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是指慢性獲得性進行性智能障礙綜合征。臨床上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它是一組臨床綜合征,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癡呆是指慢性獲得性進行性智能障礙綜合征。臨床上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它是一組臨床綜合征,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癡呆的病因很多,主要分為變性病性癡呆和非變性病癡呆。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一、中樞神經係統變性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額-顳葉癡呆、Prion病(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是其中主要類型)、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亨廷頓病。
二、非變性病癡呆
1、血管性癡呆。
2、占位性病變:腫瘤、慢性硬膜下血腫、慢性腦膿腫。
3、感染:腦膜腦炎、神經梅毒、艾滋病癡呆、阮蛋白病。
4、腦外傷性癡呆。
5、正常顱壓性腦積水。
6、內分泌代謝障礙
(1)內分泌障礙、庫欣綜合征、高胰島素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功能減退、低血糖。
(2)肝功能衰竭、腎衰竭、肺功能衰竭。
(3)慢性電解質紊亂。
(4)血卟啉病。
(5)維生素缺乏:維生素B1、煙酸、葉酸、維生素B12等缺乏。
7、中毒、缺氧:酒精、重金屬、一氧化碳、藥物等。
8、副腫瘤綜合征。
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對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運動功能逐漸喪失,甚至穿衣、洗澡、進食以及大小便均需他人協助。甚至出現躁狂、幻覺等。癡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常合並有抑鬱症。另外,應注意繼發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癡呆的發生多緩慢隱匿。記憶減退是主要的核心症狀。早期出現近記憶障礙,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明顯減退,嚴重者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遠記憶也受損。思維緩慢、貧乏,對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斷力越來越差,注意力日漸受損,可出現時間、地點和人物定向障礙,有時出現不能寫字,不能識別人物。
癡呆的另一個早期症狀是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其抽象思維、概括、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進行性減退。記憶和判斷的受損可出現定向障礙,患者喪失時間、地點、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認能力。故常晝夜不分、不識歸途或無目的漫遊。
情緒方麵,患者早期可出現情緒不穩,在疾病演進中逐漸變性淡漠及遲鈍。有時情感失去控製能力,變得浮淺而多變。表現焦慮不安、抑鬱消極,或無動於衷,或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製。
部分患者可首先出現人格改變。通常表現興趣減少、主動性差、社會性退縮,但亦可表現為脫抑製行為,如衝動、幼稚行為等。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對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運動功能逐漸喪失,甚至穿衣、洗澡、進食以及大小便均需他人協助。甚至出現躁狂、幻覺等。
癡呆治療困難,因此作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具體預防措施如下所述。
1、加強孕期衛生,做好優生優育。
2、加強高血壓、高血脂及腦動脈硬化的預防和治療對預防癡呆的發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3、加強身心鍛煉,保持良好的情緒,注意勞逸結合,堅持一定量體力活動。做好合理飲食,限製動物性脂肪或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多吃水果及蔬菜,禁煙或戒酒。
4、開展好社區活動,要設法排除老齡者的孤獨與隔絕。
癡呆的檢查包括血液、腦脊液、CT、腦電圖和神經心理測驗等,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1、血和腦脊液檢查
葉酸、維生素B12、甲狀腺功能、感染四項、血常規、生化全項;血清中澱粉樣蛋白前體、早老素、ApoE基因、腫瘤標記物等。
2、測定Tau蛋白定量和β澱粉樣蛋白片段。
3、影像學檢查
CT可見腦萎縮、腦室擴大、腦梗死,可為癡呆的性質和類型提供依據。MRI檢查顯示雙側顳葉、海馬萎縮,對癡呆的早期診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根據葡萄糖代謝和腦血流分布等原理,應用18F-FDG所示的圖像可見頂葉、顳葉和額葉,尤其是雙側顳葉海馬區血流和代謝降低。
4、電生理檢查
腦電圖、P300分析。
5、神經心理測驗
常用的工具有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CR)、韋氏記憶量表(WMS-CR)、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阿爾茨海默癡呆量表(ADAS)、阿爾茨海默癡呆認知量表(ADAS-cog)、Blessed行為量表和認知能力甄別量表(CASI)等,上述量表可以組合使用,也可單獨應用,主要是依據臨床的需要和患者的依從性而定。神經心理測驗主要用於在認知功能方麵鑒別癡呆與非癡呆,但不能單獨依據某一測驗結果來做出癡呆的診斷。
癡呆患者宜吃芹菜、金針菜、韭菜、冬瓜、烏梅、柿餅、芝麻、蓮子、海參等。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
癡呆治療應明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如為神經變性病所致,治療尚無特效藥,以改善認知和對症治療為主。雖然部分益智藥(如膽堿酯酶抑製劑)短期內能改善患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延緩癡呆的進一步加重,但其長期療效仍有待觀察。抗精神病藥物可用於對抗精神病性症狀、激越行為或攻擊行為。抗抑鬱藥可用於癡呆伴抑鬱的患者,有助於改善癡呆綜合征。但必須注意,三環類藥物的抗膽堿副作用可加重認知功能的損害。可考慮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舍曲林,伴神經疼痛者可選用度洛西汀。苯二氮革類雖可控製癡呆者的行為問題,但因可引起跌倒和藥物依賴,使用應特別謹慎。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生活護理康複非常重要,加強營養支持,防止肺炎發生。基因治療技術目前研究很多,但尚不成熟,處在臨床前實驗階段。