嘔吐明顯的患者亦可短期禁食,恢複後逐漸改為普通飲食。
2.對症治療
對嘔吐、腹痛明顯者,可給予口服10%顛茄酊、丙胺太林,必要時可皮下注射山莨菪堿或阿托品。對劇烈嘔吐或腹瀉頻繁者,應靜脈滴注適量的5%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有酸中毒時,應酌情靜脈滴注5%碳酸氫鈉注射液或11.2%乳酸鈉注射液。因脫水嚴重而致休克者,應積極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並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積極作抗休克治療。
3.病原治療
對無並發症的胃腸炎型患者,一般認為無須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因為應用抗菌藥物不能明顯地改善患者的發熱和腹瀉,有時甚至使大便排菌時間延長。這可能與所用的抗菌藥物作用於腸道的正常菌叢有關。然而,對老人、嬰兒、營養不良、原有慢性疾病、腫瘤或病情嚴重的患者,則必須用抗菌藥物治療。常見的病原菌為腸炎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和豬霍亂沙門菌。在我國,它們多半對下列抗菌藥物敏感,故可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酌情選用一或兩種作病原治療,也可參考當地分離或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出來的病原菌的藥物敏感度試驗結果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常用的有:
(1)喹諾酮類:
可選用諾氟沙星,成人0.4g/次,3 次/d,口服;氧氟沙星,成人0.2g/次,3 次/d,口服;環丙沙星,成人0.25g/次,2 次/d,口服;亦可選用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羅沙星(fler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和依諾沙星(enoxacin)等。對病情較重、嘔吐症狀明顯者,可作靜脈滴注給藥。療程一般為5~7 天。由於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喹諾酮類對幼年的動物可引起骨、關節損害。因此,應強調在兒童和孕婦患者中,一般不宜應用該類藥物治療,以免產生骨、關節損害。
(2)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
每片複方磺胺甲唑含磺胺甲噁唑(SMZ)0.4g,甲氧苄啶(TMP)0.08g。成人2 片/次,2 次/d,口服,療程一般為5~7 天。
(3)氨苄西林及其衍生物:
氨苄西林,成人4~6g/d,靜脈滴注;或呱拉西林,成人4~8g/d,靜脈滴注;或阿莫西林,成人0.5g/次,4 次/d,口服。療程一般為5~7 天。若患者出現較明顯的肝功能損害,則不宜應用阿莫西林,否則可加重肝功能損害,甚至出現黃疸。
(4)氨基糖苷類:
慶大黴素(gentamycin),成人8 萬~24 萬U/d,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或阿米卡星,成人0.4~0.8g/d,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
(5)第三代頭孢菌素:
頭孢呱酮,成人2~4g/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或頭孢曲鬆,成人2~4g/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或頭孢噻肟,成人2~6g/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或頭孢他啶,成人2~6g/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療程一般為5~7 天。
4.耐藥性問題
近年來,沙門菌較常存在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的現象,給治療和預防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目前已知,在腸杆菌科的全部細菌中都可以出現耐藥因子的互相轉移現象。耐藥因子的轉移發生於菌體之間的互相接觸。帶有耐藥因子的沙門菌菌株比例因地區不同而異,但在菌種上則以鼠傷寒沙門菌最為常見。如在河南省某醫院從502 例腹瀉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鼠傷寒沙門菌121 株,陽性率為24.1%。幾乎所有鼠傷寒沙門菌均對氯黴素、鏈黴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和四環素耐藥,對諾氟沙星和阿米卡星則仍然敏感。國外已有鼠傷寒沙門菌對環丙沙星耐藥的報告,並發現耐藥的產生與其gyr A 基因變異有關。造成沙門菌產生耐藥性的原因主要與抗菌藥物在臨床上和畜牧業中普遍應用,尤其是使用不當與濫用有關。有些致病菌可在抗菌藥物治療的過程中產生耐藥性。這種耐藥性的產生可能通過致病菌與抗菌藥物接觸後發生基因突變所致,也可能通過致病菌與原先就帶有耐藥因子的腸道杆菌接觸後獲得轉移的耐藥因子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